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思索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8.50KB
约10页
文档ID:205145701
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思索_第1页
1/10

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思索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机 构编制管理保障跟进,从传统的数量管理向以“控制总量、 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为主要内容的动态管理转 变,建立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已成为地方党委政府一项长 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当前,绍兴正处在由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在严格控制机构 编制总量的前提下,如何科学合理配置有限的机构编制资 源,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绍兴经济社会又好又 快发展的现实诉求一、绍兴开展机构编制动态管理的前期实践(一)理顺管理体制构建了以市编委为管理核心、市 编办为日常管理机构的机构编制管理组织架构市委、市政 府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市委秘书长、常务副市长、组织部 长任副主任,市政府秘书长、编委办主任、财政局局长和人 力社保局局长为成员的市机构编制委员会,负责全市行政管 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2011年,市 委、市政府又着眼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工作面临 的新形势新任务,把市编办由与市人事局合署办公调整为独 立设置,明确负责全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 制的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理顺了我市的机构编制管理体(二) 规范管理程序。

2012年1月,市编委制定出台《绍 兴市机构编制委员会议事规则》,对编委会主要职责、办事 机构、会议制度、审批权限与程序、议事程序和文件审批等 进行了明确市编办单设后,在职责范围内,制定机构编制 事项工作流程,规范了机构编制日常管理,严格办事程序 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机构编制相关事 项做出及时调整共撤销政府工作部门42个,撤销挂牌机 构7个,清理议事协调机构1个,清理自定行政机构3个, 核减事业单位编制222名同时,在核增事业编制上,重点 向教育、卫生、环保、社保、就业等民生事业倾斜,共计核 增事业编制814名三) 拓宽管理思路2011年10月,在市级机关事业 单位中启动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启用了《机构编制管理 证》,开展了用编审核,并建立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联席 会议制度,为全面实施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打好了基础市 编委办共对市直42个机关部门和145个事业单位上报的 2012年用编申请进行了审批,按照编制使用控制总量、规范 管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对12个机关部门和40余家事业单 位的用编计划进行了适当调整,确保了机构编制管理的前瞻 性、统筹性和规范性二、绍兴开展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控制总量"缺少监管手段。

《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 规定》以及《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 规性文件的出台,为开展机构编制监管提供了法定依据但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我市行政编制总量以1993年经济总量、 区域面积和户籍人口数等为依据核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 发展,机构编制现实需求矛盾突出同时,我市又缺少目标 责任制、绩效考核等相对刚性的考核奖惩制度和手段进行激 励约束,要发挥这些法规性文件的作用往往会受多种因素影 响而失之以宽,一些部门仍存在超编现象二)“盘活存量”缺少调控机制机构编制部门依托 浙江省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就开展实名制管理拟定了 工作规程,能实现机构编制存量的有效调控,但由于规程是 对现行人员编制流转管理的流程再造,在实际运作中既需要 组织、人力社保、财政等部门通过自身职能调整给予一定的 支持,也需要纪检监察部门提供纪律约束,更需要机关事业 单位能切实严格遵守规程,要实现规程的顺利运行,势必需 要不断磨合和完善,调控机制一时难以真正落实到位三)“优化结构”缺少配置方法一直以来机构编制管理强调总量控制、数量控制,除极少数特殊机构编制实行 专业控制外,很少研究结构调整、结构优化等质量控制问题, 缺少优化机构编制结构布局的有效办法,一些机关事业单位 存在“人才断层”、“人员老化”等结构失衡现象。

如我市 市级行政在编人员50周岁以上为890人,占在编人员总数 的21. 8 %, 55周岁以上为402人,占在编人员总数的9. 86%, 比例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关事业单位整体工作 效率四)“有减有增”缺少标准体系当前,“增编主 动、减编被动”现象比较普遍,机构编制被“单位所有化”, 机关事业单位认为核定的编制属于本单位,即使单位职能弱 化有空编,也不愿进行调剂而机构编制部门在机构编制的 核定上,由于缺乏指导性的政策依据和定编标准,只能通过 上查下问、左右平衡或者预计工作量的方式进行研究估算,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既不规范也不科学,机构编制 “有减有增”无法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缺乏说服力三、加快建立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的意见建议(一)开展总量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切实管住机构编 制1. 健全总量控制体系一是建立总量控制机制按照机 构编制管理权限,立足绍兴实际,明确机构编制总量控制的 原则、范围、权限、周期和程序,逐步建立全市机构编制总 量控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运作机制二是科学确 定总量控制标准行政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 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编制按照省定基数严格控制,确保总 量不突破。

其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人口规模、财政负担能力、公共服务需求等现状因素, 合理测算,科学确定市本级以及各县(市、区)总量控制标 准,并实行分级管理编外用工根据机关事业单位职能、性 质和工作特点,结合财政预算总水平,按照机关事业单位总 编数的一定比例限定岗位并核定控制数2. 完善激励约束措施一是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建议把机构编制工作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府各部门目标 责任制考核体系以及绩效考核范围,强化机构编制在各县 (市、区)党委政府、政府各部门职责管理中的责任二是 实行主要领导机构编制责任审核制度在推动领导干部选人 用人责任审查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同时,开展领导干 部机构编制责任审核,将审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任职地区或 部门工作实绩考核、干部选拔任用、机构编制调整、评优表 彰奖励和实施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突出机构编制“一把 手”责任三是实行激励机制结合实行机构编制年度目标 责任考核、专项工作绩效考核等工作,研究制定机构编制工 作成效与财政预算、经费安排挂钩的奖罚办法,逐步将增编 扩编需求引导到提高用编效益上来 3.严格日常监 督检查一是完善监督检查机制由全市机构编制部门会同 相关职能部门,采取下查一级、交叉检查等有效形式,对各 县(市、区)以及市级机关事业单位执行机构编制工作情况 实行定期和专项监督检查并形成长效机制。

