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爱情中的“强迫性重复”为什么有些男士对温柔体贴的淑女毫不“来电 ”,但却深深迷上冷艳高傲,没好脸色,老是挑剔,永不满足的女性为什么有些女性宁愿忍受忽视、凌辱,却一直依恋着那些无法给她们爱的男子这篇文章是《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看爱情》的续集,如果您未读过,建议先阅读前文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概念:“强迫性的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如上述的例子,如果我们对某些人毫无理由地喜爱或憎恨,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人身上具有我们成长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的心理特征,和他们接触给了我们第二次补偿的机会“强迫性的重复“,是许多心理者从事临床治疗时常见的一个现象,意指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特别容易与某一类型的人产生深刻而强烈的互动∶“We connect with people who gave us a second chance to complete our unfinished businesses 换句话说,我们会特别被他们吸引,不由自主地与他们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人身上具有我们成长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的心理特征这些人在我们生命中出现时,就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让我们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小时候对自己特别重要,却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如果我们学会了信任,我们就重复信任;学会了敌意,我们就重复敌意有人把这种事情称之为“命运”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是被这个人“教会”的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说是不成熟的、脆弱的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创办的心理治疗学派,对一般人来讲,既博大精深又晦涩难懂,曾奇峰认为,整个的精神分析学说可以概括为这三句话精神分析中有一个概念,叫强迫性重复依照精神分析“早期决定论”的观点,每个人在童年时候,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一些挫败和创伤人们在潜意识中都希望医治好创伤,于是长大后,每每在有条件的时候,就创造类似的情境——这种情境,是一种创伤情境,表面上看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自讨苦吃”甚至自虐——然后试图依靠自己现在的力量,把那些失败扭转,医治好自己的创伤但其实结果多数是失败的于是人们常常一次次重复来过——虽然这种疗伤的愿望是潜意识的,这种受伤情境的创造也是潜意识的,人们对这种强迫式的重复有可能毫无察觉当具备了这样的概念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一些看似匪夷所思的事情。
比如一个人,如果在小时候遭遇过与亲人离别的痛苦,那么长大后择偶时,他有可能选择那些他没有信心能与之长久生活的异性——虽然这样的结果常常是不幸的旁人一般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这样选择,甚至他本人都无法理解其实不过是他潜意识中试图医治好童年这样一个离别的创伤为此他选择一个若即若离的对象,创造一种随时可能离别的情境,潜意识中试图用自己的努力去挽留和拯救这段感情,不让对象离开,以达到疗伤的目的 另外,一些现象,诸如虽然心中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在和某人建立亲密关系达到顶峰时,就不住地想逃避;明明心中想的是保护某人,行动中却是伤害某人等等,或许都可以从强迫性重复中找到根源必须承认,精神分析这种看待问题的独特角度有可取的一面可是“哲学总是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但真正的问题是,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的名言换于精神分析也可以成立,虽然它本身不是哲学精神分析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可是了解了,就意味着改变吗?精神分析部分的观点是如此的,它强调一种“真正的了解”,它认为一个人如果真正了解了自己内心很多想法的真实来源,那么他就有可能改变如果不改变,那么就是他自身不愿意改变,或者还没有条件改变这时候必须尊重个人的选择,哪怕他必须因此受苦。
从精神分析的视野看来,其实人们或多或少都在强迫性重复中打转那么,如何改变?精神分析给出的药方是“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把可能导致重复的环节切断;并且勇敢地尝试各种新的、好的体验”这个解答等于间接地肯定了,我们在潜意识中默认运用的疗伤方式——强迫性重复,其实是无力医治好自己创伤的真正的解决,必须摆脱强迫性重复的束缚常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可是过去创伤的事实给你系上铃,创造类似的创伤情境并无助于解铃反而必须是跳出这个固执于自己的狭窄世界,才可能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