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修建铁路热潮述论晚清修建铁路热潮述论摘要:鸦片战争后,铁路作为一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出现并发展起来19 世纪 60 年代,铁路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列强也开始试探着在中国修建铁路但是,对铁路的不了解、对洋人的恐惧、对铁路扰民的担心等等因素导致清政府对铁路拒而远之甲午战争后,铁路的重要性得到共识,发展的势头更加迅速此时,帝国主义列强也通过一些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权利,由此引发了四川、广东等地的保路运动晚清中国修建铁路热潮的各派势力虽然居心不同,但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关键词: 铁路知识;修建铁路;铁路的重要性late qing dynasty built the railway boomxu zong-wenabstract: after the opium war, the railway as an imperialist state capital exports to china an important tool in the emergence of china and developed. 1860s, the railway began to spread knowledge of china, the powers have begun to test the construction of railways in china. however, the railways do not understand, fear of foreigners, fear of disturbing factors such as the railway leading to the qing government refused and much of the railway. sino, the importance of the railway to reach a consensus, the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more quickly. at this point, the imperialist powers are also obtained through a number of unequal treaties in china the right to build the railway, which led to sichuan, guangdong and other places of the paul campaig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ailway boom of the late qing china although various forces of different motives, but the objective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ailway industry.key words: railway knowledge;the construction of railways;the importance of the railway火车与铁路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自从英国矿工乔治斯蒂芬孙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车并于 1825 年主持修筑英国第一条有斯托克顿至达林顿的铁路开始,铁路便奇迹般地向世界各地迅速延伸,成为近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铁路知识是在 19 世纪 40 年代由外国传教士首先介绍到中国的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向中国输出商品,获取超额商业利润,他们要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掠夺中国丰富的资源和各种宝藏,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身上摄取高额垄断利润,要让资本带来更大的剩余价值因此,获取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权利,就成为他们重要的“猎物” 19 世纪 60 年代,英法美三国就试图把铁路推广到中国,计划首先修建一条从苏州至上海 80 英里的铁路,但无人敢向朝廷代奏,包括“洋务先锋”李鸿章也认为“万难允许” 当时(同治初年)以奕䜣为首的总署对待铁路的态度是坚决而明确的,那就是绝不允许在中国修建铁路1864 年,太平天国失败,清政府开始办洋务同时,鉴于各国“处心积虑,必欲力争”不便一概拒绝,下令各将军督抚“妥议具奏”由此开始了中国是否应当有铁路的大讨论,并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 80 年代中期历经近 20 年。
那么为什么总署反对修筑铁路呢?他们提出了四点原因:第一,中国与外国情况有所不同,害怕洋人进入中国太深,以致多生枝节,制造隐患;第二,铁路会使中国险阻尽失;第三,有害民间田地、房舍,尤其有碍风水;第四,妨碍民间生计,势必会引起纷争我们抛开这些书面理由,探索深层次的客观原因,会发现朝廷拒绝铁路另有目的应该看到,当时国人对铁路所知极为有限,无论是朝中重臣还是各地方大员对铁路都所知甚少,连李鸿章也认为铁路“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对洋人的疑虑,这种心理情结导致了对铁路的猜忌在地方大员的覆奏中,也充斥着对洋人的怀疑,正与总署意见互为表里总之, “洋人可任便往来”实是可堪忧虑,且其心内必有所图,将大不利于中国还有一个令总署反对修建铁路的原因,即各省将军督抚的态度封疆大吏们在覆奏总署时,纷纷表示铁路决不可行首先是铁路需费太大,对中国来说是“徒事虚糜”持此观点的是李鸿章、毛鸿宾,其次是扰民生计,容易诱发社会变乱,这种意见以曾国藩最具代表性第三是与民为难,官府不能为之防护第四是国家刚才社会动乱中稳定下来,中国此时“寇氛未尽肃清军务省分,险隘未尽解严” 且“内地股匪未靖,伏莽滋多,遇此等惊世骇俗之举,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之在中国者,亦断不能平安无事” 。
鉴于上述原因,当时朝廷中无论是李鸿章等洋务派代表还是后来成为顽固派的大臣对铁路的态度都是拒而远之的60 年代,清政府关于铁路问题进行过三次讨论,前两次都流露出对铁路的惧怕,而第三次则由惧怕而产生要利用铁路这一利器以为我用的思想萌芽了总起来说,也就是从军务、商务两个方面来考虑铁路的修建和利用问题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变化呢?首先,随着外国势力的日益渗透和扩大,中外往来日多,风气日开,更多官员亲自见识了火车铁路,而且当时传入中国的相关知识也更为确切、真实,在传教士和一般西人所办的刊物上,频频出现介绍铁路的文字,并且都是详尽的介绍铁路的工程及样式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在一些著作中提到铁路,还有一些新型知识分子不断提出兴建铁路的意见,这些对朝廷关于铁路的态度产生了一定影响再者是当时已有官员敢于提出修建铁路的意见同治十三年(1874 年)日本进犯台湾后,引起了朝廷对台防的重视是年冬,李鸿章见奕䜣, “极陈铁路利益” ,奕䜣“意以为然” 上层的态度有了转变的迹象,进言请开铁路的上奏也多了起来,不过,这时的政策恐怕也只能称作松动而已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吴淞铁路终究予以拆除,所以此时的铁路建设虽提上日程,却也仅停留在纸面与口头上。
这里提到的吴淞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正式的铁路1876 年 1 月,英商诓骗当时的上海道,修筑上海至吴淞约 30里的铁路,由名为“引导”号的机车进行试车这是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行驶火车,轰动了乡里也轰动了清政府经过中英双方几番的争执谈判,最终清政府出价 28.5 万两白银将铁路收回,拆除后铁轨设备运台湾交由丁日昌准备在台湾修建铁路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