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唐代河西走廊的粟特人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57KB
约10页
文档ID:476992306
唐代河西走廊的粟特人_第1页
1/10

唐代河西走廊的粟特人陈瑞(河西学院历史系,甘肃张掖 734000)摘要:唐代由于奉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以经商为传统的粟特人向东迁徙进入 中国内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凭借似其与生俱来的商业才能,使其商业活动几 乎覆盖了整个市场领域,并在河西走廊重镇上分布和聚居,最终形成聚落与此 同时,粟特胡人信奉的火祆教也进入了河西重镇,还兴建了信奉祆神的祭祀中心 ——祆祠,但火祆教并没有在汉人中传播开来关键词:唐代 河西走廊 粟特粟特人,是属于伊朗人种的中亚古族,在中国史籍中又称昭武九 姓、九生胡、杂种胡、粟特胡等粟特人原居住于阿姆河、锡尔河流 域粟特人长期受周边的强大外族势力所控制,早先服属于大夏,后 又听命于大月氏魏晋时期建立了粟特国南朝建立了康、安、米、 曹、石、何等城邦大约公元五世纪以后,粟特国逐渐衷落,粟特地 自分裂为许多小国,“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 曰燖、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1]粟特商人则被称为 “昭武九姓胡商[2]一、商业及聚落粟特是以经商为传统的民族,汉魏以来,粟特人就通过丝绸之路 在我国内地进行商业活动,隋唐时由于经济的繁荣,国家的强大加之 奉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更多的粟特商人到内地经商,史称“兴 胡之旅,岁月相继。

[3]再加上他们地处欧亚大陆的交通枢纽的地理 位置,因此这一时期粟特胡人成为了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主角他们 积极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并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转贩贸易, 他们在古代东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沟通和交流中起到了极其重 要的作用《旧唐书,康国传》记载:生子必以石蜜纳口中,明胶置掌内,欲具成长口常甘言,掌持钱如胶之黏 物„„,善商贾,争分铢之利男子年二十,即远之旁国,来适中夏,利之所至, 无所不到[4]据此可知,粟特胡人地经商逐利谋生的传统习俗粟特胡人向来 以善于经商而著称,以追逐利益而其目的,“利之所至,无所不到 再加上中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为其经商提供了广大市场,因此粟 特胡人沿着丝绸之路经商东涉中国,并在今天河西地区留下了自己的 足迹敦煌文书伯 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载有:东西十九里,南北九里,深五尺右在州一百一十里其水咸苦,唯泉堪食, 商胡从玉门关往还居止,因以为号这里的“商胡”是指粟特胡人,从“玉门关”可知粟特胡人经商 的商队在这里经过并驻足阿斯塔那五 0 九墓出土的九件石染典请过所文书,就反映了石染 典这位西州百姓游击将军,”曾到瓜州做生意,“市易事了”后,由瓜 州给过所返回安西。

[5]可知粟特胡人在河西敦煌经商做生意,其经 商范围已经深入中国西北河西地区随着贸易通道的进一步畅通,粟 特胡人不断入居中国,再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及不辞劳苦,贸易范围 不断扩大唐时,粟特胡人在葱岭以东的蒲昌海(罗布泊),播仙镇(且末),西州(吐鲁番)伊州(哈密)、沙洲(敦煌)、肃州(酒泉)、 甘州(张掖)、凉州(武威)等地均有贸易活动粟特胡人的主要商业活动,是从中原购买丝绸,运进粟特地区进 行贸易他们长期控制这条丝绸通道,唐王朝当时推行胡汉有别、各 依其俗的对外政策,严禁汉人从事国际贸易,为粟特胡人独霸丝路贸 易财源创造了政治条件除了丝绸贸易之外,其商业活动还有珍宝、 珍玩的买卖,贩卖奴隶,牲畜等,几乎覆盖了一切重要市场领域唐时粟特人入华,其足迹遍布整个丝绸之路,其驻足地诸多,其 中河西地区的有沙洲、凉州、肃州、甘州等1、敦煌敦煌是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丝绸之路咽喉,同时也是坚守三条 进入中原道路的门户因此,敦煌成了入华粟特人的必经之地和聚居 地敦煌自汉代以来在中西交通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唐以来正因为 这一有利的地理条件,吸引了诸多的粟特胡人敦煌文书《2005 年沙洲都督府图经》载有“一所兴胡泊”东西十九里,南北九里,深五尺。

