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分析我国汽车保有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8MB
约47页
文档ID:430219695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分析我国汽车保有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第1页
1/47

课程代码:081307学时/学分:48/3 成绩:北航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分析案例题目:我国汽车保有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任课老师:组 长: 组 员: 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私人汽车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势必对土地、能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这就需要对影响私人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对其保有量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判断本文根据1985年至2008年国内各项经济指标,运用EVIEWS计量软件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给出了一个适用于短期预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及进行各项检验的详细过程,并说明了根据此模型进行未来预测的可行性最后,根据汽车保有量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明确汽车产业发展与国家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关键词:汽车保有量 汽车产量 增长率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目 录摘要 21 绪论 4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意义 42 模型的选取和变量的选择 62.1 变量选取 62.2 单方程模型尝试 72.2.1 初步分析 72.2.2 对数方程 132.2.3 去多重共线性 142.2.4 异方差的检验及处理 152.2.5 自相关性分析 202.3 关于虚拟变量 232.4 关于分布滞后模型 252.5 小结 263 联立模型 283.1 原始模型 283.2 VAR模型 293.2.1 三阶段最小二乘法 323.2.2 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323.3 模型修正 343.4 小结 354 协整分析 374.1 平稳性分析 374.2 E-G检验两步法与误差修正模型 404.3 预测能力分析 445 总结 456 政策建议 461 绪论1.1 研究背景汽车保有量指的就是一个地区拥有车辆的数量,一般是指在当地登记的车辆。

汽车特别是用于消费的私人轿车保有量的多少,与经济发展、经济活跃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以及道路建设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具备购买私人轿车的能力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9年前后是中国中等收入家庭具备购车能力的时间点,届时将有近1亿中国人可以享用自己的家庭轿车在此种情况下,对汽车保有量增加情况的实证分析就显得很有意义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3160万辆,其中私人汽车达到1852万辆,占总量的58.6%2006年国内销售了 700多万辆国产和进口汽车,其中60%为私人购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专家估算,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约为3800多万辆,私人汽车约为2200万辆 私车已经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60%左右,这标志着中国汽车消费进入以私人消费为主的发展新阶段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汽车市场大举对外开放,带动了国内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的政策,长期以公车消费为主的轿车市场转变为以私人消费为主私人购车成为当今轿车市场消费的主流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6年私人购买轿车比例超过77%。

随着私人轿车消费时代的到来,私人轿车成为拉动私车保有量大幅上升的主要因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到2005年,私人载货车仅增长85万辆,而私人载客车则增长了633万辆2006年,全国汽车销量为710多万辆,其中轿车达到380 多万辆,绝大部分为私人所购买从上面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处于持续增长的阶段,并且其消费结构也有着明显的转变,所以建立适当的模型来分析其增长原因以及估计消费结构的具体形式这些都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为我过得汽车工业发展前进方向分析提供参考数据1.2 研究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各种基础设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一切条件下,我国的汽车工业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并在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研究汽车保有量增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于预测市场,配套设施的建设以及相关市场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都有着重要意义汽车保有量增长原因的分析、增长趋势的判断以及消费结构的识别,这些都为我国未来的汽车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银行信贷机制设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个城市未来的市内道路建设、建筑规划、商业圈划分等等规划内容都要受到汽车保有量这一指标的干扰,只有正确的分析并预测这一指标才能提出与城市发展相切合的城市规划方案,才能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理想本文从近些年来国内几项经济指标与汽车保有量间的关系入手,分别采用多元回归法、联立模型和协整分析等工具对统计数据了技术处理,找出导致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的原因,并对构成增长的消费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识别,下一步本文将对汽车保有量的预测做出更深的研究,争取能够早日得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统计数据分析结果2 模型的选取和变量的选择2.1 变量选取Y:汽车保有量(万辆):保有量指的是一个地区拥有车辆的数量,一般是指在当地登记的车辆汽车特别是用于消费的私人轿车保有量的多少,与经济发展、经济活跃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以及道路建设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具备购买私人轿车的能力INC: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居民收入的高低对于私人车辆的购买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私人购买车辆逐年增多,与居民收入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采用的指标为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然,城镇居民的购买能力要远高于农村居民,该项数据与汽车保有量的相关性更高POP: 城镇人口(亿人):城镇人口是指居住于城市、集镇的人口,主要依据人群的居住地和所从事的产业进行归类一般认为城镇人口占有率的高低反应出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或城市化水平PRO: 汽车产量(万辆):2009年中国汽车累计产销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年最高,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在汽车产业与国家经济腾飞的关系上,日本和韩国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在其经济腾飞时期,其汽车产量、汽车保有量及国民收入水平有着强烈的正相关WAY: 公路长度(万公里):近年来,我国一直加大公路交通网的建设,无论是公路里程长度还是公路等级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也为我们驾车出行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因而也推动了私人汽车的消费数据类型:时间序列(如表1所示)年度区间:1985-2008表1 我国近年(1985-2008)汽车保有量统计数据obsYINCPOPPROWAY198528.49000739.10002.51000043.7200092.24000198634.71000899.60002.64000036.9800096.28000198742.290001002.2002.77000047.1800098.22000198860.420001181.4002.87000064.4700099.96000198973.120001375.7002.95000058.35000101.4300199081.620001510.2003.02000051.40000102.8300199196.040001700.6003.05000071.42000104.11001992118.20002026.6003.240000106.6700105.67001993155.77002577.4003.340000129.8500108.35001994205.42003496.2003.430000136.6900111.78001995249.96004238.0003.520000145.2700115.70001996289.67004838.9003.730000147.5200118.58001997358.36005160.3003.940000158.2500122.64001998423.65005425.1004.160000163.0000127.85001999533.88005845.0004.370000183.2000135.17002000625.33006280.0004.590000207.0000140.27002001770.78006859.6004.810000243.1700169.80002002968.98007702.8005.020000325.1000176.520020031137.5008472.0005.240000444.3900180.980020041365.0009422.0005.430000507.4100187.070020052365.00010493.005.620000570.0000193.050020062925.00011759.005.770000727.9000204.230020073534.00013786.005.940000888.7000215.830020084173.00015781.006.070000934.5500231.5500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汽车保有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居民可支配收入所占的影响地位是否是汽车保有量增长的主要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本文将从下节开始建立模型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2.2 单方程模型尝试2.2.1 初步分析从我们的实际经验中可以得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汽车产量、公路长度显然对汽车保有量都有正向的作用这一结论,但由于这些变量之间有共同的增长趋势和密切的关联度,难免引来多重共线性的后果如以下是用Y对INC、 POP 、PRO 、WAY进行OLS回归得到的结果:Dependent Variable: Y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12/30/09 Time: 19:15Sample: 1985 2008Included observations: 24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C897.0196413.02322.1718380.0427INC0.1529760.0692572.2088260.0397POP-634.3657239.8010-2.6453840.0160PRO3.6337530.7750614.6883460.0002WAY5.31917。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