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记2014北京历代帝王庙,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侧,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朝历 代帝王和部分文臣武将的皇家庙宇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帝王庙占地2.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其规模形制宏伟壮观,气派大方,为中 国古代皇家精品建筑历代帝王庙前的影壁,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影壁通体朱红,绿琉璃筒瓦,硬山调大脊 东西长32.4米,南北厚1.35米,高约5.6米影壁正中有琉璃团花,四角饰有琉璃岔角景德街”牌楼原立于帝王庙门前景德街两侧,100多年前,两个牌楼和大门对面的影壁之间是禁 区平日不准进入,唯春秋两个祭日,当朝皇帝或由他派遣的官员前来祭祀时才有人出入两个旧牌楼因影响交通于1945年被“拆卸”,其构件予以保存历代帝王庙 “景德街”牌楼是 2005年利用原保存基本构建按原状复建的,现存展在首都博物馆内历代帝王庙门前左、右各有一下马碑,立于清代,以示对历代帝王的尊敬碑上镌刻“官员人等 至此下马”左侧的碑为“满、汉、蒙”文,右侧的为“托忒、回、藏”文1999年复立钟楼,始建于明嘉靖九年,重檐歇山顶,悬挂祭祀朝种场所现钟楼内悬挂2004年仿明嘉庆年制 “金鏞”。
帝王庙祭祀时鸣钟不敲鼓,因此有“有钟没有鼓”之说,也是不设鼓楼的缘故始建于明嘉靖九年,景德门面阔五间26.6米,进深14.8米四周用汉白玉石护栏围绕,前 后三出陛,中间为云山纹御路景德门前中间的云山纹御路景德门前月台右侧放置“北京历代帝王庙”模型,从中可以看出帝王庙是中轴线对称式建筑群体整 体布局气势恢宏,显示出皇家庙宇的尊贵与气派景德门正门上方挂有一景德门牌匾,大门前的月台上摆设两个门神非祭祀活动或其它重大活动,中 间的大门一般都不开启景德门前左侧顶部的旧彩画2002年按“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修缮帝王庙,专门保存了一片清 乾隆年间的彩画将原状与现状相比,展示了相互的区别,也说明了古建筑修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穿过景德门,前面就是帝王庙的主殿 “景德崇圣殿” (简称大殿) 大殿是重檐庑殿式建筑, 和故宫的太和殿是一个级别大殿高21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标志“九五之尊”的帝王礼制 景德崇圣殿”寓意为“景仰德政,崇尚圣贤”大殿凝重肃穆,巍峨庄严,处于帝王庙布 局的中心位置,这里曾是明、清两代皇帝崇祀历代开业帝王和历代开国功臣的场所大殿的居正中一龛供奉着伏羲、黄帝、炎帝三皇牌位 伏羲、黄帝、炎帝三皇牌位左右各分列三龛,依次供奉了五帝和夏商两周、强汉盛唐、五代十国、 金宋元明等历朝历代的185位帝王牌位。
最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确定祭祀的帝王是18位,清朝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定为25位康熙曾经 留下谕旨: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曾在位的历代皇帝,均应为其立牌位殿中地面是专门为 皇家烧制的地砖,俗称“金砖”,此次修缮用的“金砖”是在当年苏州的“御窑”定制的,颗粒细腻 、质地密实,光润如玉、踩上去不滑不涩清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 乾隆几经调整,最后才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未入祀的人物有秦始皇、曹操和杨坚明朝迁都北京前,对历代帝王的祭祀或在南京,或在北京故宫文华殿进行,按旧制,只设牌位不塑像 南京旧庙废弃,大殿建成后,牌位中已撤消了元世祖忽必烈和穆呼哩等5位元代君臣牌位大殿中地面是专门为烧制的地砖,俗称“金砖”此次修缮用的“金砖”是当年苏州的“御窑”定 制的,颗粒细腻、质地密实,光润如玉、踩上去不滑不涩,彰显皇家气派大殿西侧房檐下保留的一块旧彩画人们可将新旧进行对比,从中了解帝王庙的大修是依据不改变 文物现状的原则,按清乾隆年间的做法进行修复的大殿后面的“祭器库”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专门 用来存放祭祀时的用品。
该建筑2003年复建正西碑亭此碑将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岩石雕刻地面,亭中立一“ 无字碑”,碑高7.83米正东碑亭建于乾隆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岩石雕刻地面亭内立乾隆五十年(1785)《祭 历代帝王庙礼成记》碑, 通高7.54米,满汉合文西南碑亭,将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亭内有乾隆御制碑碑阳为《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 ,满汉合文碑阴为《历代帝王庙瞻礼诗》碑文,汉字东南碑亭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亭内立有“父子碑”,通高7.53米,碑阳为《历代帝 