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笔记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60.12KB
约29页
文档ID:29784533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笔记_第1页
1/29

1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魏(竹林七贤)黄巾起义 汉末建安(三曹七子) 蜀(出师表、陈情表) 蜀吴西晋 (北)十六国 北魏 (水经注)(司马氏,太康文学,以繁缛著称,定都洛阳,陆机、陆云,贾谧二十四友) (南)东晋(一头 郭璞 游仙诗,一尾陶渊明 田园诗,定都建康,玄言诗)东魏 北齐西魏 北周宋(临川王,元嘉三大家) 齐(竟陵八友, “永明体” ) 梁(萧衍、萧统《昭明文选》 ,萧纲 宫体诗,徐庾体) 陈(陈后主, 《玉台新咏》 ) + 北周 隋【 陆机《文赋》 ;梁《文心雕龙》 、 《诗品》 ;庾信:集南北朝文学之大集 】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 阶段性(朝代更迭) 2. 群体性(文人抱团)二、 文人命运与创作主题关注世功 关注自身生活:转而追求别的东西(财富、归隐等)1. 文人命运的变化 2. 文学主题的变化三、 文学自觉 (核心内容、怎样理解)—— 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四、 玄学正面影响:促进魏晋风度负面影响: ( 1)将玄学思考直接放入诗中,不顾文学特性; ( 2)崇高理想的缺失五、 佛学1.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概况:( 1)乱世中,人们思想空虚,佛教思想容易被人接受。

( 2)传教僧侣借玄学推广佛学(初时披着玄学的外衣) ( 3)帝王对佛教的推崇,如梁萧衍崇佛,曾四次舍身入寺表现为: ( 1)寺庙、石窟的修建(云冈、龙门、莫高窟等) ,北朝石窟,南朝佛寺(灵隐寺等) 2)出现许多在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如东晋慧远) ,许多文人参与佛教活动(谢灵运) ,翻译如鸠摩罗什佛经翻译2 2.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想象世界的丰富:时间概念——“刹那” 、 “劫” ;空间概念——以须弥山为中心,三千大千世界;轮回、前世、后世;树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形象:观世音、维摩(享乐修佛) 2)故事性的加强:中国文学重在抒情,汉乐府开启叙事传统,但只是片段叙事,佛经传入将叙事植入中国文化土壤,有些则来自佛经,如“鹅笼书生”源于《旧杂譬喻经》 ,表现幻中有幻的不真实感, “空中楼阁”源于《百喻经》 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争议较大) 4)词汇扩大: “刹那” 、 “劫” 、 “净土” 、 “涅槃” 、 “化身” 、 “忏悔”等,有音译“菩萨” 、 “罗汉” 、“夜叉”等 5)文学观念的多样性:中国传统强调意境,以禅喻诗(文学批评法) ,尤以《沧浪诗话》表现明显, “拈花微笑”追求传达语言之外的东西。

宫体诗:宫体诗人很多是佛教徒,如萧纲,如佛教的“伎乐供养” ;佛教的造像艺术受古希腊影响,人体艺术;佛教故事:不受诱惑虽然梁代大兴宫体诗,但皇帝较其他朝代更自律 】六、 门阀士族 (士族深切影响了中国文化史与文学史)1. 士族形成: 鼎盛于南北朝,至少追溯到东汉初年,刘秀建立东汉倚仗地方势力支持,对大家族施以回报 ( 1)地方官员举荐人才倾向于大家族子弟,出现几代为官的大家族,如袁绍“四世三公” 2)文人接触不到知识,以家学为主,出现“经学世家” ,对学术的垄断,逐渐建立地位曹丕即位后,形成九品中正制,很快变成士族特权工具东晋时期,八王之乱后跑到南方、侨姓,特别是王导“王与马共天下” ( 3)除了制度、文化上,还有经济上,庄园经济发展,助士族维持地位(谢灵运《山居赋》就是描写其庄园) 2. 士族存在对文学的影响:( 1) 士族阻碍了普通下层文人上升的道路,下层文人呐喊不平(左思、鲍照) 2) 积极影响:士族的文化传承(王家书法谢家诗,在家族内部研讨交流) 3)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三国 魏文学)( 196— 265,通常以曹植的去世为分界 232)第一节 建安风骨 (第四节)1. 建安风骨概念的产生及历史影响:( 1)风骨的界定理解: “风骨”一词出现于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中,钟嵘《诗品》提出“建安风力” ,实与风骨指向相同。

