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文化一、服饰文化1.人类服饰的材料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2.服饰的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阿拉伯大袍历经千载而不衰,是它对生活在炎热少雨的阿拉伯人有无法取代的优越性生活实践证明,大袍比其他式样的服装更具抗热护身的优点,无论白色或其他颜色的大袍,在吸收外来热量的同时,里面形成一个通风管,空气自下而上流通,犹如烟囱一样,使人体感到凉爽阿拉伯人的包头巾,也是沙漠坏境产物,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阳防晒,冬天御寒保暖这种头巾是块布,将其放于头上,再套上一个头箍固定之。
其色多为白色,也有其他颜色布料有优劣厚薄之别,随季节和条件而定云南第十四怪】脚趾常年都在外:云南到处崇山峻岭,行路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会有较多的脚汗,于是就做成浅底浅帮鞋,露出脚趾,能够感到更加凉爽云南第七怪】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二、建筑文化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内蒙民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 “毡包”或“毡帐”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 4 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搭建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折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非常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现在游牧生活逐渐被定居所代替,草原上富裕起来的牧民建起砖瓦房,蒙古包越来越少了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坑窑和砖石窑等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 1 米,可达 5 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 300 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 ,境内山地丘陵占 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 3 天间或 5 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傣家的竹楼呈正方形,屋顶为三角锥状,有的用木片盖顶,有的用扁瓦,或草覆盖整个竹楼用 20至 24 根粗大的竹子或木料做支柱,柱子建在石墩上,以免受潮腐烂这些柱子支撑房架,又有几根大的与其交叉,这就是横梁在第一层横梁上,铺席为楼板,又用竹子编成墙和门窗,其上有各种图案每个竹楼都有一个小木梯,上了梯子即达阳台屋内分隔为数间,正屋是客室,内有火塘;侧面分隔开的二至三间就是卧室,按傣家习惯不能穿鞋进门三、饮食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食物特色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越是历史早期就越是如此例如海边以海鲜菜著称;江湖以河鲜菜著称。
一般同一或地域相邻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相类似,其饮食文化差异相对较小;但若是自然地理环境反差较大,其饮食文化也会形成巨大反差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属温带、暖温带气候,降水较少,大多为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区,粮食作物为小麦、谷子、高梁等旱作物,因此风味食品以面制品为主馒头、包子、花卷、饺子、烙饼锅贴、都离不开面粉如关中八怪之六:六、面条象裤带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沛,水网密布,水稻广泛种植,因此风味食品大都用米制成如米粉、糕团、粽于、汤圆、糍粑、堆油、沙糕等都是米制品,粥和饭的品种繁多 气候的冷热干湿以及不同的土质影响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 “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大致概括了我国不同地域的饮食特点这既反映了气候、土壤对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食品调理是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中国有个顺口溜,讲“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 ,可见四川人是最能吃辣的其实辣是潮湿气候的产物过度的潮湿,毛孔闭合,人体内需要排泄的物质难以排出,也使得人的情绪低落吃上一次麻辣火锅,冒一身大汗,身体和情绪都得到排解,十分舒服江西和湖南吃辣,也是气候过度潮湿的原因为什么山西人爱吃醋?原因是黄土高原土壤含钙太多,食入过量的钙,易得胆结石等疾病,因而人们就选择了醋来中和。
另外能吃醋的地方是云贵高原那里多石灰岩地貌,水和食品中含有较多的钙,所以要用酸来中和显而易见,是地理环境导致了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人特别爱吃醋 “南甜北咸”也与物产和气候有关南方气候温热,生长季长,蔬菜供应丰富,吃菜量平均高于北方,食物中加进的盐足以满足人体需要,因而淡些;而北方菜少,相对盐多,咸点;但两者盐的摄入总量差异不大此外,南方产糖,再加之气候炎热时间长,人体皮肤多外露,蒸发量大,为补充身体的水分代谢作用,故需在食物中加糖(与病人打葡萄糖水类似)北方则相反,蒸发量不大,因而无需加糖四、农田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 15 度至 75 度之间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 3000 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所造成的元阳位于云南省南部,而云南省地形分布的特点是西北高、南部低,从滇西北的中甸、丽江经大理、楚雄到到滇南的思茅、版纳、红河、文山,海拔渐渐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常年无夏的寒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区全年无冬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类型从滇西北到滇南,随着海拔下降,立体气候越来越显著,降雨量也越来越大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区,降雨量竟达到年均 1397.6mm,相应的稻作农耕越来越密集,旱地耕作越来越减少。
这就使从滇西北的怒江、澜沧江、长江水系到滇南江河水系流域,梯田稻作文化越来越发达,并最终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区形成全省、全国最集中、最发达的梯田稻作区的地理构成环境其次,哀牢山特定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决定了元阳哈尼梯田必然形成为最壮丽、独特的奇观元阳的地貌特征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多为切割中山地类型,即县内众山在亿万年中被红河、藤条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突起,两侧低下,鸟瞰全境,山地连绵,层峦叠嶂,地形呈“V”形发育,高下之间,壮观异常境内最低海拔为 144 米,最高海拔为 2939.6 米,海拔高差 2795.6 米县内气候多属亚热带季风类型,但因地形复杂差悬殊,立体气候突出元阳县共居一山的七个民族大致说来是按海拔高低分层而居的,海拔 144米到 600 米的河坝区,多为傣族居住;600 米到 1000 米的峡谷区,多为壮族居住;1000 米到 1400 米的下半山区,多为彝族居住;1400 米到 2000 米的上半山,多为哈尼族居住;2000 米以上的高山区,多为苗、瑶族居住;汉族多居住在城镇和公路沿线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 15 度左右,全年日照 1670 小时,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故哈尼族先民自隋唐之际进入此地区就已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在此 1200 多年间,哈尼族倾注了数十代人的心力,发挥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毅垦殖梯田。
同时,哈尼族等民族还发挥了巨大的天才各创造力,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已建成骨干沟渠4653 条,其中,灌溉面积达 50 亩以上的有 662 条条条沟渠如银色的腰带,将座座大山紧紧缠绕,大大小小沟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数截入沟内,这样就解决了梯田稻作的命脉——水利问题哈尼族以数十代人毕生心力,垦殖了成千上万梯田,将沟水分渠引入田中进行灌溉,因山水四季长流,梯田中可长年饱水,保证了稻谷的发育生长和丰收哈尼族垦殖梯田的想象力令人惊绝,其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之中,无不奋力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这一景观构成了千奇百态变幻莫测的天地艺术大交响乐,成为举世瞩目的梯田奇观对稻作之民来说,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发明了“冲肥法” 每个村寨都挖有公用积肥塘,牛马牲畜的粪便污水贮蓄于内,经年累月,沤得乌黑发臭,成为高效农家肥,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将其冲入田中届时举寨欢腾,男女老少纷纷出动,有的还特意穿上盛装,宛若过节般热闹大家争先恐后用锄头钉钯搅动糊状发黑的肥水,使其顺畅下淌,沿沟一路均有专人照料疏导,使肥水涓滴不漏悉数入田。
这一方法省去了大量运肥劳力平时牛马猪羊放牧山野,畜粪堆积在山,六七月大雨泼瓢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