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移动学习方式的探究张佳 赵宝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 066004)摘 要: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培训体现出高需求与低培训的现实,促使我们从学习方式等方面来分析思考,发现移动学习迎合了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特点,也可以缓解当前职业培训的困境,进而阐释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移动学习的概念与特征,以及移动学习在职业培训中的应用策略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移动学习作者简介:张佳(1985—),男,内蒙古巴彦淖尔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200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赵宝柱(1968—),男,河北保定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课题来源: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项目批准号:10YJA880188),主持人:赵宝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及其实现研究》,课题编号:GJA104017,主持人:赵宝柱随着历史的推进、时代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和我国“人口红利”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新”在年轻,“新”在没有务农经历,“新”在对城市生活更强的憧憬和向往,“新”在更少的家庭负担和更多元的价值追求。
然而面对新一轮经济增长和产业调整,全国各地不断爆出 “青工荒”,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之间的不适应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需要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因此,开展好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工作,促进他们就业与创业已经成为事关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全局问题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高需求与低培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中显示,97%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他们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探求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文化水平越高,对于接受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热情,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愿更为强烈,目前他们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主要是专业技能知识(69.7%)、法律知识(54.7%)和文化知识(47.8%)[1]调查显示,他们中31.2%的人在工作之余选择学习,56.2%的人希望当地有关机构能组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2]然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仅为36.9%,[3]从行业来看,加工行业培训率为34.1%,家政服务行业为32.4%,建筑行业培训率为23.3%;从培训时间看,农民工就业前的职业培训仅为4.1%;从调查结果看,农民工对培训的满意度仅为35.7%。
究其原因主要为培训时间短,形式主义色彩浓;培训内容偏离农民工需求实际,想学的内容不教,不想学的内容强行教;课程教学实用性差,传统黑板式授课,缺乏实践机会,培训对就业帮助微,接受技术培训的农民工中,64.3%的人没有实际操作机会,老师讲完课就结束,工作中仍无法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用工单位也不把此类培训当回事[4]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工学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大,抗干扰能力不强,学习意志弱,学习新知识有畏难心理等,这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有效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再加上有限的学习资源,传统职业培训的集中学习方式,制约了他们的积极参与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应该突破传统思维限制,从集中式学习转到分散式学习,把关注点从职业培训的“教”转移到 “学”上,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利用现代网络科技,从接受式学习转移到自导式学习上,寻找更为适合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学习形式二、探寻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理想学习方式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9年12月15日制定的ISO-10015标准(国际教育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中对职业培训的定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就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成员提供及开发知识、技巧和行为以使其符合要求的过程。
[5]澳大利亚教育学者比格斯(Biggs,J.B.)提出的所谓3P(Presage,Process&Product)模型指出不同的学习方式造成了不同的学习结果,[6]因此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对职业培训的成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学习方式(learning approach&learning style)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7]它是根据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偏好、对所用感知通路的偏好、个体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学习方式可以大致划分为两种方式:一种为传统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另一种是在对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媒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和合作学习学习方式的模型是由学习主体、学习中介和学习客体组成的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学习方式方式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方式的改变促成了新的学习模型的构成学习方式的不同取决于学习中介的不同,其中包括学习中介的特点和性质的变化。
