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哈尔滨市的区域文化特色探究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50KB
约5页
文档ID:310536290
哈尔滨市的区域文化特色探究_第1页
1/5

哈尔滨市的区域文化特色探究=“news_bd”>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就一座城市而言,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活,无文化而失去灵魂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是城市特色的标志一座城市能闻名遐迩,其文化的发达,艺术的繁荣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当前,我市和全国其他中心城市一样,面临着文化大繁荣的历史机遇,也承担着光荣的时代使命,因此,加强我市文化特色的研究,规划其发展布局势在必行确立建设文化名城目标,谋划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措施,理顺体制机制,整合文化资源,全力推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本文所涉及的范围为市区,未含所辖各县( 市)   一、哈尔滨区域文化的形成   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就其狭义而言,是特指精神文明,也就是精神财富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狭义文化   哈尔滨文化的基本类型,是一个复杂的多元文化的融合体这个融合体的主要元素是原住民文化、中原移民文化和外来异质文化这三种主要文化元素,在漫长的岁月里和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地交流、碰撞、磨合,形成了极富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

  作为一个区域,哈尔滨这一名称的出现比哈尔滨城市的形成要早得多所以,在城市形成之前,哈尔滨区域的文化并非多元,而基本上是土著文化,也就是包涵着金源文化的女真文化当时在哈尔滨地区的主要居民村落,是从北京等地迁来的满族人建立的,人们将其文化称为京旗文化京旗文化虽然也含有中原文化的因素,但就整体而言,处于主导地位的仍是女真文化   初期闯关东的人们多半是一家一户或乡邻结伴,冒着风险到这里谋生,他们虽然带来了中原文化,但尚难成势   沙俄通过《中俄密约》窃取了大清东省铁路的修筑权,铁路工程局大量招工,闯关东的浪潮迭起,成千上万的关内人赴哈尔滨地区谋生,尤其以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的人为众,也还有一些人是来寻找机会和淘金的他们在傅家甸、香坊等地集居,开辟商市,兴办工商,举办教育、文化事业,兴建庙宇、倡导民族文化和信仰,按照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生活于是,中原文化在这里磅礴成势,酿为哈尔滨文化的一个元素   从中东铁路修建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沙俄势力主宰着哈尔滨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最大枢纽和管理机关的所在地,沙俄不仅侵夺了路权,也侵夺了这里的行政、司法、教育、文化、地亩等权力他们将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作为铁路附属地,行使一切权力,哈尔滨俨然成为俄罗斯的一块飞地,被俄罗斯化。

俄罗斯的工商业、教育文化事业急剧膨胀,就连中东铁路管理机关,市自治公议会( 相当于政府和议会) 的官方语言都是俄语,书籍、报刊、杂志也多半是俄文的,俄罗斯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更是影响深远当时,有人将哈尔滨称作东方莫斯科,就是这种情形的一个写照   当然,外来的异质文化不仅是俄罗斯文化,先后在哈尔滨开办的 19 个国家的总领事馆和领事馆,都是该国的政治、文化橱窗,都极力想将他们的文化渗透进来聚居在这里的30 余国侨民也都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及社会习俗,对哈尔滨多元文化的形成或多或少地产生过影响,但与强势的俄罗斯文化比较起来,就微不足道了   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和东三省一起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伪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殖民文化,不择手段地围剿中华文化,扼杀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国人不得称中国人,而谓满洲国人加之政治、经济、文化各种部门、单位,均由日本人控制,百万日本关东军在东北驻守,成千上万的日本人以各种名义涌入,作为日本殖民统治和军、警、特横行一大中心的哈尔滨,民族文化所遭受的摧残更胜于其他地方,而日本文化的侵入和渗透就更深一层在这种情况下,中日文化的交流、碰撞失去了正常状态,变成了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制和迫害。

尽管在此期间也难免有些相互影响和吸纳,但却实在是哈尔滨多元文化发展史中的一段悲歌   就整体而言,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双向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哈尔滨是外来异质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一条渠道,这在哈尔滨多元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十月革命后,哈尔滨是最早嗅到无产阶级革命气息的城市,马列主义的传入,中国共产党人往来苏联的红色通道的形成,为哈尔滨新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   八一五光复后,哈尔滨是我党解放最早的城市,人民政权的建立,敌伪文化的清除,大批革命文化人从延安等地来哈,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兴起,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本土文化在多元文化中成为主流   二、哈尔滨多元文化的主要特征   哈尔滨多元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它基调的雄健性,观念的开放性,形态的包容性,追求的时尚性,沉淀的浅表性土著文化,也就是原住民文化,虽然它仅是多元文化中的一个元素,但由于它是土生土长的,所以有着浓厚的根基和顽强的生命力亘古以来,哈尔滨区域就是中国北方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长达半年之久的冰天雪地,铸就了他们强壮耐寒的筋骨; 部落征战、戍边守土,锻造了他们勇敢豪迈的精神; 游牧狩猎、伐莽拓荒,练成了他们坚韧执着的性格,他们的血脉中天生流淌着雄健的文化基因。

