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少数民族分区地理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7KB
约5页
文档ID:40942149
少数民族分区地理_第1页
1/5

少数民族分区地理少数民族分区地理少数民族分区地理(一)一、东北、内蒙古地区(一)概述东北、内蒙古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全部和东北黑、吉、辽三省内的 1 个自治州、13 个自治县内蒙古自治区由东北向西南,横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区,面积 118.3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2.3%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连,北部、东北部和蒙古、前苏联接壤国境线长 4221 公里,满洲里和二连浩特两个边境城市是连结前苏联、蒙古和东欧各国铁路干线的枢纽,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陆路口岸,地理位置和经济、政治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在历史上的每个时期都和内地构成一体,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其行政区范围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1947 年 5 月 1 日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地区现在自治区行政区划包括呼伦贝尔、兴安、哲里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巴彦淖尔、阿拉善 8 个盟和呼和浩特、包头、赤峰、乌海 4 个直辖市盟和直辖市又下设 54 个旗(含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 3 个民族自治旗) 、18 个县和 12个县级市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 2145.68 万人,共有 49 个民族,其中汉族占80.62%,其次蒙古族占 15.73%蒙古族人口聚居程度很高,集中了全国蒙古族总数的近 80%,其他还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朝鲜、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18 人1990 年城镇人口有 775 万,占人口总数的 36.12%东北地区也是我国满族、朝鲜族、赫哲族等主要的聚居地区,其次蒙古族、锡伯、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人口也有很高的聚集程度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区,东与前苏联的沿海州哈桑区毗连,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境北道隔江相望州内国境线长达 755.2 公里,其中,中朝边境长 522.5 公里,中苏边境 232.7 公里,现辖五县全州总面积 42700 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 1/4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区1990 年全州总人口数为 208 万人,其中,朝鲜族约 82 万,占人口总数的 39.5%,汉族占总人口半数以上,满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所占比重则很少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1.以高原为主体复杂多样的地貌(1)地貌的基本特征内蒙古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 1000 米左右,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是东北平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跨入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区。

在漫长的沧桑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以辽阔坦荡的高原为主、形态互异的复杂地貌内蒙古地貌类型多样,从总体来看,高原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42%,山地占 20.9%,丘陵占 16.38%,平原和滩地占 8.5%这些不同的地貌类型为开展林牧为主的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内蒙古高原属于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为我国第二大高原包括大兴安岭以西,北山以东,阴山、贺兰山以北的地域占全区总面积的 34%,是内蒙古地貌的主体海拔 700-1400 米之间西南部的鄂尔多斯(蒙语是“宫廷”之意)高原,面积仅 8.6 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 8%内蒙古的山地占全区面积的 20.9%,由东北部的大兴安岭,经中、西部的阴山山地、贺兰山与西南边缘的北山山地连接,绵延 2600 多公里,大多为海拔 1000 米以上的中等山地,组成了内蒙古高原外围一个孤形地貌山前断陷沉降平原内蒙古的平原与滩川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 8.5%包括阴山以南的河套(后套)──前套平原,大兴安岭东南的西辽河平原和东侧的嫩江西岸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是自治区主要农业区内蒙古的丘陵多分布于山地向高原、平原过渡地带,占全区 16.38%,表面由黄土或石质构成,是一种常见的过渡型的地貌单元,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

2)延边朝鲜自治洲的地貌延边州位于长白山区,山地面积3.2 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州总面积的 76%,可分为白头山火山区、张广才岭山区、老爷岭山区、牡丹岭──南岗山区等,均为长白山支脉,海拔一般在 800-1000 米山地边沿多为海拔 300-500 米走向散乱的丘陵地带2.温带季风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属我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向西北内陆干旱大陆性气候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在大兴安岭以东,阴山之南的山前地区,地处季风边缘,能受到夏季风的一定影响,降水稍多而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的山后地区,深居内陆,呈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寒暑变化剧烈从而形成本地区兼有二者特点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以下,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低于-24℃,极端最低气温达-50℃左右,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 16-18℃,年降水量大于 400 毫米,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年平均气温 8℃以上,1 月平均气温-12℃左右,7 月平均气温 24℃以上,年降水量仅在 50-150 毫米之间,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暖短促,降水少、变率大,夏湿春旱,日照充足,温差大,风沙多。

