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66.67KB
约7页
文档ID:46465587
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_第1页
1/7

人口流迁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3段成荣 孙玉晶(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100872)1 问题的提出据国家统计局(2006)发布的2005年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1. 47亿人 然而,有关流动人口的统计数据各不相同,相去甚远形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基本原因是迄今尚缺乏对 流动人口的统一界定口径 本文认为,过去20多年来,我国在人口流动调查和统计方面不断尝试、 不断摸索,积累了越来越 多的经验目前已经到了可以对流动人口进行比较准确、 合理界定的时候为此,本文在梳理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历次人口普查和1 %人口抽样调查有关流动人口统计口径变动的基础上, 提出了依据2005年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流动人口定义的思路和方法 要界定流动人口的口径,首先需要对流动人口进行定义国际上一般只有 “人口迁移” 、“迁移人 口” 概念,而没有 “人口流动” 、“流动人口” 概念人口流动是我国独特的现象,流动人口也是我国独特 的人口群体为此,在定义流动人口之前,有必要先考察一下迁移人口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迁移定义为人口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动根据国际人口科学联盟主持编写的 《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人口迁移就是 “在一个地区单位同另一个地区单位之间进行的地区移动或者 空间移动的一种形式,通常它包括了从原住地或迁出地迁到目的地或迁入地的永久性住地变动”(IUSSP ,1982)。

发生人口迁移活动的人则是迁移人口这个概念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 “时间”因素,定义里的 “永久性” 并非指一旦一次人口迁移发生以后就不能够有第二次人口迁移,而是指人口迁移活动应该有 “足够长” 的时间;二是 “空间” 因素,即人们要在两个相距 “足够远” 的空间位置之间发 生位置移动我国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大家常常把人们的地区移动或者空间移动区分为人口迁移 和人口流动两种,发生迁移和流动行为的人则分别称为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人口迁移和迁移人口 伴随有户口的相应变动;人口流动和流动人口则没有户口的相应变动 不论定义迁移人口还是流动人口,都应选择明确的 “时间” 和 “空间” 标准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空间位置变动都被当成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只有超过 “一定” 时间限度、 跨越 “一定” 空间范围的位 置变动才被视为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发生这种行为的人才能被视为迁移人口或流动人口原则上 讲,这种时间和空间范围不能太大,太大则会使许多位置变动不能恰当地被纳入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视 野之中;也不能太小,太小则事无巨细,甚至连人们由楼房的一层到另一层、 甚至连由一个房间到另一 个房间的移动都被当作人口迁移或流动了。

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准确反映人口迁移或流动的状况所以,应选择 “合适的” 时间和空间标准 那么,什么是 “合适的” 标准呢?在人口迁移方面,由于户口变动有明确的标志,因此其概念比较 明确,一旦一个人办理户口迁移手续,这个人的位置移动就纳入了人口迁移的范畴从空间上看,由3 本文研究得到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中国人民大学 “985” 工程校级重大攻关项目 “中国流动人口研究” 的资助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朱富言、 王莹、 杨舸等参与了本文初稿的讨论,在此感谢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第30卷 第4期2006年7月人口研究Vol130,No14July200670 Population Research于户口管理部门是设置于街道、 乡、 镇一级的公安派出所,因而跨越乡(镇、 街道)及以上行政范围的空 间位置移动就是人口迁移①而在人口流动方面,由于没有户口变动作为标志,于是,无论从时间角度 还是从空间角度看,人口流动的界定都存在很大的弹性,而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界定将导致流动人口在 规模、 结构和特征等诸多方面出现相当大的差异当前有关流动人口规模的数据相差甚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与此同时,从过去20年来开展的与人口流动有关的各种调查实践看,自1982年人 口普查以来的历次人口普查和1 %人口抽样调查在涉及人口流动的数据收集方式上都不断地有所变 化,2005年1 %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收集方式变化更为明显。

为此,很有必要对历次人口普查和1 %人口调查有关人口流动的数据收集方式进行梳理和辨析, 以便明了各次普查和调查所得流动人口数据之间的异同;同时,依据以往历次普查和调查数据资料开发的经验,确立利用2005年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流动人口界定的最佳方案,对于即将展开的2005年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工作也是很有价值的本文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目的而展开的2 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涉及流动人口的数据收集方式和流动人口统计口径比较自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和1 %抽样调查的数据都可以用于有关流动人口的分析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普查和调查有关流动人口的数据收集方式时有变化,依据每次普查和 调查数据得到的流动人口统计口径也相应地有所变化兹对历次普查和调查的相关情况简述如下②2.1 1982、1990年人口普查:“跨县” 、“一年以上” 的流动人口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将 “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 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常住本地(指本县、 市、 区,下同) ,户口在本地;常住本地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地;人住本地不满一年,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人住本地,户口待定;原住本地,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暂无户口。

