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卷的整体结构2008 年亮相的江苏卷 分正题和附加题两大卷正卷分值 16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全部阅读量约 7200 字,如果剔除选做题,实际阅读量比去年江苏卷的 6700 余字还少近 800 字附加题卷分值 40 分,考试时间 30 分,阅读量不到 1200 字这一年的高考题基本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语言文字运用,5 题,共 18 分前三题是语音、成语和病句的单选题,每题 3 分;后两题是语言表达题,分值分别为 3 分和 6 分第二部分是文言文阅读,4 题,共 18 分前三题为单选题,每题 3 分,最后一题为三小句翻译,9 分第三部分是古诗鉴赏,1 题分设为 2 小题,每小题 4 分第四部分是名句名篇默写,1 题 6 小句,共 8 分第五部分是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4 道主观题,共 20 分第六部分是现代文阅读选做题,分甲乙两类甲类为论述类文本,乙类为实用类文本,每类 4 题,18 分前两题为单选题,后两题是主观题第七部分是作文,1 题,70 分江苏附加题为全国仅有附加题由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分三部分,共 40 分第一部分阅读文言材料题,3 题,l0 分其中断句 6 分;简答题,4 分。
第二部分名著阅读题,2 题,15 分1 题是 5 分的多项选择题,1 题是两小题共 10 分的简答题第三部分是材料概括分析题,2 题,15 分2009 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正题结构没有大幅度变化,只是在细节上有所调整第一部分仍是语言文字运用,但在题目设置和分值方面有变动,变为 4 题,15 分前两题是语音和病句的单选题,每题 3 分;后两题是语言表达题,分值是 4 分和 5 分第二部分是文言文阅读,4 题,19 分,除最后一题三小句翻译增加 1 分外,没有变化第三部分是古诗鉴赏,分值和题目设置均有所增加,变为 3 题,10 分,第一题两问,2 分,后两题各 4 分第四部分名句名篇默写仍采取 1 题 6 小句,共 8 分的形式第五部分是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4 道主观题,分值增加到 23 分.第六部分是现代文阅读选做题,分甲乙两类甲类为论述类文本,乙类为实用类文本,每类 3 题,15 分,问题设置上由前两题为单选题,后两题是主观题变为一题单选题,后两题为主观题第七部分,作文,1 题,70 分2010 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在整体结构不变的形势下,做出如下调整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与 09 年第一部分相比,仅将第二题的病句改为成语的使用,其余没有变化。
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和第三部分古诗鉴赏在题目设置和分数上与 09 年没有变化第四部分是名句名篇默写,这一部分一直没有变化,一直保持 1 题 6 小句,共 8 分的形式第五部分,现代文阅读必考试题,文学类文本延续了 09 年的习惯,4 道主观题,共 23 分,第 1 题 5分,其余 3 题各 6 分第六部分变动较大,由甲乙两类的选做题改为论述类文本的必做题,共 3 题,共 15 分,第 1 题为单选题,3 分,后两题为主观题,各 6 分第七部分,作文题,70 分语文卷第(Ⅱ)部分为 40 分附加题,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阅读文言材料题,3 题,l0 分其中断句 6 分;文学常识题, 4 分第二部分名著阅读题, 15 分第三部分是材料概括分析题,3 题,15 分二、部分试题的简要分析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 1 小题,识记字音题,这三年一直延续一个传统——多音字的辩读这类题目来源于生活的比较多,考前训练中都有关注第 2 小题由近三年来的命题趋势看,会在成语题和病句题中抽选一种,但都是随机的08 年和 10 年的成语题比较简单,08 年“无所不为” ,属贬词褒用;“安土重迁”属不明词义而用反;“不耻下问”属不明对象而泛用;10 年“满城风雨”的褒贬不当;“防患未然”与“在灾难面前”的矛盾;“信手拈来”与“垃圾”这一对象的搭配范围的不当。
第 3 小题,08 年为第 4 小题, “定向概括题” 08 年的第四题题干不易读懂,提取反映“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之中”这一定义主要信息的三个重要词语,要求是不超过 15 个字 “不超过 15 个字”的要求使得考生陷入迷惘:是三个词语吗?还是三组短语?09 年对“洼地效应”的概括由于学生对“软环境”、 “生产聚集” 、 “促进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造成得分较低的情况10 年所给的材料逻辑性较强,方便学生处理第 4 小题,08 年为第 5 题根据要求造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修辞,尤其是理解区分成分排比和句子排比,关键是把握内容、符合格式10 年的题目中还增加了文学常识的考察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08 年的文言文阅读选自《后汉书·吴汉传》 ,640 多字,难度适中,题型同去年句子翻译部分第(1) 句“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中的“亲信” (亲近相信),第(2)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中的“比”(近来) 、 “敕”(命令) 和第(3) 句“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中的“潜师”(秘密出兵 )、 “就”(靠近) 可能是致误点。
