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俐功主任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反复发作的剧烈的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为主症的疾病[1]洗漱、咀嚼等动作可使疼痛加重,一般很少有双侧同时发病疼痛可因说话、洗脸、进食、刷牙、 冷刺激等因素诱发,多为单侧发病三叉神经痛与古代文献记载中的“面痛”相似,可由风邪袭扰面部经脉,导致经络不通则痛,发而为病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观察到仝俐功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独特方法治疗本病40例,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研究病例均来源于我院2018年3月-2019年9月仝俐功主任医师名老中医专家门诊、针灸、康复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40例病例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30~70岁,病程3个月~3年1.2 诊断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2]面部、额部持续数秒到两分钟以内的发作性疼痛;疼痛位于三叉神经一支或一支以上的分布区,呈突发、剧烈、表浅、刀割或烧灼样痛;疼痛由触发区域开始,或由某些日常活动如进食、说话、洗脸、刷牙引发;两次发作期间患者完全正常,疼痛发作时可见眼结膜充血,流泪,面部发红,流涎,因疼痛反复发作可见面部抽搐;排除神经系统的任何缺损所见;每个病人的发作具有刻板性;需要时应由病史、体检和特殊检查排除其他引起面部疼痛的原因。
1.3纳入标准⑴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⑵年龄在30-70岁的男性或女性;⑶病程≤3年的患者;⑷以前以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为主,未进行任何毁损性的治疗;⑸愿意接受临床观察,且认知功能正常,可正确评估疼痛状况和程度,且签署相应知情同意书1.4治疗方法取穴:至阴、太阳、鱼腰、合谷穴位常规消毒后,先针至阴穴得气后留针;太阳穴针刺角度向耳角上方横刺;鱼腰斜向下方刺入0.5寸左右(刺入眶上孔处有触电感传至眼与前额);合谷直刺得气后留针操作时,令患者平卧,全身放松,调整呼吸,稳定情绪 ,然后在所选穴位上常规消毒后针刺面部穴位宜轻刺,得气即止,四肢远端穴位在运针得气的基础上, 以行捻转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 ,每日治疗1次 , 10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3日后进行第2疗程,治疗方法同前,疗程结束后再次评价疗效1.5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疼痛完全缓解,随访3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较前减少有效:疼痛较前减轻,发作次数较前减少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本临床观察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以上2结果:40例病例中痊愈21例(52.5%),显效11例(27.5%),有效6例(15.0%),无效2例(5.0%),总有效率达95.0%。
3典型病例:杨某某,女,46岁,干部2019年3月5日就诊主诉:左侧头角部抽掣疼痛半年半年前一次遇寒后,突现左侧头角部阵发性抽掣疼痛,在市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初用止痛剂稍能缓解,后则无效多处求治,仍不时疼痛,遇风加重,甚则连及左眼眶和耳部疼痛,日发数十次不等,无奈求治针灸治疗证见痛苦面容,左太阳穴及眉中心触痛明显,舌淡红,舌底脉络迂曲,苔薄白微腻,脉弦滑根据其病史及临床特点 ,诊断为“面痛”,辨证为“风寒袭络,痰瘀互结”治疗以“祛风散寒,化瘀通络止痛”为原则依上述方法治疗,针1次后,患者即诉疼痛性质有所变化,程度亦有所减轻;治疗5次后,左侧头角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治疗1个疗程后,面部仅时感轻痛,患者继续接受治疗,又针3次后疼痛完全消失后随访半年未再复发4讨论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多累及单侧面部,祖国传统医学将其列入“面痛”、“面颊风”等范畴,多因感受风邪后导致面部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头为诸阳之会,足三阳经筋结于面颊部,手三阳经筋结于头角部若感受风邪则邪闭经络,气血阻滞,经脉不通,引起疼痛依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选穴多以阳明经为主[3-4]治疗以“活血行气,通络止痛”为法,从而使阻滞经络气血调达,以达止痛之效。
面痛一证,相当于西医的三叉神经痛,其在西医中机理尚不明确,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及难点其特点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阵发性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西医治疗多以卡马西平等药物为主,但长期使用易引起诸多不良反应中医认为本病系由感受外邪、风寒或风热邪气袭于面部,使气血阻滞或因肝胃之火上扰,循阳明经脉上袭面部所致治疗是以头面部取穴为主,配以远端配穴针灸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为可行的方法之一,该种治疗方法不仅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等功效,而且还能够有效阻断异常放电和疼痛传导,进而起到镇痛的效果[5]有相关研究报道[6-9],采用火针、头针、腕踝针、穴位注射等方法治疗面痛,未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仝俐功主任医师通过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发现,针刺至阴穴对于本病疗效显著至阴穴,是膀胱经之井穴,《肘后歌》中记载“头面之疾针至阴”;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过前巅顶、侧头及后头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取此穴为上病下取之法鱼腰是足少阳胆经循行范围,针刺鱼腰穴可以刺激胆经,胆主疏泄,胆与肝互为表里,进而有调达肝经的气机,气为血之帅,气行而血行,行则通而不痛鱼腰和太阳穴为局部选穴,鱼腰穴位于眉毛中心的经外奇穴,穴位下分布有框上神经外侧支,面神经的分支和眶上动静脉的外侧支;共同取之,以达止痛之效。
合谷穴是手阳明经之原穴,主治面肿、偏风、偏正头痛《四总穴歌》有:“面口合谷收”的记载,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针刺合谷穴可调气止痛,尤擅治面部疼痛,是临床止痛要穴数穴相合,远近相配,故疗效显著经过本次病例的总结发现,仝俐功主任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是此次病例总结仍存在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短,部分患者依从性较差,脱落病例较多等不足之处,笔者将继续通过临床病例的收集及整理进一步改善本病治疗方法[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2[2]贝政平.现代临床医学诊断标准——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6[3]苏苇,赵宏.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方法现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7):73-74[4]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2[5]王海燕 .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70 例疗效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5,7( 23) : 44 - 45.)[6]胡秋生.火针治疗骨痹机理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09):18-19.[7]边慧敏,魏彩莲.头针治疗三叉神经痛43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5):302.[8]邸树清,段惠君,邸立伟,等.腕踝针治疗三叉神经痛58例[J].海军医学杂志,2002,23(4):363.[9]刘俐,刘明清,黄启嵩.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现在中医医结合杂志,2007,16(13):1808.-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