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宋王朝的改革变法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5.31KB
约3页
文档ID:232934351
北宋王朝的改革变法_第1页
1/3

一、 背景(一) 社会矛盾尖锐:1阶级矛盾:【1】土地兼并:北宋初年采取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 并严重;【2】赋税增加:地主拥有大量土地且赋税低,因此政府财政收入少,为缓解财政紧 张而增加农民的赋税;【3】战争不断;【4】自然灾害严重2民族矛盾:长期与西夏、辽交战,民族矛盾尖锐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保守派与改革派(二) 积贫积弱:1积贫:【1】国贫:1兀兵、冗官、冗费;【2】赔款;【3】军费开支,财政负担大;2民贫:【1】土地兼并严重;【2】赋税负担大2积弱:【1】兵将分离,战斗力下降,连年战败;【2】农民起义不断三) 庆历新政成为改革序幕:1原因(目的):为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巩固统治2内容:(重心是整顿吏治)【1】政治上:1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2严格“恩荫” 制;3改革贡举制度;4慎选地方官吏;【2】经济上:1减轻徭役;2重视农桑3失败的原因:(1)(主要)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 反对;(2) 最高统治者对改革怀疑,废止新法3) 措施太猛,规模太大,脱离实际4) 没有充分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农民未得到实惠4启示:(1)改革应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2) 要做好充分动员和宣传。

3) 改革者要树立坚定的信心;(4) 统治者为挽救危机重用人才二、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富国强兵,挽救危机1) 根本目的:挽救危机,巩固统治2) 直接目的:改变国家积贫积弱三、 性质:封建地级制针对社会危机而进行的封建性的改良运动四、 措施:(_)理财措施(中心内容):(1) 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增加财政2) 农田水利法:促进农业生产,也保证了农业的灌溉,农业规模的扩大,税收 的增加3) 免役法:保证农业生产时间,限制官吏特权,增加财政收入4) 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垄断5) 方田均税法:官地不可隐瞒田地避税,自耕农负担减小小,缓和社会矛盾, 增加财政收入6) 均输法:保证皇室供应,防止商人控制市场,减少财政支出二)军事:强兵之法:(1) 保甲法:亦兵亦农,减少军事开支,维护了农村治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又提升了国家军事实力2) 保马法:减少军费开支,军马数量增加,质量上升3) 将兵法:保证了军队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充实了边防力量4) 设立军器监:保证武器质与数,增强部队战斗力)取士之法:(1) 改革科举制度:使科考选择大量从事经济之志真才实学之人,为改革提供人才。

2) 整顿太学:培养各类人才,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广泛传播3) 惟才用人:使人才的才干得以发挥4) 改革官制,克服“恩荫制”弊端,对贵族子弟择优录用五、 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社会 改良性质的改革六、 结果: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失败原因:(1) 触犯保势,大地主官僚的利益,其强烈反对2) 宋神宗动摇,不能始终如一坚持变法3) 变法派内部缺少凝聚力,不可团结一致推行新法,力量分散不足4) 变法存在一些问题,用人不当,执行不善,推行过程中危害人利5) 根: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农民和地主),不能很好解决社根矛,没有给农 民更大利益,得不得农民支持,仅是封社会内部当政的地主阶级旨在国富强兵的改革七、 作用:(1) 变法使财政收入增加,军事力量提升,在一定程度改变国家积极面貌2) 变法促使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历史发展,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 用3) 改革在民族与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大胆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学习4) 王安石为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敢于采取抑制和打击大地主大官僚 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顾及到下层人民的利益,这种不畏权势的做法值得赞扬。

八、 局限:(1) 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社会先进生产力进行的改良运动,不可能从根本 上摆脱危机没有触及封建机构,对土兼问题只能调节、限制不能彻底解决2) 变法是以维护地方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负担仍然严重,无根本(3) 变法用人不当,执行不当,出现违背民意的事件,引起人民不满九、 特点:(1) 以理财为中心,进行的全面改革2) 理财措施突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作用3) 主要解决国家、地主、农民的矛盾十、启示:(1)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 改革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3) 改革必然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势力,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强烈斗争,改革者 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4) 改革要注意用人,不可损人利己,要始终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5) 改革要适应发展的需求与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民意、推动社会发展6) 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H、教训:(1)改革发展注意用人,不可损人利己,要始终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2)改革发展要针对实情、行之有效十二、王安石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区别:(1) 梭伦改革是奴隶社会的统治者为缓和奴隶与统治者之间矛盾而进彳丁的改革,是奴隶 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而王安石变法是为巩固地主阶级统治而进行的改良运动。

2) 梭伦改革为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王安石是为了增强国家实力3) 梭伦改革成功了,且源远流长;王安石变法当时取得一定效果,后被废除,改由保 守派司马光执政十三、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异同:一、异:【一】背景: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经 济势力不断增长商鞅变法就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 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则是,北宋中期,由于不断扩充军队,增 设官吏,每年还送给辽和西夏"岁币",造成财政十分困难;增加赋税,土地集中使阶级矛盾 十分尖锐;【二】内容不同商鞅变法主要是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如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 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奖励耕织,建立县制;王安石变法主要是限制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 对农民的盘剥,限制他们的特权,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三】结果不同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封建制度 确立起来,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王安石变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了一定成效, 便新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为宰相,把 新法废除了四】基本性质和某些内容方面相同。

都是地主阶级的变法;都有发展农业生产的内 容,如: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战,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都有加强对人民统治的内容, 如:商鞅变法中的建立县制,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五】目的:商鞅变法: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王安石变法:为了富国强兵,缓和 阶级矛盾,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调整部分生产关系二、同 他们的相同一: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二: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 支持三: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四••变法者的下场基本 相同(没有善终)五: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十四、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比较相同点-:都是统治这支持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孝文帝以身作则)也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二:都使国家经济文化生产力发展政权得以巩固(鲜卑族作为一个小数民族政权,巩固统 治的重要性你应该知道)三: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于这个游牧民族来说,它的生产 力是无法与汉人的小农经济可比的所以要汉化,适应生产力)不同点、孝文帝改革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使小数民族政权可以稳定下来得以封建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