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体与轨道交通间连接模式分析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最初由彼得卡尔索普[1]于1993年提出,初衷是为了解决美国大城市无限低密蔓延产生市中心衰退的现象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在公交车站,尤其是城市快速交通系统的站点地区,建立适宜步行、自行车及其他公交接驳换乘的,具有高密度、多功能混合和城市活力的节点[2]本文中的“中介空间”即TOD城市综合体与轨道交通空间的过渡空间,指从轨道站点检票口出站后至进入TOD综合体之间的空间,而中介空间作为连接TOD城市综合体的重要门户及组成部分,其空间形态日趋复杂、整合、多样化,是城市集约化发展在空间层面的集中体现 1中介空间连接要素 1.1空间连接要素 在TOD模式下,中介空间常由多个不同的连接空间要素组合构成,形成丰富多样的空间类型其中连接通道、建筑中庭以及城市广场为主要的空间连接要素1)连接通道的空间形态以线状为主,与轨道交通站点结合紧密,组织形式具有单线形、折线形、网格式几种根据基面位置关系,连接通道可分为地下通道、地下街以及空中连廊3种主要形式地下通道位于地下空间,形式较单一且空间封闭,空间内人流量大且流动快地下街即地下商业街,兼具一定的零售、娱乐、休闲作用。
空中连廊位于地面上方,通道两侧一般为透明玻璃或护栏2)城市广场可分为下沉广场、地面广场以及盖上广场下沉广场的基面位于地下,通过竖向交通设施连接地面空间地面广场位于综合体入口前,常设置艺术雕塑等装置盖上广场即位于建筑空间顶部,如香港九龙站的盖上圆方屋顶广场3)中庭空间位于综合体内部空间,不仅具有组织内部功能空间的作用,也承担交通疏散至不同基面空间的重要作用中庭空间按照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交通功能为主,可称为交通核,其中有大量竖向交通工具连接各层空间;另外一类作为独立式中庭,其中较少或没有竖向交通,可增强空间的特殊性与导视性 1.2交通连接要素 交通设施是中介空间竖向连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主要用于解决不同高差空间的连接、交通疏散等问题,常见的交通连接要素为电梯、扶梯、楼梯、坡道、标识、出入口等通过不同交通与空间要素的相互组合,可提高空间连接效率 1.3标志物构成要素 标志物是中介空间中主要参照物,主要有景观小品与艺术雕塑,可帮助人们确定空间方位,增强空间的特色及辨识度通过将具有识别性标志物与空间的共同作用,提升中介空间的观赏性与凝聚力 2中介空间连接模式 2.1线式通道连接 城市综合体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由于交通或建筑的阻隔,需要通过通道进行连接,是中介空间连接的基础。
根据不同的基面位置关系,可分为地下通道、地下街及空中连廊连接类型其连接方式通常为站点-连接通道-合体内部空间(表1)1)位于地下的轨道交通站点常通过地下通道与综合体内部商业空间相连接,中介空间需具备良好的空间导视性在地下通道连接模式中,需处理好不同方向的人流动线交织问题,同时积极拓展与地面、地上空间的组合开发,提升空间的交通连接效率如上海国金中心从上海2号线陆家嘴站出站后,使用折线形地下通道连接至功能空间内部2)地下街连接模式是指以地下街作为核心连接空间,人流从轨道交通站点离开后,经过地下街可从多个入口连接功能空间地下街的连接模式更偏向网格化且具有复合性空间业态,并且在设计时需积极探索与周边空间联系如日本东京站八重洲的地下街不仅与站点检票口及综合体内部空间相连通,也连接周边建筑群体,形成地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提升了空间的回流性,有利于增加空间商业价值3)当轨道站点的出站口位于地面及地上空间时,可利用空中连廊连接综合体内部空间空中连廊连接模式多为辅助性连接,常与其他连接方式组合出现,形成多层次的中介空间连接如温州世纪之光项目,西侧紧邻温州轻轨S1线潘桥站,从站点空间出站后,乘客可从2层空中连廊或通过扶梯到地面空间连接进入综合体内部。
