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策略与建议 摘要:古籍的保护与开发相互关联,古籍的开发—维护—再开发—再维护是古籍价值得以传承的良性循环系统,而开发古籍是启动该系统的原动力必须放开思路,多视角地拓宽古籍利用的渠道,使古籍开发融入文化产业在数字化基础上,着重古籍信息的增值性开发,如建立中国文化元素数据库或加工其他古籍文化增值产品,使增值产品为广大世人所用目前我国古籍开发的思路和手段单一,利用面较窄,在数字化过程中损坏古籍的问题严重应借鉴台湾地区开发古籍的经验,让社会各界参与古籍数字化的公开征选计划;同时应建立与数字化紧密结合的古籍开发长期规划与近期目标在古籍开发过程中要制定严厉的惩罚与监管制度,加大对损坏古籍的惩罚力度 关键词:古籍保护,古籍增值性开发,开发策略,文化产业《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与文化部组织召开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似阵阵春风,迎来了古籍保护的春天古籍保护面临的四大难题(认识问题、队伍问题、经费问题、机制问题)都在春风拂掠下,微见春意如何使春风化雨,促进古籍保护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并成为一种长期的科学管理活动,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我们的思考与建议。
1.古籍的开发与利用:一刀两面 古籍保护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其维护与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断的经费供给我国古籍浩瀚,需维护与修复的古籍量之大,仅靠国家拨款是不现实的结合社会广大公众的最大需求去开发古籍,使古籍的学术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等融入社会公众生活中,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参与,也才有可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及资助因此说,古籍保护与开发是一刀两面的关系保护的目的是提供利用,而利用则是吸纳古籍保护经费的有效途径古籍自身价值是维护与开发古籍的根本原因,古籍的开发—维护—再开发—再维护是古籍价值得以传承的良性循环体系,而开发古籍是启动这一循环体系的原动力 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密切关联当前,抢救破损古籍是关键,深度开发古籍也是关键政府投入的资金只是推动古籍保护的催化剂,而维护古籍的持续资金注入还需通过深度开发古籍,通过提高国民利用率与社会关注度以吸纳社会资金来实现 古籍不同于一般的文化遗产,它的两个特点使其利用对象与推广范围受到局限 一是古籍文献艰涩的文言文和特定的文化背景,要求读者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古汉语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读者数量 二是几百年来古籍多处于秘藏,使大多数人对它感到神秘与陌生,不具备相关知识的读者不会意识到、也不可能去探究古籍原始文本所包含的文献价值。
由于以上原因,古籍长期以来主要满足文史和其他方面研究者的研究需求,读者群多为从事这方面研究或古籍文献整理的专家,以及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及部分研究生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与图书馆做了大量的古籍开发工作以及古籍的陈列或宣传工作,也开办过系列的相关讲座或专题性的推介,尽管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影响,但古籍需求的市场仍然有限,大量古籍仍处于象牙塔之颠,难以下移到广大国民之中 国家图书馆陈力先生认为,古籍保护和修复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参与,如果失去了这一点,很多措施都是无效的古籍文献若得不到社会普遍的重视,没有广大的社会需求,就很难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古籍保护古籍保护经费的不足,必然影响古籍工作人员的配置,造成古籍保护设备与必要保护措施的失缺,从而影响古籍的长期保存 要拉动社会对古籍文献的需求,必须在古籍的开发利用上放开思路,多视角地拓宽古籍利用的渠道,充分发掘古籍资源的价值与财富,为广大国民所用笔者认为,使古籍的开发融入文化产业,是古籍最大化地为社会所利用的有效途径由此,不仅可更大范围地提高国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还可以赢得经济效益,以实现古籍保护—开发—再保护—再开发的良性循环 2.古籍开发与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它包括6个方面的活动: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等可见,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不根植于文化传承的文化产业是没有根的、是无法长久经营的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中国文化产业只有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才可能具有市场竞争力 古籍是一个国家文化、历史传承的载体,饱含人类历史传承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我国丰沛的古籍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华历史底蕴与审美理念,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文化根基与养料使古籍开发与文化产业结合,不仅使文化产业由于创意新颖而具竞争力,还可激活古籍,使它从书斋进入平常百姓家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礼品、会标都有古籍信息的痕迹,成为海内外竞相争购的商品,中国传统文化也由此润物无声地渗透到全球 2.1 古籍信息的增值性开发 目前,古籍开发的思路还欠多元化,开发的手段较为单一,更缺乏对古籍资源的增值性开发与合理利用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目标的古籍开发,需要对古籍携带的信息进行全方位开发,以达到其信息价值的增值古籍信息在价值上的增值,体现在量与质两个方面量的增值主要表现在信息加工、处理、交流、传递、利用等信息运动过程中信息量的增加;质的增值是指信息的效用发生变化,即信息满足受信者需要程度的增大。
