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开题报告论文名称:产后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及护理作者姓名:所在单位:联系方式:指导教师:提交时间:年月日一、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后 6 周内第一次发病,以抑郁、悲伤、沮丧、 哭泣、易激惹、烦躁等表现,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症状为特 征的精神紊乱自从 1968 年英国学者 Pett 首次提出产后抑郁以来, 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产后抑郁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 的一种类型,指既往无精神病史,而在分娩后出现情绪障碍产后抑郁 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婴儿、家庭、婚姻、社会,处理不 当容易复发因此,了解本病,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有着重要意义 二、本研究的目的和目标目标:通过研究,为提高产后抑郁症病人的治愈率提供依据 目的:(1) 评估病人及家属对产后忧郁症的预防及治疗知识;(2) 评估良好的生产环境及心理治疗对产后抑郁症治疗的有 效率;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后 6 周内第一次发病,以抑郁、悲伤、沮丧、 哭泣、易激惹、烦躁等表现,重者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症状为特 征的精神紊乱四、文献回顾为了研究方便,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具体如下:有调查表明[1]产后抑郁前五位症状焦虑、自责、工作能力下降 恐慌、易哭泣。
调查还对产后抑郁妇女抑郁状况进行追踪 ,发现患产 后抑郁症的妇女在产后的一年内一半以上能恢复正常,但在产后30 个 月时仍有 1/4 多的妇女没有恢复正常与国外研究结果近似产后抑 郁症因诊断标准不一 ,其发病率国内外报道有差异 ,西方国家报道为 10%〜20%[2],国内发病率为5・36%〜11・09%[3,4],在产后6周至产后6 个月可高达 30%[5]有资料显示产后抑郁患者再次分娩后复发率高 达 30%〜50%[4]随着对疾病的重视和认识的提高,患病率逐年在升高, 应引起社会及妇产科专业人员的重视[3]通常按照普通抑郁的诊断标准进行,认为具有以下 8 条[6]中的 5 条以上即可诊断 :情绪抑郁;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恍惚 ; 体重明显下降或增加 ;失眠或睡眠过多 ;疲劳或乏力;遇事皆感毫无意 义或自责感;精神运动性阻滞;思维减退或注意力涣散调查方式[7] :多由经过专业心理测验培训的专职护士采取个别交 谈、倾听、观察神态和语气等方式,评定产妇精神状态美国心理专家指出[8,9]:生孩子是社会生活中可引起较强精神反 应的刺激之一,面对刺激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神经心理方面的变 化,这些变化与每个人的个性、身体素质、以往生活经验、当时身体 状态及社会支持等各种因素有关。
妊娠期体内雌孕激素显著提高[10],皮质类激素、甲状腺素可有不 同程度增加分娩后,这些激素迅速下降,导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儿茶 酚胺减少,从而影响高级脑细胞活动而诱发抑郁个体素质[11]如有神经质、不成熟人格或强迫人格的初产妇容易 发生此症患者对母亲角色缺乏认同或产生冲突和适应不良 ,无法克服做母 亲和进行工作的压力;婚检率下降致畸形儿、患病儿出生率增高,带给 产妇及其家人极大心理压力;家人或者产妇由于生育观不同而造成的 精神压力;生产后家庭关注重心的转移及粗心丈夫的体贴不够,会使产 妇产生失落感而加剧情绪波动 [9];另外,分娩时,医务人员的态度不好, 产妇对孕期、分娩期知识缺乏了解,对产褥期知识及宝宝护理知识掌 握不够等都会诱发产后抑郁产妇会因处于身体特殊时期,难以承受压力而引起产后抑郁[12] 护理干预及措施[13,14,15]五、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非随机方便取样方法抽取2010年 1月-2013 年1 月我 院有产后抑郁症情节的患者 16 例六、研究工具通过病历对照研究及统计学软件七、研究步骤1. 查询有关资料和相关的研究课题2. 查阅病例数据资料3. 对所获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获得结论。
4. 咨询导师老师、有关老师对结论进一步讨论5. 完成所作论文八、年度研究计划时间工作内容2010年12月-2012年2月查询有关资料和相关的研究课题2011年12月-2012年2月查阅病例数据资料对所获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 析,获得结论2011年12月-2012年6月咨询导师老师、有关老师对结论进步讨论完成 所作论文九、参考文献:1. 张 欣,席 薇,苗汝娟•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J]・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2002,16(8):537~5382. Josefsson A,Angelsioo L,Berg G, et al.Obstetric,somatic,and demo-graphic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depressive symptoms[J]. ObstetGynecol,2002,99(2):223~2283. 王 霞•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实用神经疾病杂 志,2005,8(1):1044. 陈良英,何 仲•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 分册,2004,23(1):1~35. 关宏岩,戴耀华•“坐月子”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 健,2002,17(8):471~4736. 陈起燕,张荣莲,李艳华,等•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调查研究Jr中华 护理杂志,1999,34(3):138~1417. 崔艳杰,孙秀发•产后抑郁症的病因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社会医 学分册,2004,21(4):166~1688. Armstrong KL,Fraser JA,Dadds MR,et al.Promoting secureattach-ment,maternal mood and child health in a vulnerablepopulation:a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Paediatr Child Health,2000,36(6):555~5629. 袁玉华,庄素定,何 莉•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 术版),2004,(9):60~6210. 何明娇,徐玉苑,李耘,等•陪伴分娩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南方 护理学报,2001,8(4):1811. 何明娇•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J]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 版),002,23(6):8712. 蒲风萍,梁玲,郁杨,等•全程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2003,18(8):631~63213. 杨怡,何仲•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与分娩相关因素的调查[J]・实 用护理杂志,2003,19(3):63~6414. 潘晓放,卢旨明,肖 娟,等•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心理社会因素 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1):28〜3015. 李绍敏•产后抑郁症患者社会心理因素调查及护理干预[J]•山东精 神医学,2004,17(3):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