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3年最新的宁夏须弥山石窟导游词范文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40KB
约18页
文档ID:530162282
2023年最新的宁夏须弥山石窟导游词范文_第1页
1/18

2023年最新的宁夏须弥山石窟导游词范文 最新的宁夏须弥山石窟导游词范文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城西北55公里处六盘山北垂须弥山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 各代修葺重妆,借助神秘的佛教文化色彩,香火盛极1500多年,成为古代固原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须弥山石窟是北朝、隋唐时期的须弥山大型石窟艺术造像,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少有的风景区,具有重要艺术价值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最新的宁夏须弥山石窟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最新的宁夏须弥山石窟导游词范文(一)   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来须弥山欣赏石窟艺术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市城北55千米处六盘山支脉的寺口子河北麓的山峰上须弥山中的“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北朝、隋唐时期的须弥山大型石窟艺术造像,就开凿在“宝山”诸峰的峭壁上须弥山山基由紫色砂岩、砂砾岩及页岩组成,海拔2023米这里峰峦叠嶂,怪石嶙峋。

夏秋之际苍松挺拔,桃李郁然,景色异常秀丽,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少有的风景区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兴盛于北周和唐代,是中国开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其开凿规模、造像风格、艺术成就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型石窟媲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续凿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经营,成为中国古代长安至关外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历时已有1500多年须弥山现存石窟150多座,分布在连绵2千米的8座山峰上,自南而北有: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黑石沟8区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瑰宝1982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被评定为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须弥山人口处的大佛楼(第五窟),请大家看窟内,高达20.6米的弥勒大坐佛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开凿的一个马蹄形石窟内我们如果要拍照请到下面的观景台上去拍,那里拍到的大佛像的效果很好,只见在朝阳照耀下的大佛身披袈裟、头梳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更加神奇的是大佛散发着金光,看起来更加雄伟、壮观。

这座大佛比云冈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是全国较大的造像之一将长焦镜头拉近观察,只见弥勒佛祖高大魁梧,仅耳朵就有两个人高,眼窝直径1米多佛虽大,但雕刻却十分的精致专家说,这是一块完整的罕见巨石雕琢出来的,雕像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髙超技艺和雄伟气魄据说,在明朝前曾建有三层楼阁对大佛进行保护,楼阁建筑的气势宏伟、壮观,故称大佛楼,后来毁于1920年海原8.5级地震中,现在仅能看到原来阁楼的木构洞眼儿除大佛楼外,北魏石窟集中于子孙宫,以第14、24、32、33窟为代表,多是14.5米见方的中心塔柱式窟,也都值得大家细细欣赏   各位游客朋友,须弥山石窟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须弥山佛教石窟艺术兴盛与古丝绸之路关系密切须弥山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由长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经之地到了唐代,唐王朝为了加强边疆防卫,又在这里设立了“石门关”,直接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交通,使这里有着“关中咽喉”之称石门关,是隋唐前后著名的七关之一,为西北通往都城长安的要冲,是屏蔽中原及长安的门户。

二是须弥山石窟的分布格局与众不同,国内大多数石窟都开凿在一座石崖上,而须弥山石窟开凿在鸿沟相隔的八座石山上,格局奇特,而且各沟之间有梯桥相连各沟之间都已架梯搭桥,以方便游览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须弥山博物馆参观该馆位于宁夏固原市,建筑面积5558平方米,陈展面积4500平方米博物馆由序厅和尾厅加上五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丝路开通”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始,通过场景复原、文物陈列手段展示了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给固原带来的文化经济繁荣第二单元“佛教东传”运用场景复原、文物陈列和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佛教从印度诞生并东传进入中原大地的历史进程第三单元“须弥之光”再现了丝绸之路上古原州商贾如流、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r展示了须弥山从石窟初凿、兴盛、高峰期到衰落几个部分,反映了须弥山石窟发展的全过程第四单元“佛国众生”运用图版、石窟雕像复原、文物陈列和多媒体演示等手段系统介绍了佛国世界各类形象,是专题的佛教知识单元第五单元“佛窟集萃”用图片展示和多媒体技术系统地介绍了印度阿旅陀、阿富汗巴米扬和中国各具特色的18处著名石窟陈展中运用科技媒介、艺术创作、文化象征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示丝绸之路文化和佛教石窟艺术,将游客带进了全景式的探秘丝绸之路、欣赏佛教石窟艺术的殿堂。