右在西北一百一十里其水咸苦,唯泉堪 食,商胡从玉门道往还居止,用以为号这里的“商胡”是指昭武九姓粟特人,在敦煌的西北百十里处有 粟特人居止地东去沙洲一千五百八十里,去上都六千一百里„„占观中康国大道领康艳典东来居此城,胡人随之,因成聚落,亦曰典合城据上所知,康国首领康艳典率部居此城,从材料中可见当时粟特 人在河西的聚落规模已经很大,因此可见沙洲是粟特人在河西走廊上的聚居地之一2、武威武威是河西走廊上又一重镇,是唐王朝时期河西地区最大的机构 所在地唐初的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著、葱右诸国,商侣往来, 无有停绝[6]可见凉州和沙洲同样具有其特殊地理位置,成为粟特商人经行住 止过此的地方《元和姓纂》辑本“安姓”下,“姑藏凉州”条记:后魏安难陀至孙盘婆罗,代居凉州,为萨宝生兴贵„„修仁《新唐书》卷七十五下《宰相学表》也记载:后魏有难险,孙盘婆罗,隋问,居凉州武威为萨宝生兴贵、修仁至抱玉, 赐姓李据上所知,从北魏开始,出身粟特地区的家族成员已成为凉州胡 人首领,[7]以安氏为首的中胡人聚落在这里数世经营,势力极大且拥 有武装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安]修仁夜率诸胡人入内苑城,建旗 大呼,[李]轨于城下聚众应之”[8](《旧唐书》卷五五《李轨传》由此 建立了凉州李轨政权,从此李轨割据凉州。

然而安修仁部下的粟特胡 种落繁盛,引起李轨等的疑虑唐胡建立后,住在长安的安修仁史弟 上表李渊,,欲规劝李轨归唐,其辞称:“臣家在凉州,奕世豪望为民夷所附弟修仁为轨所信任,子弟在机近者的十数,臣结说之,轨听臣固善;若其不听,图之肘腋,易矣!”[9] 于是主动前往凉州招降李轨,结果遭到拒绝安兴贵兄弟率领胡人攻 击李轨,很快活捉李轨,将凉州拱手献给唐朝,完成了唐统一大业, 武威安氏也由此在唐朝获得显赫地位[10]可知当时武威安氏是粟特聚 落首领的典型代表,他们历代世系为萨室,控制着凉州政局唐前朝粟特胡人在凉州势力极大且没有减弱史载“武威大城之 中,小城有七,胡据其五,二城坚守”[11]至德二年(757 年),河西 兵马使盖庭伦,联合凉州九姓胡人安门外的势力聚众 6 万,杀掉度节 使周泌虽然叛乱很快并平息,但可知当时粟特人在凉州地区的势力 还是相当大的这都可知粟特人在凉州地区活动并聚居,还有部分拥 有强大的政治势力3、酒泉酒泉是河西走廊的重镇之一,也是粟特胡人经商的活动地点之 一西晋末年,南北粟特人也在这里居入唐以后,有史料记载:《何德墓志》云: “大夫人酒泉安氏,以孟田之囗,赠酒泉县太君[12]《唐武通墓志》称:“夫人康(唐)氏,即酒泉单王胤也。

[13]入华粟特人中的康姓为大姓,据上可知在酒泉既有康姓大族,又 有“单于王”首领,这一时期粟特胡人已经聚居于此4、张掖张掖是河西四郡之一,也是河西的重镇《唐敬本墓志》称:“君讳敬书,字延崇,康居人也元封(前110-前 105)内遣家张掖郡酋 率望重,播美囗西,固地囗囗,派流不绝曾祖默,周甘州大中亚祖仁,隋上 柱国,左骁卫三川府鹰扬即将[14]粟特胡人康敬平祖上,遣产至张掖郡,可证明粟特胡人已居住于 河西张掖康敬本祖上是望重的首帅,肯定有许多人陪同,再加上曾 福默北周时住甘州大中亚,此职例由地方世家豪强担当,其为左右甘 州一方的人物,当不成问题由此可见有粟特豪强大族在张掖居住并 形成聚落[15]入唐以后,粟特人仍然陆续落籍凉州《石崇俊墓志》记:“府君石氏,讳崇俊,字孝德,其盛族微烈,家谍著焉府君以曾门奉使, 至自西域,寄家于泰,今为张掖郡人也祖讳宁芬,本国大首领,散将军皇考 讳思景,泾州[泾]即府左果毅”[16]石氏乃粟特九姓之一,石崇俊其祖宁劳为本国大首领可知唐中 叶粟特人仍然居住在张掖,并在此形成聚居地据上可知,大量粟特胡人入居中国的同时,在长期的商旅往来征 途中,在河西走廊的四个重镇中留下他们的足迹,在长期的居住过程 中拥有自己的武装势力并形成了聚落。