[8]传统学习方式模型构建应该是:学习主体—学习中介(书本、课堂、文字符号)—学习客体(静态的知识、动态的人类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而新型媒介学习方式模型则为:学习主体—学习中介(纸质和电子媒介)—学习客体(静态的知识、动态的人类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对以上两种学习方式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都没有发生变化,唯有学习中介发生了变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新型媒介学习方式关注点不同,学习中介由“实体化”向“虚拟化”发生转变因此探寻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形式,首先应该考虑到学习中介的变化,学习中介的虚拟化程度越高,学习的自由化程度也就越大而学习中介的改变首先应该对新生代农民工学习心理的准确把握 根据当前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一项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9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一项为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一项为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已经处于成人期诺尔斯(M.Knowles)认为他们的心理从依赖型的自我概念趋向独立自主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和自律水平成熟和基本成熟,他们大多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自我指导,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9]茨梅约夫认为(S.I. Zmeyov) “他们已经拥有相当丰富的实际经验、社会经验和职业经验;他们深知自己的生活目标以及通过终身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与这些目标的相关性;就他们准备加强学习的领域而言,他们通常已经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背景知识;他们常常认为有必要尽快完成新的学习[10]新生代农民工这些学习特征决定了他们学习方式的变革应不断向主动、发现、合作、开放方向发展,学习中介可以从有形的物质向无形的组织形态变化随着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不断成熟和独立,他们能够在多数情况下主动分析自身的学习需求,对自身所拥有的学习能力及学习资源的获得进行判断,形成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式和课程资料,并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认知的自我意识,就是他们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 “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SDL)”一词最早由塔富(Tough)提出,他把它界定为由学习者指定学习计划和引导学习活动进行的自我教学加拿大皇后大学苏珊·威尔考是自我导向学习的倡导者,把自我导向定义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员自订学习计划,自我执行学习计划,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世界著名的成人教育家诺尔斯(Knowles)认为:“广义来讲,‘自我导向学习’描述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个体在他人或没有他人的帮助下都能在下列活动中积极主动,诊断学习需求,明确叙述学习目标,识别人力资源和学习材料,选择和执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评价学习结果。
自我导向学习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即个性化的需求,较强的独立判断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较大的流动性,时间、场合具有不确定性等[11]从新生代农民工信息化的消费状况方面看,调查显示他们中有62.59%都常去或去过网吧,[1] 91.87%的新生代农民工拥有,且其中有71.15%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价位集中于600—1500元,[12]这一价位的基本上都具有视频播放,电子书,上网、游戏娱乐等移动网络功能随着手持移动终端设备越来越智能化,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开始把等移动终端不仅作为通信、娱乐的设备,同时也将它作为空闲时间学习新知识,扩大视野的新途径有研究显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成员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才的知识和学习技能要求空前提高,社会人力资源政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社会成员对自己的发展负责,依靠自身的明确目标来获取丰富的资源进行学习,学习不再是一个阶段性活动,而是伴随一生的行为,需要与生活整合;学习的内涵与形式更加丰富,学习不再仅仅是接受知识,学习意味着能够通过“人力链接”与“资源链接”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当前大多数社会成员通过非正式学习使自己适应社会发展,而所谓的非正式学习是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
非正式学习符合学习本身的规律,学习内容全面、实用,学习方式灵活,学习结果更容易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去,且非正式学习成本很低[13]基于自我导向的非正式学习的诸多特征,我们发现,在当今学习型社会中,不论对个人还是组织来说都不希望脱离岗位学习,最佳方式就是能随时随地利用一切学习资源不断更新知识,被人们特别是新生代青年们广为接受的移动学习方式正好契合了这些特征通过移动终端进行非正式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过程当做一种生活的新探索,持之以恒,乐此不疲,无形中解决了新生代农民工学习中学习兴趣和畏难心理等问题我们不禁思考,是否可以将移动媒介作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学习中介,挖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移动学习模式,从而改变学习形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参与度和有效性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移动学习概念与特征近几年来,随着移动计算技术(mobile computing)的迅猛发展,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悄然而生,这就是移动学习(m-learning) l Harris等人认为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14]移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有机地结合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教育,与有线的学习相比,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个性化等特性移动互联带来“随时、随地、随身”的信息交流和服务手段,信息因人的流动而流动,人可以不依赖于地域的限制,从而实现了真正的随时随地传信息的梦想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学习者不仅可以依靠电脑上网,还可以用、PDA和智能等小巧、便于携带的移动终端上网,尤其是3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实现瞬间上网和永远,使信息获取也更加便捷,信息处理更加实时、高效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与移动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教育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领域,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的“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无线与移动设备(如、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DA等)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进行学习移动学习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中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性与移动性移动学习是基于移动计算技术的网络培训学习,以移动网络为平台,利用移动终端的接入实现网络培训和学习因此移动学习是一种网络教育,但又有其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