尽管内外移民文化来势汹汹,也很难取代它根深蒂固的基调   哈尔滨作为一座大城市依路而兴之时,正值大清王朝日落西山之际,列强侵扰,国势衰微,内外交困,不得不被动开放这种被动开放,虽然充满了辛酸和苦涩,但也打破了大清王朝往日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沉闷局面这种形势迫使人们放开视野,瞭望世界,思考生存与取舍哈尔滨这片较早被动开放的土地饱尝了被动的滋味,也感受到了西方科学文化和物质文明的一些可借鉴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转,风云的迁换,发展的需求,开放性成了哈尔滨多元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开放是双重的,它既要引进又要输出引进就得有思考有鉴别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在这一点上,哈尔滨人的文化心态是健康的,从容的他们不拒绝一切自己需要的,坦诚地吸纳自己喜欢的大到科技文化成果,小到衣食住行,他们都能够包容所以,包容性成了他们多元文化的一大特色   人们说,爱美是人的天性,时尚是爱美的前沿表现这种文化特性在哈尔滨人的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好像总在追逐着时尚潮流,不雄立潮头不肯罢休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对刚刚流行的东西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不仅表现在衣食住行及文化娱乐上,也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他们在产品生产中创造过许多国内第一,成为他们创造新事物的佳话。

  文化是人化的自然结果,人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化人们常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又何尝不是一方文化一方人呢!文化是孕育人的性格的沃土,是培养人的精神的温床哈尔滨的多元文化造就了哈尔滨人粗犷豪放的气质,质朴率真的品格,海纳百川的胸怀,潇洒时尚的风度,大方火热的性情反应在他们精神领域的,是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不畏艰险,勇于奉献   三、哈尔滨文化资源的现状   在谈及文化资源时,我们应澄清多元文化和多种文化门类的差别多元文化是指构成一个区域文化的多种元素,而不是指冰雪文化、音乐文化、戏剧文化、休闲文化、娱乐文化、饮食文化这些门类   本文在考察文化资源时,对构成多元文化的文化元素及文化门类都会涉及到,有些地方也难免谈及到有着丰富文化和艺术内涵的建筑等物质文化哈尔滨这座城市虽然历史并不久远,但是由于它发展过程的曲折,沧海桑田的复杂,命运轨迹的多变,历史文化遗存的个性极为突出哈尔滨虽然地近中国东北边疆,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变革,曾几度成为某种中心和要地从中东铁路修建好到十月革命前后,它既是沙俄侵略扩张的前沿阵地,又是列强争霸的角斗场它既是外来异质文化输入的门户,又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窗口伪满时期,它既是日伪统治的北方中心,又是抗日联军及东北作家群活动的要地。

它既是我党我军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当年筹备建国的一些活动在这里举行,同时又是支援东北乃至全国解放的可靠后方所有上述的一切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哈尔滨的主要文化资源,就构成多元文化的基本元素而言,有土著文化( 主要是金源文化、京旗文化) 、中原文化( 主要是闯关东文化) 、外来异质文化( 主要是俄罗斯文化及多少产生些影响的犹太文化、日韩文化) 就文化的门类来说,有建筑文化、园艺文化、濒水文化、冰雪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文学艺术( 含音乐、戏剧、美术) 、民俗文化、文物遗址、娱乐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   文化资源,是文化传承、延续的基础,是开发、利用的宝藏,是弘扬、光大的沃土目前的现状是,有相当一部分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得较好,如革命文化、冰雪文化、建筑文化、文物遗址等; 有的开发、利用得尚可,如园艺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 有的初展风姿,渐成大势,如湿地文化; 还有一部分比较沉寂,甚至放任自流,失去了往日的兴旺,从强势滑落为弱势; 有的还令人深思,如节庆文化圣诞节、情人节的火爆,对于民族节庆文化是个很大的冲击商家的推波助澜,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盲目参与,使其势头有增无减。

  四、哈尔滨文化发展繁荣的机遇与压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再度强调发展文化的重大意义,把文化的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知识经济、文化经济异军突起,文化越来越成为开拓创新的重要动力,新兴的文化产业也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文化的渴求越来越迫切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文化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必然带来人们消费结构的转型哈尔滨的人均 GDP 已接近 6000 美元,积累了一定的文化消费能力,这种内需是推动文化发展、艺术繁荣的一种基本动力   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有可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文化,建设必要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基础设施,打造适宜的环境,培育市民的文化意识,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升华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品位,强化市场竞争力   哈尔滨文化发展繁荣需要解除的压力,主要是文化即人化。

常言道,一年树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发展繁荣的终极目标在于人的文明、城市的文明、民族的文明,所以来不得短期行为对于文化的投入不会像对于城建投入那样立竿见影,但从长远计,文化投入是一个城市的最基本投入,这个意识应当有,并应当强化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为贯彻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实施文明素质建设工程、文化精品建设工程、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文化特色弘扬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品牌塑造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以及一轴、两带、八大文化功能区的文化发展布局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深化研究文化现状、规划布局、谋求发展、提升品位确立了目标和任务,工程和布局的具体内容、实施谋略,需要进一步深化,力求切实可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