二、宗教文化唐王朝时期随着大量粟特人入居中国,其族信奉的火祆教也进入 了中国内地,便得粟特人的崇教信仰呈现多文化的色彩隋唐时期, 粟特人的信仰祆教为主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中国又称“火 祆教”、“火教”、“拜火教前 6 世纪由琐罗亚斯德在波斯东部大夏 (今阿富汗巴尔赫)创建,以后发展到波斯各地该教奉《波斯古经》 为经典,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火、光明、清静、创造、生是善端, 黑暗、恶浊、不净、破坏、死是恶端善端是最高神是智慧或主宰之 神,恶端是最高神为凶神认为善恶两端之争中,人有自由选择的意 志,也有自己决定命运之权,其道德箴言是“善思、善言、善行3 至 7 世纪(229-653)成为萨珊王国之国教,并于这一时期大规模地 传入中亚6 世纪南北朝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进入中国河西走廊 地区驻足敦煌形成聚落的粟特商人供奉祆神,并建立了祆祠,其中有 祆教神职人员,如祠主、祆主,这些神职人员由该聚落首领萨保担任, 祆教神职人员在聚落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沙洲都督府图经》卷三记载有: 祆神,在山东一里,之余,画神主总有廿龛其院周回一百步[17] 可知,这座祆神庙兴建在沙洲城东一里处,正好是敦煌县从化乡 附近规模可观。

《敦煌廿咏》的《安城祆咏》 板筑安城曰,神祠与此兴一州祈景祚,万类仰休征蘋藻来无乏,精灵若 有凭更看雩祭处,朝夕酒如绳[18]可知安城同样有祆神及祆祠的存在则沙洲城东一里处之“安城” 为粟特人之聚落点《朝野金载》卷三载,凉州也有祆神祠: 凉州祆神词,到祈祷日,袄主以铁钉从额上钉之,直洞腋下,即出门,身轻 若飞,须叟数百里,至西祆神前舞一曲,即却到旧祆所,乃拔钉无所损 可知在粟特胡人势力极其强盛的武威有祆祠和管理天祠的祆主史料中“须叟数百里,至西祆神„„” 陈国灿推算从西至五百里应 该是张掖,[19]说明张掖同样有祆祠,同样有祆教的存在袄祠每逢祈祷日都要杀猎宰羊,“进行祭神仪式并由一胡人祆 主,进行精彩的魔术表演,往往开肠破肚,但会平复如故,吸引众多 观众,扩大宗教影响[20]河西走廊上的火祆教,主要是粟特商胡和移民信仰的宗教陈垣 先生云:“火祆则不然,基人来中国者,并不传教,亦不翻经,故其 教仅有胡人,无唐人近年敦煌发现大秦摩尼二教经典,各有叔种, 而火祆教经典独无闻,此其证也[21] 尽管祆祠在河西走廊的重镇上 存在,并进入了汉人的生活,但主要信奉者仍然是其粟特胡人,没有 唐人,因为“祆教其实是维系粟特这个商业民族的一种宗教纽带。

[22]是粟特商业民族特有的学教本质参考文献:[1]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唐书卷221下.列传 146 下.西域下.康.[2] 雪犁 中国丝绸之路辞典[3] 刘珣.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崔融传下.[4] 刘珣.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康国传下.[5] 陆庆夫.丝绸之路史地研究J]兰大出版社,1999.139页[6] 慧立,彦惊.大慈寺三藏法师传[M]中华书局,1983.11页,引自荣 新江.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徒及其聚落.[7] 荣新江.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徒及其聚落.[8] [9]刘珣.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五五,李轨传.[10] 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M].三联书店,2001.[11]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参看吴玉贵.凉州粟特人安氏家族研究[M]306 页.[12] 《随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册,141 页,参看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M].三联书店,2001[13]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率汇 编》100 册,中册中古籍出版社,162 页,1989-1991 年.参看荣新江.中古 中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