内蒙古高原北部,地面坦荡开阔,为我国寒潮大风之要冲,冬季严寒干燥,从 11 月至次年 3 月长达 5 个月至半年,大兴安岭北部则长达 8 个月这时期,寒潮侵袭频繁,一般三、五天、十来天一次,还往往伴随着降雪内蒙古地区大风较多,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风速都在三级以上,部分牧区达四级以上大风对农牧业常造成危害,但又是一种丰富而廉价的能源,本区全年理想风能(7.8 米/秒)日数一般为50-200 天,是发展风力发电最有潜力地区3.差异显著的地表水与广泛利用的地下水内蒙古河流广布,流域面积在 1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 107 条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山地、贺兰山一线为界,此线以东以南地区,除个别封闭盆地如岱海、黄旗海等内流水系外,大部分河流均为外流水系,最终注入到太平洋外流水系的流域面积 61.37 万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 52.5%,主要由黄河、西辽河、嫩江与额尔古纳河等四个水系组成此线以西和以地区,为内流水系和无流区内流水系流域面积 11.66 万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 10%内蒙古内陆湖泊较多,大小湖泊 1000 余个主要分布于西辽河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湖泊的补给水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地下水补给量较少,因此湖水随各季降水的多少表现为有规律的变化。

内蒙古地区湖泊可分为咸水湖、微咸湖和淡水湖三种类型咸水湖又分为盐湖、碱湖、硼砂湖、芒硝湖等在天然湖泊中,面积大于 100 平方公里的有 7 个达赉湖与贝尔湖达赉湖,亦称呼伦池,位于呼伦贝尔高原的西部,面积为2210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5.7 米贝尔湖在呼伦池以南,我国与蒙古国的边界从湖中间穿过,整个湖面面积 600 余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9 米,最大水深 50 余米,呼伦池与贝尔湖与哈拉哈河下游和乌尔逊河沟通湖的四周为水草丰茂的牧场其它还有位于大兴安岭南端西麓、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北部的达里湖,位于巴彦淖尔盟后套平原东端乌拉特前旗内的乌梁素海,位于乌兰察布盟南部岱海盆地中的岱海,位于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内的黄旗海和位于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内的库勒查干诺尔4.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情趣的旅游业(1)旅游资源富有传奇色彩的内蒙古,有着广阔的草原、浩翰的林海,神秘的沙漠与湖泊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这里山川壮丽,文化古老,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别具特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内蒙古的旅游资源从其旅游价值上大体可分为三种:观光资源主要有呼伦湖、锡林郭勒草原、昭君墓、万部华严经塔、金刚座舍利宝塔、大召、席力图召、召河(希拉木伦) 、辽代大明塔、五当召、成吉思汗陵、响沙湾及大兴安岭林区等。

考古旅游资源主要有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阴山岩画、嘎仙洞、赤峰红山文化、元上都城、古长城遗址、大窑文化遗址、恐龙的故乡──吉兰泰疗养旅游资源有转龙藏、阿尔山温泉、维纳河矿泉、赤峰三大温泉和乌素图疗养区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风景秀丽,集中了吉林省约 60%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旅游资源长白山气势雄伟,风光奇异,景色壮观,中外闻名,天池、瀑布、温泉、小天池、原始森林,美人松和冬季冰雪,以及中俄朝边境,千姿百态的边境风貌,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其独具特色的朝鲜民族风情和众多的历史遗迹、文物古迹也是颇有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2)主要旅游区本区已开辟的旅游区有内蒙古的呼和浩特旅游区、包头旅游区和成吉思汗陵、百灵庙以及延边旅游区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