文档详情

浅议女娲和女娲崇拜.doc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KB
约7页
文档ID:529061905
浅议女娲和女娲崇拜.doc_第1页
1/7

浅议女娲和女娲崇拜  女娲是中华民族上古神话和古史传说中的一位伟大的女性,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和文化英雄,但在古史系统中,女娲事迹出现较晚,汉以前既无定说,又不彰显,为经学家提供了任意发挥的余地,如在汉代,将女娲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置于“五帝”之前在这样的叙述中,显然已将女娲“帝王”化了汉以后典籍记载无不沿袭这一模式为了适应父权社会的政治需要,汉以后儒者甚至将女娲男性化,如《世本》张澍粹集补注本说:女氏,天皇封弟埚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这里明确指出,女娲是男性,姓女名埚,是天皇弟,成了学术史上的笑柄但民间需要女姓神,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民间被女性化,泰山主神东岳大帝在民间被碧霞元君取代;东南沿海、港台一带盛行妈祖崇拜;神在民间各地方大多为女性,如金花娘娘、送子观音、玄女娘娘等说明女神崇拜在民间的根深蒂固而女娲做为中国唯一有名姓的女性始祖,在民间具有深远的信仰基础,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女娲传说和女娲崇拜进行较为严肃的探究论证,还女娲形象的本原在民间,女娲传说和女娲崇拜一直盛行不衰,丰富多彩,这为我们今天探究女娲传说的本原和女娲原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   一.女娲传说的广泛性   常任侠先生认为“稽考中国历史,苗、瑶之民亦中夏原住诸民族之一,故于伏羲、女娲二灵,称为人类之祖,崇敬既深,传说亦富,固不仅为汉族之神话也”。

据民俗学调查,有女娲传说或相同情节传说的,有汉、藏、苗、瑶、彝、白、蒙古、满等十五个民族,分布于全国各地,而以西北、西南较为集中民间传说的地域分布与民族分布是基本一致的,但其中又有原生地与传播地之不同   近年,女娲的传说,又有了新的发现:传说女娲补天在王屋山之巅;河南西华县有思都岗,传说是女娲遗民思念祖先,在此建都而得名;这儿的龙泉寺,供养女娲;河南淮阳民间传说称女娲为“人祖奶奶”,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女娲庙会,期间有祭祖、祈福、求子活动   陕西省临潼骊山是女娲传说的富集地,在这里,女娲又称“骊山老母”(演义小说中讹为梨山老母),民间称“仙婆”,1972年,骊山发掘了仰韶文化早期原始部落姜寨遗址,在出土的彩陶盆上有蛙纹写实图形,蛙与娲同音,是为女娲氏族的图腾,结合姜寨蛙纹与骊山女娲传说盛行,证明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期女娲氏时代存在的事实   临潼一带有关女娲的民俗活动非常丰富,正月廿日,为“女娲生日”,又称“女皇节”,届时人们摊煎饼、烙面饼,由家庭主妇抛于屋顶,称为“补天”,抛入井、窖,谓之“补地”;端午节,在这一带又称“女儿节”,从初一到初五,要给出嫁的女儿送“裹肚儿”,上绣“蛤蟆蛙”。

这里透露出一个很值得注意的信息:即端午节的起源,既非“恶日说”,又非“祭屈原说”,它应当是远古女娲氏族祭祀本氏族图腾的活动   晋东南太行山、太岳山地区也是女娲文化较集中的区域据民俗调查,太行山、太岳山同一带女娲遗迹计有三十一处,如平定县浮化山有“女娲支锅石”,左权县桐峪镇有“女娲兄妹滚磨婚配处”,潞城市石门崖“女娲出生地”、“女娲新婚洞房”,长治县天台山“女娲炼石处”等   关于女娲的传说在这一带更是丰富而多彩,计有:   1.诞生说:   如潞城市天坛山石门崖传说为女娲诞生地相传华胥氏生有三女,女娲为大女,生于三月初十子时,此地名多“洼”字,如鱼鳞洼、香草洼、金牛洼、大洼、小洼等  2.部落首领说:    民间传说:蛮荒时代,这里有龙、雷、苗三个部落,女娲是苗部落首领,苗部落在女娲率领下南下湖北、湖南、云贵直至越南这个传说也印证了女娲传说盛行于西南地区苗、瑶族群的原因   3.造人说:   有抟土造人、搓簸箕造人、杨柳泥点造人等   4.女娲圣迹,这里节选二则  ⑴1941年秋,日本侵略者要烧毁下合村圣母娲皇庙,女娲显灵,气温陡降,狂风大作,鬼子惊慌而逃,女娲庙得以保全;   ⑵上郝村女娲庙有唐代皂角古树一株,文革时被造反派火烧,只留枯干,文革后,枯树突发新枝,今又成参天大树。

   5.求子习俗   求子者于女娲庙泥人堆中拣可意者,供于家中,来年得子后,将泥人回供庙内,在庙内遍撒炒小米,以酬女娲待从得子后来要举行“寄锁”仪式:在红布上写母子生年八字,用红布包一把锁,表示新生儿已得女娲护佑待新生儿十五岁时,在女娲庙中把锁打开,称为“圆锁”,表示进入成年,实为保存于民间的古代“成年”礼仪   流传越南的女娲传说更具有生殖崇拜的意蕴前苏联著名汉学家李福清博士在越南考察发现,女娲崇拜在越南偏远山村广为流行阴历三月八日为越南女娲节,称为游蚬会  二.女娲传说的久远性   女娲做为创世英雄和文化英雄,除了遍布各地各民族的民间传说之外,见于史料记载的反倒数量少且年代较晚最早的记载也许就是屈原《天问》了《天问》有“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句,是有关女娲的最早文字记载其他如汉应劭《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滛水。

