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迟子建最全简介课堂PPT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530.50KB
约55页
文档ID:593323921
迟子建最全简介课堂PPT_第1页
1/55

迟子建迟子建组员:刘朋辉 王升升 丹梦新 靳开栋 陈冲 迟子建20世纪中国伟大的女性作家•家庭情况: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生肖龙,乳名迎灯父亲迟泽风曾任塔河县永安小学校长,好诗文,因喜欢曹植《洛神赋》而起名子建 1985年冬病逝母亲李晓荣是五十年代漠河乡广播站广播员丈夫黄世君,原塔河县书记,2002年因车祸去世2. •生平:1981年参加高考,但是却写作跑题1983年开始写作,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后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86年因《北极村的童话》而成名,1987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研究生学院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3. 写作生命存在的形式•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茫茫前程》、《伪满洲国》、《树下》、《额尔古南河右岸》、《晨钟响彻还魂》等•中篇小说:《北极童话村》、《元神风景》、《怀念时节》、《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等•文集作品:《迟子建文集》、《迟子建散文》4. •荣誉:迟子建是一个高产高效的作家,至今已发表500万字,出版著作40余部《雾月牛栏》曾获第一节鲁迅文学奖,《清晨洗尘》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第四届鲁迅文学(2004—200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额尔古南河右岸》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等海外译本•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学奖,一次庄重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矛盾文学奖的作家5. •读出对东北黑土地长久而深情的眷恋,回归自然温暖而诗意的精神家园•读出生命的脆弱,面对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的敬畏与热爱•读出人性的复杂与苦涩,人生的痛苦和无奈6. 《额尔古纳河右岸》靳开栋7. 作者简介与作品• 一、 20世纪60年代迟子建出生于被称为北极村的漠河,并且长期生活在黑龙江长期以来,她所关注的是中国这块极北地区的生态与生活在大自然怀抱中的人们被人们习惯于称之为东北才女的迟子建是一位不仅创作数量巨大,而且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艺术水准的实力派女作家,是当下时代女作家群体中的佼佼者此前,她已经先后获得过两次鲁迅文学奖迟子建可以说是长中短篇各体兼擅的一位全能型小说家 8. 二、《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由迟子建所著,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

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9. 三、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我想,与当下时代正在方兴未艾的多元文化形态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迟子建这部作品的写作本身,就与多元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小说具体描写表现的是我国东北一个差不多已经彻底消亡了的鄂温克族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表现对象的这样一种选择首先就充分地凸显出了作家的艺术智慧10. 作品阅读 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给我们留下极深印象的既有作为游牧民族的鄂温克人对于自己赖以为生的大自然那样一种敬若神明般的敬畏与崇拜,也有鄂温克人而对频繁降临的死亡时那样一种达观而超然的姿态,更有在极其艰难的生存困境中激发出来的鄂温克人那样一种坚韧的生存意志与生存能力在小说中,作家对于鄂温克人复杂的人性构成同样进行着一种堪称悉心细腻的描摹与展示,作家那样一种格外宽厚广博的悲悯情怀足以打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世界11. 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是一位历经世事沧桑的九旬老人,是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叙述者之所以自称是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所暗示说明的正是鄂温克民族与鄂温克文化的一种完全消亡。

一个以部落生存为基本特征的民族居然连酋长都不再产生,它所预示着的当然是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游牧民族的彻底解体12. 作为一位擅长于表现底层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的优秀作家,同时作为一位汉族作家,能够如此地贴近并进入鄂温克人的生存状态之中,能够如此富有艺术智慧地将这样一个行将或者说已经消亡了的少数民族的命运历程与文化特质鲜活灵动地呈示于读者而前,的确突出地体现着迟子建超人卓绝的艺术才华迟子建始终相信:“真正的历史在民间,编织历史的大都是小人物因为只有从他们身上,才能体现最日常的生活图景,而历史是由无数的日常生活画而连缀而成的13. 阅读思考•她毕竟是一位汉族作家,民族文化之间固有的差异和隔膜不可能因作者的主观意愿而瞬间改变,因此,小说中的鄂温克民族必然带有“他者”的印记,是一个异族人眼中的鄂温克•在一个异族人眼中的鄂温克会是怎样的呢?还是真正意义上的鄂温克吗?14. 迟子建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不利因素的客观存在,所以在小说中,她才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思路,选取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而“我”又是鄂温克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90岁高龄的“我”经历了鄂温克民族近百年的历史沧桑,是鄂温克历史的真实见证人。