根据此种划分方法,一个地区的第二种和 第三种人口可视为该地的流入人口③这两种人口在 “空间” 上跨越了本县(市、 区)的范围、 在时间上则是离开户口所在县(市、 区)一年以上、 同时也没有发生相应的户口变动,因而符合前述关于人口流动 的定义简而言之,依据1982年普查数据得到的流动人口是 “跨县” 、“一年以上” 的流动人口 根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982年年中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为657万人(见表1)表1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的流动人口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人数(人)占总人口的%常住本地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地63645180.64 人住本地不满一年,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2103220.02合计6574840资料来源:周广胜,户口登记在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中的作用,见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十亿人口的普查》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将 “户口状况和性质” 分为五类:常住本县、 市,户口在本县、 市;常住本县、 市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县、 市;人在本县、 市不满一年,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人住本县、 市, 户口待定;原住本县、 市,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暂无户口 调查结果表明,“已在本县、 市常住一年以上,常住户口在外地的有19829712人,占总人口的1. 75 %;在本县、 市居住不满一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的1523911人,占总人口的①②③在对一个地区的人口流动现象进行分析时,需要同时了解其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

但2000年及以前各次人口普查和调查的数据收集均立足 “常住人口” 这种数据收集方式可以比较方便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流入人口信息,而要得到完整的 流出人口信息有时则比较困难因此,此处主要考察流入人口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收集方式与其他各次普查和调查有很大不同,本文不作专门讨论当然,派出所的设置与乡(镇、 街道)的设置并不完全相同,因而并不是所有的带户口变动的人口迁移活动都在空 间上跨越了乡(镇、 街道) ,也不是所有跨越乡(镇、 街道)的位置移动都能被纳入到人口迁移的统计范畴中去但 是,由于派出所与乡(镇、 街道)的设置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这种理解是比较接近实际的4期段成荣 孙玉晶 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71 0. 14 %”(国家统计局,1990)将上述两类人口之和作为1990年人口普查时我国的流动人口,则1990年年中我国的流动人口为21353623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 89 %和1982年人口普查的口径一样,前述1990年流动人口也是 “跨县” 、“一年以上” 的流动人口但1982年和1990年的流动人口口径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只能识别跨县(市、 区)的流动人口,而不能反映在一个县(市、 区)范围以内跨乡(镇、 街道)的流动人口。

事实上,后一种流动人口为数也是十分巨大的根据1995年1 %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资料,县内跨乡(镇、 街道)流动人口占整个流动人口的28. 49 %(谢康,1997) ,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则显示县内跨乡(镇、 街道)流动人口在同期全部流动人口中的比例已经超过30 %(翟振武等,2006)因而在定义和统计方法上对县内流动人口的忽视是不合理的;第二,以一年为时间判别标准,又使大量离开户口登记地不满一年的流动人口不能从普查数据中得到识别与此同时,以一年为时间判别标准,还容易使那些 “不连续” 的人口流动事件在统计中被遗漏掉比如,一个在1989年及其以前一直在甲地做工、1990年初回到户口所在地乙地农村过完春节后又到另一个地区丙地做工的人(他长期在外,是地道的流动人口) ,在1990年7月1日人口普查时就可能因其离开户口所在地乙地的时间不到一年而既不被登记为丙地区 “第二种户口登记状况” 也不被登记为丙地区的 “第三种户口登记状况” 人口,从而不被计入流动人口2. 2 1995年1 %人口抽样调查:进一步识别 “县内” 、“半年以上” 流动人口1995年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将 “调查对象状况” 分为与1982年 “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 及1990年 “户口状况和性质” 相似的五类,但划分的时间和空间标准则作了较大调整。

时间标准由一年缩短为半年,而空间标准则由县(市、 区)缩小为乡(镇、 街道)调查结果表明,1995年的流动人口即“常住本乡、 镇、 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 镇、 街道” 和 “在本乡、 镇、 街道居住不满半年、 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合计达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6 %(谢康,1997)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依据1995年调查数据而界定的流动人口可以是 “跨乡(镇、 街道)、 半年以上” 的流动人口它从根本上改变了1982年和1990年普查数据不能反映 “县内” 和 “一年以内” 流动人口的情况,从而使通过1995年调查得到的流动人口更接近于实际的流动人口比如,这次调查得到的县(市、 区)内跨街道(乡、 镇)的流动人口数量为2015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28. 49 %(谢康,1997)如果没有空间标准的调整,这28. 49 %的流动人口是无法得到的;同样,时间标准的 “缩短”,也使那些离开户口登记地不满一年的流动人口在调查数据中能够得到识别,比如,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在北京市全部外来流动人口中,来北京不满一年的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达到24 %(北京市统计局人口处等,1997)。

如果没有时间判别标准的调整,这24 %的流动人口也不能得到识别2. 3 2000年人口普查:“市内人户分离” 人口的甄别在前述几次人口普查和调查的流动人口界定中,根据数据本身的特点,我们将离开户口登记地异地居住超过一定时间的人都定义为流动人口了但是,这些离开户口登记地异地居住的人实际上包含了至少两类差别十分悬殊的人,一类是远离家乡到 “外地” 经营、 就业或学习等的人,另一类是在一个城市市区范围内因为搬迁等原因而形成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相分离的人前一类人口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流动人口比较接近,后一类人口被称为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流动人口与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他们在年龄结构上就有天壤之别(见图1) ,在其他如教育、 婚姻、 就业、 迁移原因等诸多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在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时很有必要将流动人口与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区分开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市内人户分离人口越来越多但是,1982年普查、199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