  最新的宁夏须弥山石窟导游词范文(二)   各位贵宾、大家好、   大家不远千里来到我们美丽的塞上江南、不知道大家对我们宁夏真正的了解多少呢?不了解没关系、这里就有我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黄河中上游、简称宁’、东临陕西、北接内蒙、南于甘肃相连、土地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被称为是穆斯林之乡’、人口600多万、回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1/3、多民族在这里团结友爱、安居乐业、这里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历史、美丽的塞上明珠、雄浑的大漠风光、在西部大开发后慢慢的被世人所了解、走向世界、   天下黄河富宁夏’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宁夏397公里、黄河从甘肃黑山峡进入宁夏境内、水流平缓、水面宽广、为宁夏创造了富饶的黄河河套灌区、宁夏引黄灌溉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历代皇帝都比较关心水利工程、秦、汉就有秦渠、汉渠、唐徕渠、汉延渠等渠道、由于黄水中带有大量的泥沙和微量元素、加上宁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宁夏的农副产品也是独占鳌头、更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我国的山脉基本都是东西走向的、而在我们宁夏就有两座南北走向的山脉、这就是有名的贺兰山和六盘山、贺兰山位于宁夏和内蒙的交界处、东西长50-250公里、南北长456公里、贺兰在蒙语里是骏马’的意思、宁夏的气候早晚温差大就要归功于贺兰山、因为贺兰山阻挡了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也阻挡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成为了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更是宁夏的大氧吧、贺兰山内有绿色植被1.9万公顷、稀有动物和国家保护动物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宁夏五宝之一的贺兰石就是产自贺兰山上、在宁夏的南部的另一座名山就是红军长征最后翻越的一座山脉、六盘山、因盘山古道要经六盘才能到达山顶、故名六盘山、伟大的领袖毛爷爷在这里还留下了千古的词篇、《清平乐、六盘山》被称为是南部的油盆’现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现在正在开发建设当中、但其秀美的景色还是让人着迷、这两座宝山就像俩个英勇的战士、为宁夏看守者南北的大门、   穆斯林之乡’宁夏、由于回族人口密集、居住习惯、大分散、小聚居’回族人口占宁夏全区人口的1/3、占全国人口的2/5、灿烂的回族文化和风俗人情就是最吸引人的招牌、大大小小的清真寺出现在宁夏的每个角落、、身穿回族服饰的穆斯林人情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金灿可口的油香捧到眼前、让人为之心动、而独特的生活习俗定会让你流连忘返、位于贺兰山脚下的西夏王陵却又在诉说着曾经的兴衰荣辱、早在1038到1227年、党项族的可汗李元昊就在现在的银川建立了大夏政权、由于位于黄河以西、又在我国的西北、被称为西夏、西夏在历史的舞台上存在了189年之久、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西夏历史、就算有的史书中有记载、也是几笔带过而已、《24史》中又唯独缺少西夏史、而西夏文字又被史学家称为绝学’、全世界认识西夏文字的人没有几个、这个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一时的西夏、因为发生了什么变动、就这样悄然退出了世人们的视线、就让我们去到西夏王陵、共同解密、谜一样的国家、   由于宁夏地处西北、被三个沙漠所包围、所以宁夏的风沙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位于石嘴山市的首批5A级生态旅游景区沙湖却有别样的塞上风光、沙湖、顾名思义、有沙有湖、金沙怀抱翠湖、翠湖围绕金沙、俩种风格迥异的景色相互融合、加上江书记的题字、沙湖名声大震、吸引着中外游客到此观光游览、并为宁夏创造可观经济效益、沙山、翠湖、飞鸟、游鱼、芦苇、每个景色看去都是自成一景、却又逃脱不了游人每每的赞叹、而以治沙成果令世人折服的5A级全球五百家环保单位沙坡头也在这片热土上撒下她的妖娆和柔情、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麦草方格沙障’阻挡了4.3万平方公里腾格里沙漠的脚步、使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在这里穿过、随着沙坡头的开发建设、这里又被誉为全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去看那一望无际的沙海、骑着沙漠之舟、听着驼铃叮当、展望黄河那性感的曲线、此时的心情、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一片沙有湖相伴、一片沙与河相依、也许、这样的塞上江南、就是梦中追寻过多次的地方!   最新的宁夏须弥山石窟导游词范文(三)   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宁夏固原西北的须弥山南麓,距县城55公里,固原须弥山石窟。

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这里峰峦迭嶂,岩石嶙峋夏秋之际苍松挺拔,桃李郁然,景色异常秀丽,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少有的风景区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北朝、隋唐时期的须弥山大型石窟艺术造像,就开凿在“宝山”诸峰的峭壁上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瑰宝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石窟最早开凿的年代已无从查考从石窟形制和造像风格判断,大约开凿于北朝中晚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有关专家介绍,北朝至唐、宋,历代都在这里进行过大规模的凿窟造像活动先后开凿石窟130多处,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势,错落有致的分布在7座崖面上,迂回曲折,绵延近两公里,场面甚是壮观   据考证,到了唐代,这里已经是颇具规模的佛教寺院了,人称“景云寺”明朝正统年间,高僧绰吉汪速又建一座新寺,并上书皇帝请求赐名,于是明英宗又赐名“园光寺”,这就是须弥山石窟又叫“园光寺石窟”的原因后来由于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特别是海原大地震(1920),使石窟艺术遭到极大摧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只有20余窟。

它们主要是北魏、北周和唐代开凿的,并集中在石窟南部和中部的大佛楼、子孙官、园光寺、相国寺和桃花洞五区   北魏的石窟,大多集中在子孙官区的崖面上,从现存的造像窟来看,窟室为方形,室中方形塔柱四面分层开龛这种形式的窟室,是从印度“支提”式石窟演化而来的多是一佛二菩萨:佛像较大,居中端坐;菩萨矮小,侍立两旁但也有特殊情况,如须弥山开凿最早的第十四窟,这里的佛像有雕刻的也有彩绘的,除一个龛内为释迦多宝佛外,其余的龛内都是一尊佛像,没有旁侍菩萨纵观这些造像,造法古朴,面形丰满,与云岗、敦煌石窟的早期造像有相似之处第二十四与三十二窟开凿年代比之稍晚,但这里已是“标准的”一佛二菩萨其造型特点,脸形清癯,体型修长,佛穿双领下垂的大袍,菩萨穿汉式对襟袖襦,与十四窟大不相同据我国著名学者潘梦阳先生撰文介绍,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服式改制:禁民穿“夹领小袖”的胡眼,一律改穿汉装,并亲自给群臣颁赐“冠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