信息的增值需通过有序化来实现,要进行信息的积累,并经过整理、加工、分析、综合才能成为有用的高质量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价值的增值 实现古籍信息的增值性开发,首先必须对古籍价值进行再认识古籍除具有大家公认的文物价值(年代久远)、艺术价值(插图与装帧)与学术价值外,还是多种中国文化元素的集合体中国文化元素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由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等组成中国古籍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无论从内容还是形体都富含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例如书法、图案、符号、篆刻、竹简、甲骨文、国画、敦煌壁画、各民族的文字、不同形式的古籍装帧以及独具中国特色的图案等,它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因此,古籍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书本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底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新地应用了中国文化元素,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其中源于中国古籍的至少有:中国书法、篆刻印章、装裱成轴的画卷、岩画、水墨画、活字印刷、竹简、印章、《游春图》、《清明上河图》、《大驾卤簿图》、《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乾隆八旬万寿图卷》、敦煌壁画等。
此外,从中国古籍文献中获取灵感并融入广告、装饰、商品等的更不胜枚举当奥运会将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以中国文化元素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同时,也揭示了古籍开发的新视野与新途径,即从中国古籍中发掘中国文化元素,使之融入中国文化产业中国古籍具有很大的市场经营价值,可对其进行挖掘、整合、重组与创意性使用,实现创新型增值服务 2.2 数字化与古籍开发 古籍数字化是实现古籍增值性开发的利器古籍数字化产生的大量优质且富文化特色的数字素材,可供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教育产业等采用对于中国的图书馆来说,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古籍的数字化工作都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古籍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献,同时又几乎没有版权等问题的困扰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其中第五条提出了古籍数字化的具体要求,更将古籍数字化推向了高潮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中文古籍数字化各大型图书馆根据馆藏特色实施了古籍数字化规划,至今已经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专门数据库如国家图书馆的“碑帖菁华”、“敦煌遗珍”等特色资源库及馆藏善本古籍、普通古籍、金石拓本、舆图等书目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全唐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三经》、《全唐文》与《诸子集成》等数据库;北京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建立《全唐诗》、《全宋诗》、《全唐五代宋词》、“南宋主要历史文献”等数据库;一些致力于古籍数字化的商业机构也做了大量工作,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的电子版等。
当前,一些古籍数字化的大型工程正在开展,如国家图书馆的宋元图书全文数据、敦煌文献全文数据,北京大学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工程,国家科技部基础工作项目“中国中医药文献数字化”,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等由此可见我国古籍数字化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数量之多这些数字化产品也彰显出我国古籍数字化的方向:不仅是为了保护古籍,同时也为学术研究服务并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使古籍数字化工作进一步走向深入,使其数字化产品走出象牙塔,融入国民生活中,应是今后数字化工作重点思考的问题 3.古籍增值性开发的路径数字化技术使古籍的整理、组织及利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近些年来我国在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古籍影像扫描、全文化处理和知识挖掘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对其数字素材进行萃取、编辑、加工与整合,形成具有更大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古籍增值性开发路径见表1 表1中所列产品的开发途径都需要利用古籍数字化素材,其成本投入主要有:古籍数字化制作成本,对古籍增值数据库的维护与服务提供其收入渠道主要有:授权用户使用数据费用,数据库卖断或收取会员年费,出售古籍增值性产品等。
3.1 中国文化元素数据库 中国古籍凝聚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累积着丰富的文化资产这些文化由点点滴滴的文化元素汇聚而成,它们隐含在古籍的载体形态、文本符号与文献内容中,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例如文献的装帧、色彩、文字、书法、竹简、甲骨文、各类绘画、印刷形式、藏章与书头书尾及章头章尾的装饰等都属于显性的;而古籍内容蕴含了大量需要人们去仔细体验才能获取的隐性文化元素,如传统活动、故事、礼仪和习俗等这些海量文化元素构成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中国的文化元素通过设计师们在不同领域以不同的演绎与表现形式形成各自的文化产品从欧洲运用中国文字进行服装设计,到好莱坞动漫《功夫熊猫》、美国迪斯尼版《花木兰》等都运用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如中国故事题材、中国的文化符号、中国的武术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文化元素的成功运用,更使世人耳目一新这些文化产品的面世大大加强了中国文化的市场竞争力表2是2008年北京奥运形象设计工程从中国古籍中获得的中国文化元素 除以上显性的文化元素外,还有更多隐性的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演出之中 中国的古籍无论从装帧设计、印刷还是文字、书法、绘画,直到某些内容体裁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将它们挖掘出来、提炼元素、加工升华,使之形成聚合中国文化元素的数据库,供文化产品的创作者选择,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开发中,这不仅能够更加广泛地传承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古籍增值性开发的手段之一。
因此,笔者建议通过对古籍数字化素材的挖掘、基本元素的切割、提炼及加工升华,形成不同类别的中国文化元素(如中国文字、书法、各类字体,敦煌壁画、年画、国画、写意画、木版水印、篆刻印章、甲骨文、图案、碑帖、简帛、古籍装帧等等),并分类组建成不同类别的中国文化元素数据库,如: ①可供数字内容产品的设计厂商或数字艺术的创作者选取相关文化元素素材,按照新的设计思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其转换为有意义的数字内容产品(如动漫、游戏软件、影音内容、短信、数字出版物等)或该产品的主要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