王庙碑》碑文(1733),满汉合文;碑阴为《历代帝王庙礼称述事》碑文(1785),汉文大殿前东面的东配殿,雍正时期,殿内供奉40位历朝历代贤相名将的牌位现辟为历代帝王庙历史 沿革展介绍了明太祖朱元璋、明嘉靖帝朱厚熜、清顺治帝福临、清康熙帝玄烨、清雍正帝胤禛、清 乾隆帝弘历明清六位皇帝在创建、充实、发展历代帝王庙的祭祀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大殿前西面的西配殿,原供奉萧何、诸葛亮、房玄龄、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38位历代贤相名 将的牌位现为祭祀人物展,既有开国帝王,也有守业帝王,既有华夏-汉民族为主体的帝王人物 ,也有多民族帝王人物,体现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一脉相承的历史特点。
东燎炉明嘉靖九年(1530)建,该炉为绿色琉璃燎炉,用于焚烧祭祀历代帝王的祝文、神帛 等用品该炉为复制品,2004年复建西燎炉,位于西配殿的南面,与东燎炉相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建,为灰色燎炉,用于 焚烧祭祀历代文臣武将的神帛等用品该炉为复制品,2004年复建在大殿前院的拐角处,还堆放着清朝时用的铁炮、石马、石墩以及废弃的砖石等,有些是从民间收集 而来的,均为古迹遗物乐舞执事房增建于清代,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主管祭祀乐舞办公场所此房按原 貌于2003年复建清代增建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带有前廊这里是看守官员的办公场所 2003年按原貌复建在历代帝王庙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庙中庙”,这就是清代增建的关帝庙,这里是专门祭祀三国 蜀汉大将关羽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 杀袁绍大将颜良,被称为万人敌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关公文化展:以身卧当阳、头枕洛阳、魂归故乡、位尊帝王庙为展览主线诠释了千古一帝——关羽 的悲壮人生,同时展览也向观众展示了各地关帝庙的风貌,揭示了关公文化的深厚内涵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关羽的后事地位:帝王庙第一进院落进门后北面的建筑—神库。
神库始建于明嘉九年(1530),硬山顶,面阔三间, 进深一间,主要用于存放祭祀供品存放的场所东院主建筑-神厨,神厨是用于祭祀供品制作的场所现为辟为《三皇五帝与百家姓-寻根 问祖》姓名本是个人形象的一个识别符号它伴随每个人的一生 然而,您却未必清楚它所有的内涵比如您的姓氏源出何方 ,聚居在哪里,有多少年历史,有多少位先贤,尤其是您的姓 氏系自哪位祖先?与三皇五帝有没有关连?对多数人来讲,都 是饶有意思的待解之谜《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以伏羲、炎帝、黄帝、少昊 、颛顼、帝喾、尧帝、舜帝这八位古帝为主线,展陈由他们衍 生出来的100个姓氏,介绍各姓的始祖(含远祖和先祖) 以及 门匾堂号,厅室楹联,族姓郡望,异姓联宗,源流播迁,历代 先贤和主要胜迹,这将有助您在寻根问祖中,通过姓氏文化的 相关知识,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始祖――三皇五帝的理解 但愿您步入《三皇五帝与百家姓》的展厅之时,能真切地感受 到:百姓一家,根在华夏百家姓展览姓氏目录: 系自炎帝: 姜、吕、丁、高、许、卢、谢、崔、龚 系自黄帝: 任、张、王、周、吴、郑、杨、郭、贾、蒋 、蔡、毛、薛、韩、何、于、邵、魏、康、冯、吉、汪、 余 系自少昊: 金、秦、赵、马、梁、徐、黄、江、李 系自颛顼: 祝、曹、朱、董、陆、潘、温、苏、顾、严 、费、楚、夏、曾、白、罗、龙、庄、熊、叶、彭、钱、 沈 系自帝喾: 汤、宋、萧、孔、戴、林、武、邓、傅 系自尧帝: 伊、祁、陶、唐、刘、杜、范、房、红 系自舜帝: 姚、虞、陈、胡、田、袁、邹、甄、孙神厨南面是宰牲亭。
宰牲亭又叫打牲亭,用来宰杀牺牲的场所,内有石槽接洗涤祭品的之用宰牲亭附近的古井亭专门用于清洗牺牲和调制祭祀羹汤屋面为盆顶,亭盝顶中间露空,与井口 相对,据说寓意“天地一气”之意而今,看看井中,已被铁架封死,井中无水,看看,亭顶,已被玻璃封死,上不透气古代皇帝的 “天地”还怎能“一气”历代帝王庙的祭祀活动: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1年)至清末宣统三年 (公元1911年)的380年间,明清两代帝王共举行过662 次祭祀大典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维系 大约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自民国建 立后,对历代帝王的祭祀大典随之停止2000年,北京市政府投入巨资,对历代帝王庙进 行了全面修缮,2004年竣工并对外开放同年,还举办 了首届华人祭祖活动2004年之后,每年都在清明节期 间这里都举行一次仿《明会典》洪武二十六年定遣祭仪 的祭祀仪式,2014年清明,将举办第11次祭祀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