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初探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50KB
约8页
文档ID:3618232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初探_第1页
1/8

1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初探摘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界面临的突出问题,以致成为“”的重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约有 2000万左右的农民工子女处于流动之中,这当中有 9.3℅的学龄儿童处于失学状态如何处理好这一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社边缘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和谐社的构建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民工潮 20 世纪 80 年代的“民工潮”造就了中国日益庞大的进城务工的农民群体据统计,20 世纪 80 年代初,全国流动人口总数仅为 200 万人左右,迄今为止已超过 1.2 亿,短短 20 余年间,流动人口总数增幅达 60 倍左右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涌人,他们的适龄子女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应运而生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具体体现 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公平在教育领域里的表现什么是教育公平?瑞典著名教育学家托尔斯顿·胡森2(TorstenHusen)认为,教育公平主要指教育机均等,包括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1]我们可以将教育公平界定为:每个人可以平等的、有选择的分享其所处的公共教育资源以及人们此时所持有的平等的价值观念和准则。

1.从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来看,户籍制度限制了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 教育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直接反映,它是人们在接受教育时所最先接触到的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2]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体制是以户籍制为基础,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适龄儿童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由户口所在地负责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也由地方政府承担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后,没有流入地的常住户口,往往无法享受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就无法像流入地儿童那样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后来由于国家的政策调整及相关法规的陆续出台,公立学校原则上不排斥农民工子女入学,但必须交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由此看来,在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下,农民工子女与流入地的儿童不可能享有同等的教育机 2.从教育过程的不公平来看,主要体现在公立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上的差异 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人们无法做到经济上和社上的绝对平等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教育公平的主要可操作层面的教育过程的平等,这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的差异上面对3“没有城市户口” 、 “收费高”大拦路虎,多数农民工子女只能进入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工子弟学校,但这类学校的弊端很多。

如缺乏最基本的办学条件、消防设施不具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和卫生隐患、办学者和教师素质较差、学校开设科目不完整、部分学校除了语文和数学以外,其他科目课程的教学均不能确保,学生使用的依然是以前的五年制教材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教学质量,此类学校都无法与公立学校相提并论,从而使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质量没有保证,素质也得不到全面提高 3.从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来看,缺乏良好的正规教育阻碍了社阶层的流动 无论是教育起点公平也好,还是教育过程公平也好,教育公平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教育结果的公平上在现代社中,正规教育程度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在现实条件下,一方面少数社精英占据着国家和城市最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得自己的下一代能够继续他们的社精英身份和继续他们的优越生活;另一方面,在社底层的农民工们,为了使自己的后代能够尽快摆脱现实的卑微地位,获得社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上升,从而想方设法获取子女受教育的机和权利,但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的不公平,部分人的“希望”只能成为“奢望” ,从而陷入又一轮的贫困代际传递中,家庭收入低=没钱提供教育=子女教育水平低=子女就业机少=子女收入低= 新一代低收入者产生 [3]。

由此看来,缺乏教育既是贫困的原因,又成为贫困的结果 4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失衡的原因 1.户籍管理体制不合理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本身是现行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户籍制度对人口给予了人为划分,即把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这种制度人为的造成了城乡分割的局面,同时还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劳动和社保障等方面的社和经济政策的不同就义务教育领域而言,正是由于城乡户籍制度的存在,才造成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受教育的权利,户口成为他们在城市中公平地生存和发展的“瓶颈” 这种情况表明,户籍管理体制的城乡分割已严重落后于社需要,不能适应在改革中急剧变化的城乡关系,以及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社现实 2.义务教育体制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规定了适龄儿童应在户口所在地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所需教育经费由当地政府负责筹措目前我国城市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经费基本上由各级政府负责,而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则由乡镇政府以教育统筹的方式向农民征收,相当于农民自己掏钱解决法律要求的义务教育但现实中,农民工离开农村后,他们流入地的城市财政中在义务教育经费里没有包括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这项经费,从而使其农民工5子女的教育经费在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体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

一方面,他们享受不到流出地政府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如果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即要增加财政的支出,还拉低已经被人为高估的教育水准,这必然影响到政府部门的政绩和形象再者地方政府如果按照本市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的拨款标准,那么用在农民工子女身上的教育投入无疑变成当地政府财政的巨大开支,仅靠当地政府筹措,压力很大 3.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低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这类学校的师资人员,既无教学经历,更无教师资格证书,有的自身不过初中水平,根本不具备任何任职条件民工中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校长 ”意思是杀猪卖肉的,办起了学校也可摇身变为校长 “半路出家”办教育,既无资质,又少有人“充电”进行深造,多数人只是将办学作为自己赚钱的一条“捷径” 同时,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也是很成问题的,特别是初中,专业对口的教师很少,绝大部分教师从教的并不是他本身所学的专业,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更是从未接触过,之所以从事教育这一行业,只是为了有份稳定的工作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研究 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主要原则之一,已成为衡量一个6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致成为“”的重点问题之一。

诚然,就现实条件而言,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实现受到诸多限制,但是我们必须通过以下途径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1.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户籍管理体制改革是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尽管近年来户籍管理体制有所松动,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直到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导向仍然是:放开小城镇户籍,对大中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进行严格控制笔者认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本之策就在于从我国的现状出发,彻底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全新户籍制度,根本改变“同居一城,群体隔离”的局面 2.改革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实行“教育券”制度 发放教育券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公共教育改革实现私有化与市场化过程中流行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资助方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最早提出了“教育券” (school voucher)理论弗里德曼所提出的“教育券”制度是指: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学生或家长,而不是发给学校;学生自由选择学校并用教育券支付学费和相关费用;学校则向政府兑取与券值相等的现金流入。

这样学生可凭教育券到任何一所政府认可的学校就读同时,学校之间也因为学生掌握充分的主动权而增加竞争,从而提高学校教7育的整体质量[4]采取这项制度关键是保证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的落实学生自主选择学校,也有助于打破地区和户籍的限制,为农民工子女入学提供了条件这无疑是保证教育公平的一项十分有借鉴意义的措施 3.公立学校要承担起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任务 在公立学校就学是承认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合法地位的重要标志,拥有平等的入学机体现了社公平,是其公民权利的积极体现公立学校要充分挖掘潜力,扩大招生容量,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学校要加强收费管理、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对特困学生应酌情减免费用,通过设立助学金、免费提供教科书、捐赠学习用品等办法,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就学 4.加强培养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 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首先要提高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待遇,例如户口、住房、高薪等现实问题,以便吸收到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学人才其次可采取结对帮扶的形式,请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来参加公立学校举办的公开课及教研活动,或者送教到校,实行校长委任制和骨干教师支教制的措施委任公立学校的校长及多名骨干教师去民工子弟学校进行管理、教学(其工资待遇仍由原校负责) 。

最后政府还可与师范院校联手各大师范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每年都有近半年的实习时间,政府可以倡议大学生进行义务支教活动,让部分大学生到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实习(时间上错开) ,这样既解决了部分大学生联系实习单位难的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8缓和了这类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 参考文献 :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 .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赵欢君,陶李刚 .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探索,2005,(12). [3]李荣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4]米尔顿·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文粹[M].高榕,范恒生,译.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