刘勰《风骨》里的关键词句: “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 则文骨成焉; 意气骏爽 , 则文风生焉, 是以缀虑裁篇 , 务盈守气 , 刚健既实 ,辉光乃新 ” (严肃的创作态度与现实精神)( 2)文学史地位:树立了一种美学范畴,文学内容与情感取向的范式成为后代文人反对浮华奢侈之风的有力武器,在初唐表现尤为明显, 如陈子昂、李白 “蓬莱文章建安骨” ,是改革文风的武器,经典的美学理想2. 表现(建安文学的美学范畴) :( 1)高昂的政治理想刚经历过汉末大乱,仍有崇高理想,东汉文人仍有建功立业的抱负,眼界比后来只关注个人的文人要大的多 2)人生苦短的慨叹瘟疫让建安七子损失了至少四个,政治斗争使文人失去生命东汉末期在《古诗十九首》中也有类似感慨,但往往流于及时行乐,与此时大不相同 3)创作个性的高扬,强烈的自我表现,每个人的特点开始真正突出,个人性格与文学特点紧密联系曹丕的《典论》对建安七子的性情特点开始分析,自我有了意识3 ( 4)浓郁的悲剧色彩时代悲剧在文人创作中体现出来,人生悲剧——人生苦短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焦灼感,个人与时代悲剧的交汇悲凉慷慨 的精神贯穿以上四点,是核心。

(壮士不得志于心也,谓之慷慨—— 《说文解字》 , “慷慨”本就带有悲凉的色彩)第二节 曹操与曹丕 (第一节)一、 曹操1. 乐府诗的主题和内容(曹操) :( 1)汉末战乱与人民苦难以前的乐府诗涉及的是具体的事件,而曹操的乐府诗关注的是政治事件和历史事件 2)政治主张的表达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以现实为底色,表达个人思想,张扬创作个性,为个人情感的表达树立了新的范式,带动对时代的表达2. 艺术特点:( 1)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曹操之前,文人所写乐府诗多写郊庙词,较为庄重,个人情怀较少 2)曹操的诗于悲凉之中含跌宕慷慨之气(个人特色) 古直悲凉,艺术上讲究不密,但将个人情感灌注诗歌,对诗歌进行了提升 3) 为四言诗注入了活力 魏晋南北朝是四言到五言的过渡时期, 曹操与嵇康为四言诗作了绝唱,使已经板滞僵化的四言诗焕发出新的活力二、 曹丕1. 主题与内容: 前期贵族公子生活,直接参与文人活动,比曹操更有文人气息 1)宴游诗有写山水的内容,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山水诗慢慢成熟,慢慢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抒情言志之作 3)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最能体现曹丕诗的水平。

三曹中曹丕最有民歌风味,曹操将乐府诗扩大,曹丕又回到了小世界,但在艺术上打磨得更为精细】【七言诗:先秦《荀子·成相》有大量七言句,但成相篇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诗; 《楚辞》中的七言诗句;到汉代,民间歌谣开始具备七言模式;张衡的,虽成型却未成熟,带有楚辞助词“兮” ,不符合七言诗语法】2. 风格艺术: ( 《文心雕龙》对其评价“真清绮” )( 1)个人情感的抒发(典型文人情感) 2)文人化的艺术手法:修辞词语、 清词丽句 3)艺术形式:勇于尝试,开辟了诸多道路,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曹丕的《典论·论文》 ,文学批评,开创了诸多文学讨论: ( 1)文人相轻的原因, “奏议宜雅 , 书论宜理 , 铭诔尚实 , 诗赋欲丽” , 文学自觉, 文学对审美的关注 ( 2) 文与气的关系: “文以气为主” 3)文章的功能: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人可通过其文章流芳千古 】三、 曹植1. 政治上的悲剧及其造成的文学分期 (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 ( 1)歌唱理想与抱负,如《白马篇》 ( 2)宴游诗 (有对现实生活反映的,如《送应氏》 )后期: 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 1)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赠白马王彪》 ( 2)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七哀》 ( 3)述志诗,是前期主题在后世的延续与变体 ( 4)游仙诗曹操的游仙诗较为单纯,曹植则寄寓了情感,游仙主题对古文人或许是一个“成人童话” ,用想象为不得实现的理想寻一个久居之地4 2. 诗歌艺术:(一)骨气奇高: 建安文人共性,关注现实的精神,高扬的理想二)词采华茂(个性) : ( 1)比兴手法的运用: 《七哀》 ,思妇、弃妇 ( 2)对偶句大量出现: 《白马篇》 ,提升了艺术修饰 ( 3)精于炼字、炼句: 《公宴》 ,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地 ” 《侍太子坐》 ,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 4)工于起调,注重开端: 《野田黄雀行》 、 《七哀》 ( 5)对乐府艺术的学习:章句的蝉联, 《赠白马王彪》 ( 6)出现意境的营造: 《杂诗·之四》 ,言外之意3. 文学史地位( 1)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乐府诗到文人诗的转变基本完成 2)将五言诗带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将主要精力用到五言诗,艺术成就较高,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不幸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文学接受) 对不幸命运的认同带来对文学主题的传承,如思妇、弃妇等。

