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牌坊》意象的文化意蕴内容摘要:《牌坊》借助于含蓄的象征、巧妙的暗示、 贴切的比喻,曲折隐约地表现了作品主人公的清苦单调的生 活状态和孤寂凄苦的心态,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封建礼教扼杀 青春、摧残美好的罪恶,对压抑妇女的封建糟粕进行了深刻 的剖析和批判,发出了震聋发聩的人性解放的呼声关键词:牌坊意象 文化意蕴 人性解放《牌坊》是人文学者余秋雨追寻人文风物,沉思民族历 史命运过程的力作《牌坊》一文选取古老的意象--牌坊, 以稚童纯真的目光观察人情世态,用清淡悠远的笔调抒放出 震聋发聩的人性解放的呼声《牌坊》一文不像余秋雨其它散文那样,从著名的历史 文化遗迹中生发,抒写出自己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沉感想《牌 坊》选取的是中国极为普通的乡村,并以稚童的视角观察人 情世态,以中国许多乡村普遍残存的牌坊遗迹作为思绪发散 的焦点牌坊的意象是古老而凝重的不同类型的牌坊功能 多样大多数牌坊用于装饰或表彰封建礼教所赞许和称颂的 忠孝节义人物文章所述“牌坊”特指贞节牌坊贞节” 原指坚贞的气节操守,词义高尚而神圣它的第二层意思指 女子不改嫁或不失身,从一而终在这个意义上,贞节与贞操 是同义词贞节是道德的约束和伦理的境界,在中国思想上, 宋明理学对贞节加以阐释和利用后,将妇女的“贞节”从一 般意义的“夫妻之贞”,推向了对妇女单向严格要求的“从 一而贞”,渲染和强化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反人性因素, 比如程颐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就将妇女的贞节 强行凌架于其基本生存权和人生幸福权之上。
此话经南宋理 学家朱熹的宣扬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 响,“贞节”逐渐变成了夫权社会套在广大妇女脖子上的一 根绞索洪武元年(公元1368 年),朱元璋下诏:“凡民间 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 闾,除免本家(娘家)差役①旌表门闾,也就是由政府 或乡党为该寡妇建立贞节牌坊这种政策的直接后果是“造 就”了一批守节、贞烈妇女,导致牌坊“蓬勃兴起”清代 礼教空前严酷,同治以后,各地纷纷设立一批名为“全节堂”、 “崇节堂”、“导节局”、“清节堂”、“立贞堂”、“贞节堂”之 类的机构收留“节妇贞女”贞节文化的弘扬,客观上有利 于强化家庭职责,稳定家庭生活,但也使得华夏大地牌坊林 立,怨妇旷夫比比皆是封建礼教的所谓“贞节”,就像一 种无色无味的毒液,在时空中漫溢,深深渗入社会的肌体, 毒害了一代又一代人牌坊”是封建贞节观的物质载体, 以此入题,触目惊心,发人深省作品以“牌坊”为题,是 借古老意象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对压抑妇女的封建 糟粕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批判牌坊”也是作品主旨的贯穿 红线作品以回忆的方式,“轻描淡写”地勾勒出成年人脑 际存留的童年时期在乡间生活的星星点点片断。
因此,作品 起句以回忆口吻写道:“童年的时候,家乡还有许多牌坊”, 开篇就将读者思绪引向悠远的作者童年时期余秋雨生于 1946 年,故事发生的背景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此时,物 质的牌坊在中国大地终成遗迹,而精神的牌坊却仍像幽灵一 般盘旋在古老大地的人们心头,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和颤栗《牌坊》主要人物有两类:一是“我们”这些乡下孩子, 二是孩子眼中的女教师前者是为叙事而铺设特殊视角的人 物从孩子的眼里看世界,一切是那么的纯朴、朦胧甚至空 灵美妙,而现实却包含太多的无情和严峻孩子的朴拙和清 亮与封建文化的丑陋和阴暗形成对比和反差以孩子为视角 叙述,营造了作品清淡悠远、发人深思的格调和韵律女教 师是封建礼教压迫下不屈的反抗者形象她们从何而来?没 有现成答案从作品中我们可隐隐地分析出来:她们是从城 里逃婚至乡村的“大户小姐”,“女教师们都非常好看她们 的脸很白,所以一脸红马上就看出来了”她们“极爱清洁, 喝口水,先把河水打上来,用明矾沉淀两天,再轻轻舀到水 壶里,煮开,拿出一只雪白的杯子,倒上,才轻轻地呷一口, 牙齿比杯子还白”女教师面容皎美,生活讲究,举止文雅, 富有教养,显然是从殷实的家庭走来,她们与乡间村民的简 陋粗鄙、淳朴直率迥然不同。