建议省编委办会 同省级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各地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监 督检查力度二是畅通公众监督参与渠道在机构编制部门 门户网站公开机构编制事项,实现政务公开全方位在此基 础上,利用好网络、“12310”、来信来访等举报受理 方式,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社会公众监督参与度三是建立预 防预警机制推动各县(市、区)以及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建 立健全机构编制台账、信息数据库,有效预警处置各类机构 编制违纪违规行为,形成预防超前、监督有力、制度完善的 预警机制二)开展存量管理,统一用编调控,切实盘活机构编 制1. 全面推行实名制管理一是完善实名制管理网络信息 系统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的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信息数据 库,并及时更新网络信息数据,搭建好实名制管理技术支撑 平台,实现全市机构编制信息数据的及时统计、实时查询和 公开公示二是建立实名制部门综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机 构编制管理证》使用制度,完善实名制管理工作规程和部门 职责分工,构建机构编制管理、组织人事管理、工资管理、 财政预算管理等相互制约、协调的实名制综合管理机制三 是严格用编审批机关事业单位在空编条件下,按照发展需 求,申报用编计划,并按照审批结果严格执行。

机构编制部 门在综合考虑职位空缺、岗位设置、结构比例等情况的基础 上,负责审批用编计划,从源头上制止超编进人、无序进人 等现象2. 加强空编统一管理一是实行空编集中管理建议通 过明确机关事业单位空编比例和空编时限,对超出空编比例 和时限的机关单位相应调整编制,对超出空编比例和时限的 事业单位相应核减编制二是建立空编调剂机制建议在机 构编制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的行政、事业空编总数内,分别明 确一定比例的空编数用于编制跨机构调剂,解决关键领域和 重点岗位的增编需求,调剂审核由编委会统一研究决定,机 构编制部门负责调剂程序的具体执行3. 建立用编评估机制一是开展用编可行性评估对机 关事业单位提出的用编需求开展调研论证,评估可行性,并 依据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提出合理 化建议为决策审批提供依据二是开展用编执行情况评估反 馈对已决策的用编审批执行情况进行调查、评估,重点跟 踪了解用编计划是否按规定落实,执行成效是否达到预期目 的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相关部门,并督促纠正执行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三)开展结构管理,统筹规划布局,切实用好机构编 制1. 统筹编制整体布局一是制定机构编制使用中长期规 划。

科学制定机构编制使用中长期规划,着眼增强党委政府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事关民生的 教育、卫生、维稳等方面倾斜,向直接服务社会的基层一线 倾斜二是保障特殊用编需求针对军转安置、高层次人才 引进等特殊用编需求,在日常编制管理工作中争取预留部分 编制保障特殊用编组织、机构编制、人力社保等部门加强 沟通配合,把特殊用编人员放到合适的单位和岗位上,最大 限度地发挥其长处和优势2. 构建梯次结构框架一是确定合理编制结构依据机 关事业单位的性质以及承担的主要职责等,建议从领导职数 结构、年龄结构、学历专业结构等多个方面对机关事业单位 内部编制结构进行布局,形成科学合理的人员梯次补充结构 框架二是实行用编结构审查结合用编计划审批,在机关 事业单位向机构编制部门申报计划的同时,必须一并申报拟 进人员的基本要求,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查拟进人员是否符合 梯次结构要求,决定是否准其用编四)开展标准管理,构建指标体系,切实规范机构编 制1. 建立机构编制履职评估体系结合机构设置和“三 定”规定,科学制定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履职评估的指 标、步骤和措施,并严格实施,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全面、正 确履行职能。

建议由社会各类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业评 估机构等第三方实施具体评估,确保评估的独立性、权威性, 避免干扰评估方法可采取上级评价、同级评价、社会评价、 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实现全方位、立体式评估评估内容 应包括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三定”执行情况、自身建设情 况等多个方面评估结果要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调整机构编制事项、奖惩激励等相结合,确保评估工作的规 范完整、行之有效2. 建立机构编制核定标准体系在开展机构编制履职评 估的基础上,依据现有核编标准,建议根据不同行业、不同 性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机关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从研 究具体职能履行环节中影响编制使用的核心因素入手,探索 编制核定科学量化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定相对统一又能灵 活调整的编制标准,用标准核定编制来提高编制决策的科学 性、编制管理的统一性和编制纪律的严肃性3. 建立编制使用动态调整制度结合机构编制履职评估 体系和核定标准体系的建立,建议参照中编办在四川省金堂 县开展“总量控制、动态管理”试点的经验和做法,通过明 确机构编制的“控编数”和“使用数”,构建机构编制“双 轨动态调整”体系,实现对机构编制的有效核定和科学增 减。

LIE: YWJ关键词: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