2.2面式广场连接 以城市广场为中心进行空间组织连接是TOD综合体中中介空间设计常用手法根据与基面空间的关系,可分为下沉广场、地面广场与上盖广场3种连接模式,其中下沉广场应用广泛(表2)1)下沉广场连接通常的连接方式为车站-地下通道-下沉广场-建筑内部,其中下沉广场为组织连接的核心空间通过该连接方式,可以起到较好的人流聚集效果,并可与地下功能空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性关系杭州信达中心壹号院便是从奥体中心站厅直接连接下沉广场,再由此进入信达中心内部建筑中庭2)地面广场连接即从站点出入口连接地面广场空间,由此进入城市道路或功能空间通常广场结合水景绿化及雕塑装置,形成空间特色及记忆点如日本大阪的梅田广场缝合连接车站与梅田商业中心,广场与城市水景相结合,吸引大量人流聚集于此,日常举办多种临时性活动演出,提升空间活力3)上盖广场连接一般具有两种连接方式,一是当站点空间位于地下时,可由地下连接通道通过竖向扶梯连接建筑屋顶的上盖广场,由此进入综合体内部;二是当站点空间位于地面上空时,则需要通过空中连廊与之联系如东京六本木之丘,广场空间位于二层平台,广场内有绿化及水景设施,并放置巨型蜘蛛雕塑“Maman”,形成打卡景点,由此可进入商业空间。
2.3立体化中庭连接 以中庭空间为中心的连接方式适合在客流量大、交通流线复杂的情况下使用该连接方式以中庭空间为核心空间,组织连接交通站点与综合体内部各层空间根据轨道交通站点与中庭空间的不同位置关系,可将其分为内嵌式中庭连接、衔接式中庭连接及组合式中庭连接3类(表3)1)内嵌式中庭连接指轨道站点与交通核均位于综合体内部,从站点空间出站后,可直接连接进入中庭空间,由中庭组织各层空间、流线及交通换乘随着交通复杂程度的增加,中庭空间数量也会随之增加如重庆沙坪坝高铁上盖综合体在公共交通流线的两个交叉点设置交通核,组织内部垂直交通流线,实现乘车人流向消费人流的转换2)当中庭空间位于综合体内部边缘且紧邻轨道站点时,为衔接式中庭连接该连接方式可从站点通过连接通道或由站点直接连接中庭,中庭空间可为独立式中庭如香港日出康城综合体,从地铁站点出站后直接进入综合体内部的中庭空间,中庭内交通功能较弱,主要聚集人流、组织商业空间3)在组合式中庭连接模式中,中庭空间与建筑其他功能空间更加脱离与轨道站点连接密切,主要服务于轨道站点人流的组织与疏散,空间内竖向交通发达如日本横滨皇后广场,从地铁站出站后由贯穿上下的交通核连接,内部设置大量扶梯及电梯,以组织地下空间交通换乘及疏散。
3TOD模式下中介空间连接优化策略 3.1线式通道连接优化 在TOD模式下,中介空间的连接方式趋向复杂化,只采用通道连接方式,会造成连接层次单一且空间的连接效率低等问题因此要更多考虑与竖向空间的组合连接,可将通道空间作为辅助性连接空间,积极将广场、中庭等空间要素与竖向交通要素结合,提高空间回流性,形成一体化空间组织 3.2面式广场连接优化 在关于未来TOD形态的设想中,日建设计提到“未来的TOD并不是简单地创造一个可供移动和随之而生的附带行为的场所,而是从用户的体验价值出发,去追求可实现区域价值最大化空间的存在方式”[3]在面式广场连接过程中,应从景观雕塑等要素入手,提升公共空间质量,创造出可包容各种活动和留白的灵活多变的城市空间同时,可结合室内中庭、连廊及中庭等空间要素,探索不同基面条件下广场设置的可能性,形成立体化空间网络 3.3立体化连接优化 中庭空间在连接中有先天的立体化优势,可较好地解决竖向复杂交通连接问题,但与此同时,往往容易忽视横向空间的连接在连接过程中,不仅要统筹考虑轨道站点与综合体内部功能空间及其他公共交通接驳空间的整合方式,充分利用地下、地面、地上以及建筑内部空间进行立体化空间组织,还要积极利用广场、连接通道等要素,扩展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实现区域一体化空间资源整合。
结语TOD模式的出现即是一个不断整合并优化城市空间与公共交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中介空间的一体化连接要求不断提高设计时需统筹协调功能空间与公共交通空间的位置关系,探索运用适宜连接要素的组合方式,提升空间立体化程度以及经济价值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介空间,注重空间的个性化表达,使中介空间不仅是一个交通据点,而且是聚集人、物、事的城市节点 参考文献: [1]彼得卡尔索普.未来美国大都市地区:生态、社区和美国梦[M].郭亮,译.北京: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张明,徐涛,李晓锋.城市轨道交通TOD类型研究与规划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3]日建设计站城一体开发研究会.站城一体开发(Ⅱ)TOD46的魅力[M].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2019. 作者:张栩冉 朱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