老师“好像都没有家”,“她们 像从天上掉下来的,掉进一个古老的尼姑庵里”,她们“像 在躲着什么”从后面女教师自杀事件中分明可以看出她们 是躲着不能自主自然也是不如意的婚姻女教师不同于“守 节”的寡妇,但她们同样是牌坊文化(封建文化)的受害者, 所不同的是,她们挣脱封建教条束缚,维护着心灵的净土, 守望着精神的圣殿女教师小心翼翼地经营着尼姑庵这方小 小的封闭的“美的宫殿”于是悖论出现了:尼姑庵是四大 皆空的修行所在,而过去的尼姑们与现在的女教师们却把它 经营为人性和美的避难所尼姑们养花木、绣花草、绣鸟兽 (鸳鸯应该为其中最主要动物),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女教师们 何尝又不是如此呢?不过,女教师毕竟处在一个新的时代, 她们曾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文化教育和新潮思想的洗礼,眼界 自然比尼姑们要广,见识比尼姑们要高她们更加重视播撒 科学和民主的种子,为新生一代的心灵开启文明的圣洁光辉 女教师们的生活范围主要局限在尼姑庵,她们充分利用这片 净土,尽情释放出美的天性和生命的能量,“她们总说这个 尼姑庵很好,看一眼孩子们,又说尼姑太寂寞”对尼姑的 评说,实际上是对自身命运无奈的感伤她们多么向往外面 精彩的世界,多么向往自由、纯真、美好的爱情生活!但即使 是狭小天地的平静和美好尚不能保有长远。
在某一天,一位 女教师收到一封信,我们不知道外界信息的具体内容,但从 事件结局可以推测它显然带给女教师极大的不安和震荡,因 为它最终导致了女教师自尽,“她像睡着了,非常平静”,这 是她对早已预料到的封建文化迫害的无言反抗反抗虽然消 极但却极其刚烈她们是一群像鲁迅小说《伤逝》中的女主 人公子君那样或准子君式的叛逆者!但即使在已推翻了几千 年封建统治的新社会,她们仍旧深感自我把握命运的无奈、 无助和人生的悲哀,因此,封建遗毒影响力之强大令人不寒 而栗!作品娓娓而叙,悠长的思绪,清新的笔调,曲折隐约地 表现了女教师们清苦单调的生活和孤寂凄苦的心态,从一个 侧面透露出封建礼教扼杀青春、摧残美好的罪恶女教师的 命运折射出几千年来中国妇女苦苦挣扎、顽强抗争的艰辛历 程作品最后部分联系小说《热冰》,将中外相互对比印证, 把社会病理的解剖刀伸展到西方社会,既拓宽了批判的视野 又深化了切割的程度中外对照之后,作者情不自禁地流露 出自己的“企盼”:用生命和人性的能量,冲破一切腐朽的 文化观念,“投向熹微的天际”,迎来人性解放的灿烂春天《牌坊》寄寓丰富,蕴藉深厚,情感凝重,韵味悠长 这与作者借助于含蓄的象征、巧妙的暗示、贴切的比喻密切 相关。
题目“牌坊”就是具有典型封建文化特征的意象,它 既是压在中国妇女身上沉重的十字架,又是几千年被封建礼 教戕害的中国妇女的墓碑新中国大地的贞节牌坊已是陈旧 的历史垃圾,它们在不甘寂寞的废墟里,印照出变迁的沧桑 与文化的愁苦于是,作品反复暗示了“牌坊”的丑恶和阴 险,以具体形象暗示出反动的封建礼教长时期给人们带来深 重的灾难《牌坊》借古老意象,写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反抗,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忧思作品寓示人们:铲除牌坊文化的幽 灵,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历史使命繁重而艰巨!但经过进步文 化和思想熏陶的“旧礼教掘墓人”正以韧性的意志顽强抗争, 开启民智为此,作品用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关于贞节妇女空 坟的述说和猜测,曲折地传达出妇女机智反抗的信息作者 还富有深意地写道:“老师的布鞋,正踩着昔日牌坊上的漂 亮雕纹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既是隐喻,又是象征,影射 出觉醒者对封建礼教坚决地鄙弃和不屈地反抗作品点点滴 滴的暗示使人在牌坊的暗淡中看到新生的曙光和人性的光 辉作品结尾诗一般的意境情韵,表达了作者对人性解放的 美好“企盼”,而“熹微的天际 ”正是对历史进程的某种隐 喻,具有浓郁的象征意蕴和深厚的思想内涵《牌坊》构思巧妙。
牌坊在作品中是作为女教师对立面 的辅助性材料,它既印证出封建文化阴魂不散的恐怖,又反 衬出以女教师为代表的新生代的反抗之强烈与道路之艰巨 处于作品明线的女教师的奋争和悲剧,与处于“道具”地位 的牌坊表面似乎毫不相干,实际上反映了两种观念、思想和 文化的交锋这样,表里搭配,相得益彰,增强了阅读的张力,扩大了思想的含量读者在“清谈”的故事中,听到了呼声的急迫,读出了文化之沉重!引文注释:①明)李东阳等敕撰、申时行等奉敕重修:《大明会典》卷 79《旌表》,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9 年版※ 本文是江西财经大学《中国文学》主干课建设项目 的研究成果张庆胜,江西财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文学鉴赏和新闻业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