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态视域下的科技价值观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8KB
约4页
文档ID:5481122
生态视域下的科技价值观_第1页
1/4

生态视域下的科技价值观王海军(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摘要:本文阐述了科技乐观论和科技悲观论两种根本对立的科技价值观,并对科学技术的负效应根源——人为的倒行逆施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进而从生态文明和科技进步的关系中重新确立了科技价值观关键词:科技进步 科技价值观 生态文明 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马克思把科学视为“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 “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并说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然而,无可否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功能的实现,其负面效应不断产生和扩大,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全球性生态危机针对于此,怎样正确认识和把握科技价值观就摆在人们面前一、两种根本对立的科技价值观对科技价值的的判断以及这种判断的标准,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科技乐观论科技乐观论将科学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认为只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就可以寻求到解决诸如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办法,视科学技术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科技乐观论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以及无与伦比的成功而产生的其倡导者培根坦言“知识就是力量”等等他们坚信单纯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它的社会功能的扩大,科技乐观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一些人对人类的未来持盲目乐观的态度,认为依靠科技进步,经济可以无限制的增长,消费水平可以毫无节制的提高,生态等问题能迎刃而解其代表作是以卡恩为首的美国赫德森研究所的《今后二百年》和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 《今后二百年》是卡恩等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对世界前景和全球问题的趋势进行了预测,认为世界从 1976 年开始 200 年后,即2176 年是一个人口众多,富裕、并能控制自然界的世界届时,世界人口 150 亿,总产值300 万亿美元,人均 2 万美元卡恩等人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认为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停滞、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匾乏等全球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近期或中期的未来会得到解决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则认为,为了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经济可以无限增长科技乐观论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万能的,认为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就可以完全解决人类已经存在并不断出现的生态危机,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正效应,把科学技术的作用绝对化,离开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孤立地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否定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因素在社会发展种的作用,殊不知当今出现的许多生态问题不仅仅是单一的科学技术问题,而是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绝不是仅靠科学技术所能解决的。

二)科技悲观论与科技乐观论相反,科技悲观论则把科学技术视为罪魁祸首,将现代科技的进步及其作用绝对化,只是采用怀疑、否定科学技术积极作用的方式,把资源、环境危机的出现统统归罪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应用认为解决当前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限制乃至停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错误地将大科学技术当作人与自然关系异化及生态危机的总根源科技悲观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失当并导致一定的负面效应而引发的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科学技术造就人类文明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首先举起了批判科学技术的旗帜在《论科学与艺术》一文,他认为科学与艺术是伤风败俗,号召人们要“返归自然” ,科学技术的发展未必是福音,而常常是灾难自卢梭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0 世纪的人文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以及环境保护主义、罗马俱乐部、后现代主义等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一浪高过一浪1962 年,美国蕾切尔·卡逊发表了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 ,以生态学的视野揭示了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提出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问题1972 年,美国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的著作《只有一个地球》 ,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

同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指出正是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滥用,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造成科技异化,给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危机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世界在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五方面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的话,全球增长的极限将在未来100 年中发生,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的突然衰退要改变这种可怕的后果,就必须实行“零的增长” ,保持全球的均衡状态科技悲观论指出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重视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科技悲观论将一切社会问题都归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上,甚至要用限制和停顿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片面的他们没有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现实的条件科技乐观论与悲观论这两种看法,都过于简单化,有其局限性他们都片面夸大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效应,脱离了特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来片面考察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后果然而,这两种观点,的确给予人们不少的启迪二、科学技术负效应根源之解析科学技术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洪水猛兽人类依靠科学技术掌握了空前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进步但是,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 一刃对着自然,一刃对着人类自身。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它在给人类创造美好前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造成生态环境危机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诸如环境污染、物种灭绝、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能源危机、人口膨胀等等,使人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就科学技术出现负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人为的倒行逆施特别是工业文明后,一些人认为“技术是万能的” ,盲目陶醉于改造自然的胜利之中,以自然界的绝对统治者和征服者而自居,片面强调自然对人类需要的满足,凭借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为所欲为,把个人凌驾于自然、社会之上正是受这种片面的科技价值观的支配,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从而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引发了生态危机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不合理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往往加剧社会的异化,一些国家把高科技作为国际政治生活的重要筹码,利用其在高科技领域中的竞争优势强化自己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地位,为干涉和主宰他国、称霸世界的政治等目的服务在工业文明时代,以人对自然的征服、索取为目标,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它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人对自然的索取上,成为人们破坏自然、榨取自然的工具,从而引发了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使人类步入了危机。

爱因斯坦早已说明“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科学技术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不同的人可以用它来完成不同的目的,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给人类带来灾难这种社会原因不能由科学技术本身来承担二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的成果,是一个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的知识体系与活动过程,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因而在科技设计、选择和预测时,就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因素及全部备选方案,也无力准确预测其决策所导致的所有可能的后果,往往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负效应人们对一些新技术和复杂技术如核技术、生化技术等仍欠全面深刻认识历史上所遭受的种种生态灾难便是明证如 1986 年,在现为乌克兰的前苏联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核泄露灾难,拉响了安全利用核能的警钟还有,人们常常容易看到眼前的厉害和直接后果,难以充分觉察和预料长远利益和间接后果,进行决策和应用科技成果也可能造成失误如为提高粮食产量,借助于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技术,这可能使农田生态遭到破坏和食品安全等问题。

可见,面对科学技术的负效应,人类不得不从现实的角度来审视科学技术,正是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 ,既将人类的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又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负效应,但它的产生不是科技本身的问题,而它的正效应仍占主导地位三、生态文明指向下的科技价值观认清科学技术负效应的根源,消除科学技术应用的盲目性,把它的发展限定在有利于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轨道上来,是生态文明向科学技术提出的新要求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科技价值观一)生态文明成为科技进步的价值取向生态文明的提出,源于人们切身感受的生态危机由原始文明进入到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初步开发而步入工业文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导致了全球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为特征生态危机这一系列危机不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制约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现实表明, 生态文明正是人们在对传统发展带来的危机进行深刻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观,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它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为核心,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必须以生态化为发展方向。

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科学技术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并不是一种独立力量,科技发展应有生态维度,应以生态最优化原则代替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是以生态化作为科学技术的主旨向度和使命的,一切科学技术都以维护生态平衡作为自己的发展前提,实现科技、生态的最优化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中看待科学技术,只有确立了这样的科技价值观,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真正被控制在理性的范围内,始终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二)科技进步成为生态文明的实施助力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杠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最终仍然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环境污染、资源耗竭、气候异常、水土流失等生态危机,已成为人类必须正视的严峻问题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认识这种严重后果,并自觉控制人类活动,使之朝着不危害人类生存的方向进行的可能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应用科学技术防止和消除有害后果,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环保技术、能源再生与替代技术、臭氧层保护技术、有毒有害及危险废物的防止技术等。

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各种支撑手段,从根本上赋予我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符合生态化要求的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成果树立起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效应,使科学技术为自然、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可能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9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 372 页.[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732 页.[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304 页.[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7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571 页.[5]《爱因斯坦文集》 (第 3 卷)[C].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 56 页.The Value of Science Technology on the Field of the EcologyWang Haijun(Yang—En University, Quanzhou,Fujian, 362014,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expresses the two entirely opposite opinion be。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