苍天补,四极正,滛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这里叙说了女娲补天、撑天、治洪水、杀猛兽,拯万民的功绩   唐·李冗《独异志》则记载了“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昔宇宙开初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则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文字中主人公是“女娲兄妹”,并未提到伏羲之名,说明这个故事早于伏羲的传说,有很久远的源头   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再看汉·许慎《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神圣女”透露出女娲本是远古先民所崇拜的始祖,并演化为创造人类与万物的大神显然,作为女性始祖,女娲时代应为母系氏族社会,而做为女神崇拜,亦可追源于母系社会   三.伏羲时代晚于女娲时代  在关于女娲的讨论中,有一个人物是无法回避的,这个人物就是伏羲,在现今可见的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夫妻或兄妹或兄妹而夫妻这些传说透露了远古实行兄妹婚亦即普那路亚婚姻的历史印迹普那路亚婚姻萌生的时代,有认为形成于母系民族社会晚期,有认为父系社会初期。

   关于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文字材料,以唐人卢仝《与马异结交诗》为最典型,“女娲本是伏羲妇,恐天怒,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原注“一作女娲伏羲妹”在这则记载中,把女娲补天原因归为因兄妹成婚不合礼制,故天象示警的原因显然是普那鲁亚婚制结束、父系社会族外婚确立之后的礼仪道德观念的反映   伏羲在典籍中有多种名号,如伏牺、庖牺、宓牺等,古儒亦对名称做了不同的解释,如庖牺、释作:伏羲发明了厨艺,并善于调制牺牲(牛羊类,多用于祭祀,称牺牲),故又称庖羲,这是古儒不懂得语音的演变而做出的望文生义的解释伏,上古语音读若“庖”,故伏羲亦可写为庖羲古无轻音者,这一语音演变规律直到清代为钱大昕所发现羲、上古读若“呼”,呼又通虎,故当代学者刘尧汉通过对彝文化的研究,认为伏羲为虎氏族先祖,伏羲图腾形象为虎学者何新等人认为,伏羲氏族为太阳崇拜伏羲在古文就中又称太暤,《史记·补三皇本纪》:“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王筠《说文句读》:“皓(通暤),日出貌伏羲在五行系统属东方、称青帝,东方象征日出   在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女娲也是一个孤独的人物,和伏羲没有关系如屈原在《天问》中只提到女娲,长沙马王堆发现的迎神旗上只有女娲的形象,在较久远的女娲兄妹成婚的传说中,有名姓者只有女娲,婚配对方只称“兄”或“弟”。

而且婚姻的倡议者大多为女方,其中不难看出母系社会女权至上的痕迹神话学家认为,最古老的传说中只有女始祖形象,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了男性始祖说明了父系社会的确立和母系社会的衰亡这一巨大社会变迁,在这之后便出现了对女性的禁忌,如女性不能参予祭祖活动,经期禁忌等   做为文化英雄,文献和传说都提到女娲造笙簧,伏羲造琴瑟从音乐发生学可知,管乐器的发明要早于弦乐器,贾湖遗址发现距今八千多年的骨笛,是目前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就是说女娲做为文化英雄,要早于伏羲《中华古今注》“女娲作笙簧,问曰:‘上古乐未和,而独制笙簧,其义云何?’答曰:‘人之生而制其乐,以为发生之象’”“发生之象”即人类初始之象,笙,初义为“生”,人类繁衍之义同样,在古代埃及、印度、希腊等神话传说中,音乐之神为女性女娲造笙,映射了女娲做为女始祖的文化意蕴   太阳崇拜本是伏羲神话传说之源,学界已做了大量论述,此不赘述伏羲与女娲的联系,为后人所为,当然,这也有一定历史渊源,伏羲与女娲神话传说的始源地都在渭河流域,陇中一带,伏羲女娲皆生于成纪(成纪具体地点有天水说、秦安说、静宁说等),伏羲女娲皆为“风”姓等从神话传说的发生学意义上讲,女娲传说,当源于生殖崇拜和祖骨崇拜,而伏羲神话则源自太阳崇拜,太阳崇拜是男性崇拜即父系社会特征,二者萌生的时代,相距甚远。

可知,女娲、伏羲兄妹婚传说是经长期衍化、嫁接以适应男权社会观念的结果,其时代不会早于汉代   四.陇中是女娲文化的发祥地   从地名学角度分析,陇中与女娲传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通渭县有华岭,华川水(今牛谷河)等地名这些地名都与女娲氏族华胥氏有关,说明陇中一带是华胥氏繁衍生息的地方至今在陇中一带,仍保留有端午节清晨捉蛤蟆的习俗,当为这一远古氏族“礼仪”活动的民间记忆,也说明陇中一带于远古以来与女娲氏族有较深的渊源近年来,随着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陇中女娲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女娲文化的研究正走向正规化、学术化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女娲传说产生于原始母系社会晚期,距今有上万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传说;女娲是中国许多民族的共同的第一位女始祖;女娲是中华民族先祖从鸿蒙走向文明的第一位文化英雄;陇中是女娲文化的发祥地   女娲做为创世英雄和文化英雄,除了遍布各地各民族的民间传说之外,见于史料记载的反倒数量少且年代较晚最早的记载也许就是屈原《天问》了《天问》有“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句,是有关女娲的最早文字记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