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 二、恒动观念 三、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完整体完整”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人体生理系统简表,(2)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精、气、血、津液是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器官,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3)功能活动——协调为用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 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离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形神病变相互影响,,(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一般病证,大多是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甚,夜间最重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 身高比昆明出生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 至15.30厘米,(2)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①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影响社会安定,有益健康——“太平之 世多长寿人”社会动乱,有害健康——大兵之后必有大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②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二)辩证论治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1)病:疾病,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正邪斗争而引起的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变化的全过程是生命的异常变化如:感冒、肺痈、痰饮、便秘、麻疹、疟疾等2)症:包括症状、体征 症状:即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如发热、咳嗽、呕吐、头痛、无力、腹痛、烦躁易怒等 体征:即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如面黄、目赤、舌紫、脉数等,(3)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病因一风寒病性一寒病位一表邪正关系一实,症、证、病、三者关系(1)区别:症:是可以被感知的疾病现象,是构成 证候和疾病的基本要素是诊断疾病和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证: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集合是对疾病现阶段本质的认识,代表了疾病当前所处阶段的主要矛盾病: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2)联系:每一种病都包含了以某一症状为主的若干症状、体征组合的不同证候症状病 证体征若干,,,,,,,,,2、辩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确定治则治法及方法,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分析、辨别证:证候论:考虑、讨论治:治则、治法,,辨证:即辨别、确立证候,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发展趋势,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症候的过程 主要内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论治:是在通过辩证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的过程。
论治的过程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遣方用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区以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出来的证不一样,因而治法也不一样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课后作业:,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是哪几本书的问世? 2、整体观念的概念是?它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含义? 3、什么是辩证论治?症状、体征、证的概念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