对于鄂温克族所经历过的百年历史变迁,可以说,“我”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从“我”的口中叙述的历史当然也就具有相当的真实性15. 小说描绘的鄂温克文明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那片繁茂广阔的原始森林中世代繁衍生息的鄂温克民族,在一次次的迁徙和游猎中创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鄂温克原住民文化” 他们住在一种叫“希楞柱”的用松木杆搭建的简易帐篷里;有储藏食物的专门仓库“靠老宝”;他们高兴了就跳“斡日切”舞来庆祝;部落里的人得重病时,会请萨满诬少而来“跳神”以祛除病魔;没到丰收时有斯特若衣查节;他们信奉“玛鲁”神16. 作者描绘鄂温克文明背后的深层意义表层目的:鄂温克人奇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汉族或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形态,使我们这些习惯于生活在工业文明包围中的“现代人”感受到了边地原住民文化中那种悠远、神秘的远古气息深层目的:“借助那片广裹的山林和游猎在山林中的这支以饲养驯鹿为生的部落,写出人类文明进程中所遇到的尴尬、悲哀和无奈”才是作者真正的目的所在17. •一百年前,他们因俄国人的驱赶从额尔古纳河左岸逃离到右岸的森林中,一百年后,即便是这么一块小小的家园也被无情地剥夺了。

当激流乡新上任的古书记上山动员“我”搬入定居点时,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不无悲愤地表示,“我们和我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着森林的我们与数以万计的伐木人比起来,就是轻轻掠过水而的几只蜻蜓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污染,怎么可能是因为几只蜻蜓掠过的缘故呢?”18. •这里,有鄂温克人对于自己赖以为生的大自然敬若神明般的敬畏与崇拜,有鄂温克人而对频繁降临的死亡时达观而超然的姿态,也有鄂温克人在极其艰难的生存困境中激发出来的坚韧的生存意志与生存能力,更有鄂温克人在强大的现代文明侵入时奋力挣扎却无可奈何的尴尬悲凉19. •尤其是在近一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无论是外族人的入侵还是瘟疫、饥饿的折磨都没有使他们放弃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和信仰,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始终保持并发展着自己独立的文化特性,直到现代工业文明一步步蚕食着他们赖以栖息的广裹森林时,他们还在试图做最后的抗争然而,这种抗争竟是脆弱而无力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离开,选择了山下物质产品更为丰富的生活20. •当他们一旦放下猎枪,走出森林,他们也就失去了可以维系民族文化命脉的土壤,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无可挽回的消亡可是,谁又能听到这弥漫着哀怨的声音呢?处于边缘地域的民族连带他们的文化在强大的主流文化而前从来都是弱者,从来都是被同化被吞噬的对象。