09 年的文言文阅读已经跳出了文史的框框,这对文章试题的科学化、规范化很有帮助,同时避免猜题,使考试更加公平、合理10 年的文言文阅读虽然在选材上仍是一脉相承的人物传记类,但 10 年的墓志铭在整体感知、细节把握上更容易些比如,文言实词考察上,A 项中的“年二十以归吾”的“归” ;C 项中的“谓唯文字可以著不朽 ”的“著” ,D 项中的“庶几以慰其魂”的“庶几”考生皆可以很快地反应出他们分别应是“出嫁” 、 “彰显” 、 “希望”的意思来翻译句子方面古文翻译以直译为主,通达便可三个句子,第一个,关键词在于“敛” ,另外,特殊的句式结构要照顾到“敛以嫁时之衣”的介宾短语构成的倒装,以及“甚矣吾贫可知也”——“我超乎寻常的贫穷可以知道了” 第二个在于“累其心” “抑”以及“……者,……也”构成的判断句第三句最关键在“耶”字的把握,这个词常表达疑问或者反问第三部分:古诗鉴赏题08 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让不少考生顿生“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第一问是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第二题是“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连续鉴赏了几年唐诗后,09 年选择了宋词诗歌鉴赏关键的是回答情感问题,针对情感,才有描写,才用修辞第 1 小题前半题“对比”是由哪个句子领起的?后半题“万岁山前珠翠绕”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第 2、3 小题分别考查考生对意象和情感的理解10 年考的是送别诗,但第一小题出题有所变差,似乎变成了第 7 句名句默写第二小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情的表达分析第三小题是鉴赏类题型第四部分:名句名篇默写名句默写一直稳定不变,高中 4 分、初中和课外各 2 分08 年考了《逍遥游》的后半部分,超出了考试要求09 年是建国 60 周年,考了毛泽东的《娄山关》 课外名句,需要考生拓宽知识,考试随机性很强,考生在一部分不要押题第五部分:现代文阅读08 年必做现代文阅读选了江苏省老一代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侯银匠》 汪先生是在高中接触过的作者,本篇材料共设置了四个问题第一题是要求具体说明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第二题是回答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第三题是简要分析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人物侯菊的形象的密切关系最后一问是: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从难度来看,应当与以前的散文阅读难读相当。
09 年的《上善若水》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原文很长,考试时作了节选更加符合考试的要求其实,内容就是写都江堰的结构上是又实到虚,由物到人记叙、描写、议论是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要能很好地回答散文《上善若水》还是比较难的10 年的现代文阅读题全部都是必做题,这也是一种发展文本类阅读和 08 年一样选了一篇小说考查了小说的三要素中的环境描写的表现手法,细节描写对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及人物形象等问题第六部分:现代文阅读选做题08 年甲是论述类文本《纯朴的嗜血者》 ,乙是实用类文本《晚清学人杨守敬》 两篇材料阅读量各约为 800 字,远较各地历次的模拟考题短小09 年甲士论述类文本《说“异” 》 ,乙是实用类文本《画家黄永厚》 两篇文章,各三题,共 15 分第七部分:作文08 年的作文题首次将分值增至 70 分,采用“命题+材料”的形式09 年的作文将命题(标题)+提示语的形式继续保持,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文体上,江苏省历来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主要是诗歌不好操作,评分太困难,再加上今天对诗歌认识有偏颇议论文比记叙文更重要这是一种社会趋势10 年的作文题照应到了考前一直关注的热点话题,但,结果也可想而知,闪现到热点素材的文章一是撞车现象严重,二是,真正操作起来,流于形式,内容易空泛,得分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