四、 建安时期的其他文人建安之前七子不断归入曹操,直至王粲入邺结束虽不是七子创作黄金期,却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人数众多,将几乎全部文人集合在一起,文人集团开始出现聚合前更多体现建安风骨,聚合后由于文人研讨,艺术上更加精细第五节 正始诗歌一、 政治背景与竹林七贤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更多侧重名士而非文学)二、 阮籍1. 有人将阮籍(阮步兵)的诗歌等同于正始体2. 知人论世到建安时期才落到实处 阮籍“青白眼” ,对司马家族是有抗争性的,但这种抗争是不彻底的,不如嵇康刚烈如《劝进文》 ,作品中虽然充满抗争,但是表达得十分隐晦,体现了其政治上的妥协性3. 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 ,咏怀诗的内容 (非一时一地所作,主题多样) :( 1)对人生的慨叹,开始关注生命本源玄学发展,诗歌中的哲学思辨取得突破,阮籍的隐晦是对建安后期的延续(如曹植) ,但在深度上作了更大的开拓 2)对人生理想的表达以及无法实现理想的失落其中,第三十九首是正面表达理想,第十九首则是通过比兴、暗示曲折地表达理想 3)理想不得实现时的寄托游仙、隐居(在人世间寻找完美世界)( 4)对现实的批判(最能体现其抗争性) 。

其中,第三十一首借写历史批判现实,魏是暗指曹魏;第六十七首则是类似寓言的方式4. 阮籍诗的风格(正始体风格) : “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 “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5. 咏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出现了、新创立、影响了、完成了)( 1)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后代:陈子昂;李白《古风十九首》 ,历代继作者代不绝其人 2)对建安风骨的传承建安风骨是历代诗歌的美学典范,正始后渐羸弱,直至唐复苏,而阮籍在咏怀诗中对 生命 的关注,对理想的追求则是延续了建安风骨,从内在精神上看,二者是一致的,不过一在外一在内 3)将中国诗歌的哲学思考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增加了诗歌的抒情厚度,完全摆脱了民歌的具体性,而将哲学思考与寓言等结合6. 咏怀诗的根本主题: 生命追求自由却无法实现5 三、 嵇康 (魏晋风度的开启者和代表者)1. 个人特点 (有内在修养,自内而外展现出魏晋风度) : ( 1)刚烈,宁折不弯, 《与山巨源绝交书》 2)玄学思考,研究玄学,精于玄学, “声无哀乐” ( 3)文化上的全才,书法、绘画、音乐 ( 4)外表阳刚2. 文学作品: (诗歌与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 )( 1)形式上,以四言诗为主,是曹操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人物,将四言诗带到了新的境界,个人性情的自然流露。

2)五言诗数量上不如四言诗多,多写其鄙弃世俗、回归自然、高蹈隐逸之志 3)嵇康诗的风格: “清峻”——《文心雕龙》 、 “峻切”——《诗品》 3. 影响: (文化史方面)人的美及文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