•作者让一个九旬鄂温克老人叙述他们民族的历史时才更多了一份抗争的悲壮,多了一份悠远的悲悯,多了一份彻骨的悲凉21. 作品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艺术特征•关于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 作者做了极其巧妙的处置,故事的时间差不多有一个世纪之长,而小说的叙事时间却只有短短的一天,以一天的时间讲述一个长达一个世纪一个游牧民族由盛而衰的消亡故事,而且其中作品中分为具体的四部分:早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都表现出了及其鲜明的象征隐喻意味,也证明了作家超人的艺术智慧22. 阅读感悟•《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曲苍凉的挽歌,是历史的备忘,是文明进程的插曲从中我们能悟出当新时代来临时,必将裹挟着情感、伦理及生存方式的重构,作家只想说:“一些占老的生活方式需要改变,但我们在付诸行动的时候,一定不要采取连根拔起,生拉硬拽的方式” 当作品中达吉亚娜让大家用手中的桦树表决心中的想法时,“我”将桦树投入了火塘是为了将火种延续,而大多数人则是放到了妮浩的神鼓上,双方不同抉择表明了两代人对于不同文化的取舍态度,当两种相悖的文化同时存在时“总是以一些原始生活的永远消失和民间艺术的流失做代价的”23. •迟子建借助《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一种占老、朴素、诗性生活的深情回望,对民族文化的敬重,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两种文化的坚持与批评。

面对那段行将消失的历史,作者的心情是悲凉的,但小说同时也是一曲艺术与爱的赞歌,更重要的是,读者在感受沧桑历史之余会对现代文明进行深刻反思24. 《白银那》丰收的眼泪丹梦新25. 故事情节反复出现的意向——鱼陈林月 古修竹 卡佳26. 叙事艺术1、叙事结构:从恶化到改善的悲喜剧转变;2、叙事视角:外叙述和日记体的双线交替;3、叙事时间:渔汛前后及卡佳的回忆27. 思想内涵1、对自然的关注2、生命的流逝3、爱的主题28. 《日落碗窑》王升升29. 小说简介 十岁的关小明的理想是想要把冰溜儿(狗名)驯成会演马戏、能顶碗的狗,自己成为让人羡慕的马戏演员;关老爷子的理想是寻回年轻时的旧梦,在砖往事后烧出自证的碗来;王张罗“借”这些梦想的好运,也终于盼来了自己难得的儿子 30. 理想与希望并行•理想关小明想要把冰溜儿训成会顶碗的狗关老爷子想要通过烧碗找回自己年轻时的旧梦•希望王长罗妻子的大肚子•理想的破灭与希望的成长冰溜儿瞎了一只眼关老爷子烧出满窑碎片窝棚里的女人和孩子31. 乡土世界里的人性之暖•乡土世界冰雪 草原 羊群 麦田•人性之暖吴云华不顾自己走路不方便去照顾王长罗的傻媳妇王嘘嘘不顾自己身体帮关老爷子打模子32. 孩子眼中的世界文中以孩子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把这个世界变得简单,单纯,充满了美好。

33. 语言特色•语言朴实大方,简练凝重,语气舒缓,极富诗意美,情感细腻,又不缺乏豪爽之气•文章结尾精巧34. 艺术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唯美倾向•对儿童大自然的关爱陈冲35. 浓郁的乡土气息•迟子建将真正的诗意浸润在朴素的生活情景和地方特色中,构成了她小说的乡土气息的特色她表现的是极具地域性的乡土,她反映的是凌驾于作品中人、物、事之上的乡土精神36. •迟子建的小说建构在大兴安岭一带的中国东北部边疆在她笔下,木刻楞房屋、白夜、极光、大雪、渔汛、秧歌、庙会、土豆地都极富地方特色37. •“我朝拜那里的日光、雪光、天光,我不愿意我的笔在触动它的神经时弄疼了它,不愿意我的笔在描述它的时候背离它的本色和初始的声音迟子建38. 《原始风景》•我走在异乡的街头,在黄昏时刻,看着混沌的夕阳下喧闹的市场和如潮的人群,我心底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背离遥远的故土,来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寻求的究竟是什么?真正的阳光和空气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39. 《雾月牛栏》•通过宝坠一家的故事,描写了如仙似梦的雾月的特殊的地域气候现象,向人们展示了农村的生活情景、夫妻的情爱、邻里的交往、丧礼的习俗,孕育着传统的民族文化。

