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中共日照市委政策研究室 ★ 2008年6月4日日照市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实践的回顾与思考市委政研室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地级日照市设立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全市始终保持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好局面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日照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基础差、底子薄、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一个有实力、有活力、有魅力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滨海城市、全国领先的生态宜居城市和海内外知名的水上运动之都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629.58亿元,三十年年均增长16.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98亿元,年均增长16.1%三次产业结构从65.6:15.5:18.9调整为13.7:50.9:35.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9年的1230元增长到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67元增长到5319元,年均分别增长13.2%和11.5%。
我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市、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世界清洁能源奖等荣誉称号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简要历程和辉煌成就日照市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海岸线100公里,辖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和日照经济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总人口280万1982年2月日照港开工建设,1986年5月正式投产,1985年3月撤县建市,1988年3月被列入沿海开放城市,1989年6月设立地级市,1992年12月设区带县1995年7月,国家确定日照为新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并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把日照确定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日照市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经历了萌芽起步、全面发展、深入推进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萌芽起步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9年地级日照市设立)全市改革开放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改革由农村开始向城市逐步推开,开放步伐加快,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全面恢复、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以港口、铁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1982年国家“六五”重点工程日照港的开工建设和1988年被列入沿海开放城市,为全市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机遇,注入了强大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8.8亿元增长到1989年的28.74亿元,年均增长10.4%;工业总产值由2.39亿元增长到26.7亿元,年均增长22.8%;财政收入由0.33亿元增长到1.28亿元,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5.6:15.5:18.9,调整为54.5:23.1:22.4以1988年3月国务院将日照列入沿海经济开发区为契机,对外开放实现重大突破,1986年进出口总值1564万美元,1990年实际利用外资1159万美元,均实现了零的突破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全面发展阶段(1989年地级日照市设立—2003年4月市十次党代会召开)随着1989年地级日照市设立,解决了长期困扰改革发展的体制制约问题,全市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全面展开,初步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呈现崭新局面各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强港口管理,搞好对外开放,开发建设鲁南,振兴山东”的建市指导思想,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1989年日照升格为地级市后,积极引进内资、外资,启动和激活民间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投资总量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以25.6%的速度递增,1989—2003年累计完成固定投资额689.84亿元,2003年达到131.24亿元2002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1.43亿元,年均增长17.4%,1993年和1994年超过20%,经济发展速度达到了历史顶峰地方财政收入10.4亿元,年均增长16.6%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13.65亿元,比1989年增长13.2倍,年均增长20.9%,三次产业结构由1989年的54.5:23.1:22.4调整为18.5:44.6:36.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423元、3121元,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2.1%以农村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全面展开健全完善农村内部经营机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农村税费及配套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格局开始发展,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股份合作制经济、农村合作基金等方面的改革取得进展,农民负担明显减轻。
市委、市政府注重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破解“三农”问题,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如农业开发建设方面,推广“五莲精神”大搞山区开发经验,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推广东港区涛雒镇探索村务大事村民公决、村民质询会议制度、选举党支部书记、新发展党员两票制“三项制度”建设和“抓三基、兴三农”等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动政府工作提速积极稳妥地完成了党政机构改革和乡镇撤并财税、金融、投资、住房、价格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全面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认真贯彻1992年邓小平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企业改革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大力推进拍卖、租赁、公有民营、破产等改革措施,积极探索解决企业历史包袱的有效途径,一批企业通过改革改制重组焕发出新的生机我市自1992年开始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造,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资产重组,坚持“攀大靠大”与放小扶小同步推进,到2002年底全市原有52家市属企业完成改革改制,全市472家县及县以上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造。
积极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5%,乡镇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到90年代末发展到了顶峰,1998年全市乡镇工业企业单位数发展到1581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42.6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2.28%城市建设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通讯、能源、供水等“瓶颈”制约基本解决菏日铁路复线和日竹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同三高速公路和胶新铁路日照段竣工,日照至北京、日照至郑州直达旅客列车先后开通港口建设成就显著,2003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4506.5万吨,是1993年的3.2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市区建成区由不到10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生态特色初步显现对外开放水平大幅度提升充分发挥我市地处沿海开放前沿的优势,对外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善环境,拓宽领域,多层次推进,努力实现利用外资、出口创汇、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三个突破对内,坚持实施北上、南下、西进战略,开展广泛的横向联合,加大对新亚欧大陆桥及腹地的内联力度,吸纳内地资金、技术、人才2003年底来我市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35个,2003年新批合同利用外资项目67个,合同利用外资2.21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12.6%;实际利用外资1.33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9.2倍,年均增长23.5%,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44亿美元。
先后与29个省市的100余个城市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发展经济技术合作项目820个,吸引资金8.6亿元对外贸易实现较快增长,2003年我市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118个,进出口总值12.91亿美元,年均增长29.2%,外贸依存度已达34.3%,比1999年高出13.6个百分点来日照旅游的国际游客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2.87万人次,比1993年增长17倍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阶段(从2003年4月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至今)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各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基本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各方面改革有机衔接、协调推进,有力地推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日照的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活力,日照的城乡从未像今天这样美丽,日照的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自信,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日照正在崛起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压减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中心建成使用,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2家公司成功上市,体制机制创新和市场化改革取向成效明显;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各项政策得到落实。
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自2004年开始,连续四年在全市开展了党政机关工作创新奖评选活动,以机关工作创新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探索和实施了用直补的方式运作经济适用房的政策,通过“用地市场化、审批程序化、补贴货币化、购房自主化、监管规范化”,实现了住房困难户、房地产开发商、政府三满意,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给予充分肯定用开发安置的方式增加失地农民收入、用市场化的手段运作大型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等创新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开放形成新格局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对外主攻日韩、扩大港台、拓展欧美,对内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对接江浙沪粤”的思路,全力以赴抓开放、抓招商、促发展全市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87亿美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倍在我市投资发展的世界500强企业由3家增加到16家,韩国现代、锦湖集团、新加坡金鹰集团和青岛啤酒集团等国内外大企业相继落户进出口总值由9.23亿美元增加到55亿美元,年均增长42.9%,外贸依存度由29%提高到66%成功承办了第六次泛黄海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议、中意企业合作高层论坛等重要活动,开通了至韩国平泽的客箱班轮航线,日照口岸落地签证获得国务院批准,与国外5个城市缔结友城关系,出入境外国人数从3.9万人增加到24.3万人。
充分利用连接山东东部沿海与鲁南地区的区位条件,扩大联合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接轨青岛全面启动,与半岛城市群、鲁南经济带和沿亚欧大陆桥地区各市的合作取得新的成果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开工建设青岛流亭机场在我市设立了虚拟空港,日照港与青岛港合资成立了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五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比上一个五年提高5.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是2002年的2.79倍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6.8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1倍日照港的快速度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市跨越发展的一个突出典型,开港20年跨越许多港口百年的发展历程,成功跻身“亿吨大港俱乐部”,货物吞吐量从2002年的3805万吨提高到去年的13063万吨,跃升为我国大陆沿海第九个亿吨综合枢纽大港全市的经济政治形势越来越好,展示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二、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事关我市改革开放的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以解放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