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与儿童学习相互作用而发展儿童语言与儿童学习相互作用而发展1.人类语言与高级心理机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机能可以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由第一信号系统即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低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和一切动物都具有的心理机能,是人类与动物共同的特征事实上,人与动物的所有的行为都是经由“刺激→加工→反应”这一套反射系统而构成的所不同的是,动物对刺激的加工只能通过知觉的方式,而人类对刺激的加工不仅仅有知觉的形式,还有言语思维的加工也就是说,动物的心理机能只有由第一信号系统引起的“刺激→知觉→反应”一种形式,而人类除此之外还有由第二信号系统引起的“刺激→言语思维→反应”这一高级心理机能形式语言是人类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符号中介人类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之中,人类通过为自然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建立符号意义来建构文化环境, “每一个人类生存环境都是由文化组织的” [1] 维果茨基认为:“不论是社会层面的还是个体层面的人类活动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中介的。
”[2] 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并不是由行为对象的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被赋予对象身上的符号意义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最重要的一种符号形式,其对人类行为的中介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语言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在人的行为的“刺激→加工→反应”这一反射系统中,语言作为具体刺激物的符号代替着具体刺激物,也就是说,语言可以成为第一信号系统的信号并以中介的形式连结着具体刺激物与人例如在成语故事望梅止渴中,语言符号“梅”作为实物梅的代替,起着连结具体刺激梅与人体的中介作用语言符号“梅”代替具体刺激物刺激人体,紧接着人就会对语言符号进行言语思维加工,从而作出分泌唾液的反应可见,被称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实际上是人类为第一信号系统所建构的符号,是对第一信号系统的抽象性代表在人类所独有的由第二信号系统引起的“刺激→言语思维→反应”这一高级心理机能形式之中,语言是作为连结刺激与被刺激的主体也就是人的符号中介而存在的2.儿童的学习是儿童高级心理机能成长的过程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观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在社会文化的参与下,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3] 儿童最终要达到的这种高级心理机能实质上就是儿童对自然事物的社会符号意义建构的实现。
儿童通过学习社会已有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来建构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事物以及儿童自身的行为儿童的学习实质上是儿童的一个社会文化化的过程儿童要实现自身的社会文化化,他要做的就是掌握这个社会的文化,并将社会的文化内化成自身的自主符号调节器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环境之中,人是社会文化的“活载体” 儿童要实现自身的社会文化化,就必须通过与人的交往才能逐渐形成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实现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变的过程儿童沉浸于文化生活的空间之中,同时也得到文化空间的引导,从而实现社会文化符号调节内隐化在发展中的儿童所存在的文化生活空间之中,儿童个体与社会他人都同时参与同一个文化生活空间于是,儿童个体的参与引起了社会他人的注意,而社会他人的参与也在干预着儿童个体的行为在这样互相参与的过程之中,儿童的行为逐渐趋同于人类的集体表征,并学会不自觉地用人类的集体表征去解释行为与活动环境之间的关系儿童的学习是对符号进行个体文化建构来发展自身的言语思维言语思维是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本质,可以说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就是言语思维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学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儿童言语思维的发展言语思维源于词语的发展,当儿童开始借助符号工具(词语)来完成“自体刺激” ,那就开始有了言语思维。
词语对言语思维发展的作用在于帮助儿童形成概念儿童通过对词语的学习和积累,获得形成概念的符号基础当儿童能够将这些词语随意地抽象分离出它们的个别特征,并将这些特征作为符号表示的手段,儿童就能够对事物形成自己的概念,即形成言语思维3.儿童语言与儿童学习相互影响而发展儿童的学习即儿童认知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言语与认知是两个并行发展的系列,但是这两个并行发展的系列并不是两条完全不相交的平行线,相反,在儿童的语言系列与认知系列发展的过程中,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儿童牙牙学语开始或者是从更早的儿童能够注意到人类的语言开始,儿童的语言与认知的发展就形成了一种相互交叉的关系首先,儿童的认知发展依赖于儿童的符号功能儿童的一切心理过程包括感觉、思维、行为和记忆都与符号功能同时出现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离不开儿童的符号功能,是因为符号在调控着儿童的心理过程,儿童的符号功能表现为儿童的言语能力,即儿童用言语符号去表征事物的能力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儿童通过语言来组织认知,将其经验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存储于记忆之中,通过思维的加工,形成对事物的概念,并且最终这些概念会成为调节行为的控制器其次,儿童言语的发展依赖于认知的引导。
认知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基础,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儿童的言语水平儿童的言语是儿童思维的体现,儿童常会出现的言语失禁现象就是儿童内部思维的外在表现儿童常常在游戏情境之中讲述一些不需要任何听众的独白,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儿童的语言活动,它更多的是儿童在游戏情境之中的思维过程,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外化表现因此,儿童的言语发展水平与认知发展水平是同步的,儿童的言语不可能超越认知水平而发展总之,儿童的语言与儿童的认知是两个交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在认知发展系列中,儿童通过言语去发展认知;而在言语发展系列中,儿童又通过认知去发展言语在语言与认知的相互作用之下,儿童对其原有的认知系列以及言语系列分别进行重组,这一个重组的过程就是儿童学习的过程参考文献:[1] [美]j.瓦西纳.文化和人类发展[m] .孙晓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麻彦坤.维果茨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3]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