40. 唯美倾向“我特别不喜欢现在的一些所谓的现实主义的小说,那里面有很粗鄙的东粗鄙的东西,我觉得没有艺术趣味作为小说来讲,它应该有些艺术性的东西,讲究韵味,而这个韵味就是美迟子建41. 唯美倾向•自然之美•动物意象之美•人性人情之美42. 自然美•泛灵的思想使她敬畏自然,在迟子建的笔下,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等各种生物,经过她艺术之笔的点染,都被赋予了异样的情致、灵性,闪动着灵光43. 《没有夏天了》•天空被月光洗淡了夜色,月光变成千万条的小银鱼,在大地上忙忙碌碌地穿梭着,悠游着……亮晶晶的小星星,拼命地鼓起眼睛,企图把宇宙看穿每一片树叶都印着月光那温情的亲吻44. 动物美•迟子建作品很多通过动物所具备的美好性情表达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人性的追求45. 《越过云层的晴朗》•透过一只大黄狗的眼睛表现出了阿黄对主人的忠诚,对美好事物的迷恋,对朋友真挚的友情,对动物被残害的怜悯,对同类被残杀的伤心和痛楚,对势利和懒惰的猫的蔑视等,都将人性的美通过狗的美好表现出来了46. 人性人情的美•《亲亲土豆》秦山夫妇的爱情是平淡、朴实的,平静的生活并没有展现爱情的深切,然而当死亡降临到秦山身上时,这份朴素无华的爱情才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美不胜收。

作者淡化掉死亡的凝重,重点抒写这种充满爱的美好的情感47. 对自然与儿童的关爱•儿童是最接近自然的人,在生命的初始阶段,始终保持着最纯真无邪的人类本性,这样的美德源于大自然的厚爱迟子建正是由于浓厚的童年情结和对大自然的无限关爱,才构成了她对爱的追怀的文本内容48. 对儿童的关爱•儿童视角的叙事模式无疑是迟子建小说的特色,用童年的眼光看世界,描写儿童的活动心理和对事物的感触但她笔下的童年生活多是寂寞和痛苦的49. 《北极村童话》•写小女孩寄居姥姥家的生活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寂寞被迫与父母分开的愤怒,姥姥家沉闷的生活环境,都对小女孩造成了伤害小女孩看事物的眼光虽然很纯净,但这份纯净却夹杂着忧伤和孤独因此小女孩只有找傻子狗做朋友,”去寻找苏联老奶奶的疼爱她拥有童年的天真和明净,却感受不到童年的温暖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形的伤害50. 对大自然的关爱•自然本身是没有灵魂的,是人赋予了自然灵魂迟子建将潜藏于内心的自由之魂以自然为媒介抒发出来51. •“夜阑人静之时,台灯打开了,我对大自然的那股刻骨铭心之爱就油然而生在这种时候,笔下的晚霞会变得比现实更为绚烂,笔下的山川河流会不由自主地充满灵性,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也变得无与伦比的优雅。

在这种时刻,怀想情绪自始至终在心中萦绕,浓浓的伤感情绪荡漾着,我觉得笔下的山川草木和人物渐渐活起来迟子建52. •如果你在银河遥望七月的礼镇,会看到一片盛开着的花朵那花朵呈穗状,金钟般垂吊着,在星月下泛出迷幻的银灰色当你敛声屏气倾听风儿吹拂它的温存之声时,你的灵魂却首先闻到了来自大地的一股经久不衰的芳菲之气,一缕凡俗的土豆花的香气你不由在灿烂的天庭中落泪了,泪珠敲打着金钟般的花朵,发出错落有致的悦耳的回响,你为自己的前世悉心培育过这种花朵而感到欣慰 《亲亲土豆》53. 总结•迟子建的小说犹如一股清凉的风,把中国东北边疆的凉意和美带给读者,用诗意的笔调抒写故乡,用唯美的眼光审视大自然,用同情的笔墨关注生活在偏僻农村里的形形色色人物的生活和命运54. 55.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