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花木兰人物介绍花木兰介绍

欣***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50KB
约9页
文档ID:216020924
花木兰人物介绍花木兰介绍_第1页
1/9

花木兰人物介绍花木兰介绍 花木兰(4____年-5____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 孝烈将军 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 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 木兰不知名 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 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 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清代《曲海总目提要 雌木兰》也说: 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冲之《述异记》、李亢《异志》皆提到木兰姓花一说为木兰本姓朱,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 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 假男子代父从军, 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 焦竑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道: 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 但有木兰是姓魏的说法,也有一说为木兰姓韩另据《新唐书》载: 少女木兰,姓任 花木兰,魏氏女,西汉谯城(今亳州市谯城区)东魏村人名木兰,后称花木兰其父名弧,乃汉初千夫长木兰秉承父志,自幼习武,尤工剑术 央视版花木兰(3)木兰墓位于亳州城东魏村北,冢丘高大,苍松环护,翠竹成林,乡人又为其立祠,每年四月初八为木兰生日致祭 木兰戍边之地名曲逆,即今河北省顺平县,该地人民为感激木兰的恩德,从汉代起就为其立庙建祠,历经多代,香烟不绝唐朝乾封元年,唐高宗偕武则天到泰山封禅,路经亳州,游老君庙和木兰祠,封老子为 太上玄元皇帝 ,封木兰为 孝烈将军 孝烈将军 木兰替父从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皇上先知她不受封赏后又听说她还是一位未出阁的女郎,而且貌美,欲纳其为妃子,下旨召木兰进京。

皇上一见,木兰果然是位绝色佳人,喜不自禁地说: 孤王见你才学过人,武功高强,忠孝皆全,国色天香,想把你封为妃子,不知意下如何?木兰闻说如雷击顶,暗暗想道:从前昏王因迷恋酒色,祸乱朝纲,以致国势衰危今四方稍定,不思治国安民,反而封宫选妃,岂不又要重蹈覆辙?她蹙了一下眉头,说道: 皇上恩泽,怎敢不受?只是小女子自幼立下3桩誓愿,若不实现,永不嫁人! 皇上心喜道: 这好办,你说吧,不要说3件,就是30件、300件.孤王不惜千斗金,万斗银,也要办得使你满意 香港版本花木兰(2)木兰说: 其一,小女子替父从军,一为尽孝,二为尽忠,三也是为天下女子争一口气小女子认为天下男女均为人,各有长短,男子做得到的,女子未必不能做到!自前朝实行科选以来,未有女子应试人选者,诚请陛下颁一道圣命让天下女子也可习文弄武,开科人选,为国尽忠 皇上听后一愣木兰又道: 其二,天下之大,当今女子竟无立足之地:在娘家说是人家的人,到婆家须姓夫家的姓,出嫁叫 姓人 ,恳请让男女均可自立门户男可娶女,女也可娶男男娶女时,生儿育女随夫姓,女娶男时,生儿育女随女姓 皇上不解道: 这是为何呢? 木兰说: 不如此,世人就认为只有男子能传宗接代,女子不能,这样,就将后患无穷。

木兰又说: 其三,无论庶民还是皇上,均须一夫一妻,违者罚罪 皇上听完这三愿.哈哈大笑说: 真是女子之见啊!自古男女有别,孤王岂能改变 傍晚,皇上下了一道圣旨,封木兰为贵妃,木兰问起誓愿的事,皇上只字未提,木兰遂称病不往一连三道圣旨,木兰见逼,知道无望,便手书 天下安好 4个大字 安好 是什么意思呢?拆解起来就是:室中有女方为安,有男有女、男女平等方为好木兰写好,置于案上望了望窗外苍茫的天空,然后自缢于画梁皇上得知,心中惊惭,见木兰所书 天下安好 4个大字,不解其意,命人殡以厚礼,于亳州东郊5里魏园村下葬 后人为纪念木兰,在她家乡修建木兰祠,大殿上书唐高宗御赐的 孝烈将军 4字[1] 家庭状况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2],因此,木兰 之争历代有之据了解,河南人说她是商丘虞城县人,陕西人说她是延安人,湖北人说她是黄陂人,安徽人说她是亳州人,江苏人说她是泰州人,内蒙古人说她是盛乐人(今呼市和林格尔)和包头人,河北人说她是完县人关于花木兰故里的传说就众说纷纭 花木兰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历史上曾经争论不休徐鹏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华活页文选》中的文章《木兰诗》里指出: 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 有人说她是谯郡人,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她是商丘人。

据史料记载,无论是谯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营廓镇周庄村小魏庄这个地方 祠堂葬地 祠堂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间(12____年-12____年),敦武校尉归德府(今谷熟县(今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至元代元统二年(13____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18____年),由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桢、田松等,又募资修祠立碑由于历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祠地四百余亩,住僧人十余人 赞颂民歌 历史上有一篇赞颂花木兰的北朝民歌 《木兰辞》,又称木兰诗,也是长篇叙事诗、咏史诗 相关考证 花木兰画像(2)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石碑,碑文后附有《木兰辞》全诗碑文开头说: 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 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 在据《商丘县志 列女》卷十一记载: 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

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3] 花木兰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木兰曰: 臣无媲君之礼 ,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 孝烈 意思是木兰姓魏,替父从军后辞官不受,皇上知道真相后又想把她召到后宫中,但木兰宁死不从,自杀身亡,皇上大惊,于是追赠木兰 将军 称号现河南虞城仍建有木兰祠,祠中设木兰像,并幸存两块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二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当地的各种民间传说和歌谣中也留有木兰从军的故事 相关记载 花木兰(一说其生于4____年,死于5____年,享年90岁;一说生于4____年,在从军____年后返乡,因不愿做魏主之妃,自杀)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声猿》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一说朱文禄)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4] 明清以后,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再创作, 花木兰 的艺术形象日臻完美迄今为止,上演过木兰戏的剧种有京剧、越剧、汉剧、昆曲、秦腔、平剧、黄梅戏等20多种,特别是大师常香玉《花木兰》的全国巡演, 花木兰 在民间的影响更加深远, 花木兰 这个称谓在人们心中也逐渐 固定 下来 再说 朱 姓木兰唐白居易在《戏题木兰花》中云: 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杜牧也写有《题木兰庙》一诗: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推上祝明妃 这说明木兰的故事在唐代已经脍炙人口了杜诗里的木兰庙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至今还有木兰祠、木兰墓和将军坊等遗址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 根据上述史料,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木兰应姓 朱 此外,还有 韩 姓木兰、四川阆中人,复姓 木兰 、鲜卑族人等说法查阅最具权威性的《辞海 词语分册》,其解释为: 木兰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无确证 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说: 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

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 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年代考证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而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辞》(又作《木兰诗》)等等的描述,对于花木兰的历史年代问题,目前有两种主要的民间说法是: 第一种说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且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被她婉言拒绝 第二种说法是: 这种说法来自于清朝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后与窦线娘交战被擒,线娘验明她女性身份,与之结为姐妹窦建德兵败,线娘请花木兰送信给罗成,木兰途中回乡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花英雄为女儿身,要招其入宫。

花木兰将书信交于妹妹花又兰,托她代为送信后自刎身亡《隋唐演义》第56、57、60回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