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桃坡、大王洞地理实习报告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9.81KB
约7页
文档ID:51628004
桃坡、大王洞地理实习报告_第1页
1/7

桃坡地区、大王洞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指导老师 :江心亮实习时间: 2011 年 5 月 14 日——5 月 15 日实习地点:桃坡和大王洞总实习目的:通过野外实习,认识桃坡,大王洞的地质概况和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图掌握地质地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实践技能 ,激发学习实践兴趣 . 总实习内容:桃坡地区地质地貌观察,大王洞喀斯特地貌实习工具:实习指导材料、罗盘、地质锤、野外记录本、记录笔实习一 :桃坡地区地质构造简介本区地层单元属扬子地层分层,自奥陶纪至三叠纪均有出露,发育良好本区构造运动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前震旦纪——地槽阶段,主要发生皖南运动一幕、二幕二是震旦纪至三迭纪——准地台发展阶段,本阶段印支运动使准地台盖层发生褶皱,伴有大量酸性花岗岩侵入三是侏罗纪至今属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此阶段发生了燕山、喜山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强烈桃坡实习目的:①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②该区不同地层岩性及演化史③六峰山Cu 矿形成原因本次探究的地质构造:褶皱: 1.两个向斜:①潘家桥②华督岭2.一个背斜:自来山;几条断裂(主在采石场附近区域)本次考察方法:采用穿越法即横穿整个地质构造实习观察点:㈠新开路:处潘家桥向斜西北翼,自来山背斜东南翼,轴线向NE55° ~60° ;【由此追溯地层:泥盆系 ~志留系 ~奥陶系(褶皱核心)~志留系 ~泥盆系(彼此连续交替出现,勾连不断)。

该点主为泥盆系地层上统 D3五通组 D3W,以石英,砂岩,杂色砂页岩为主,中偶夹杂赤铁矿;岩石以硅质胶结,抗风化能力强⑵新开路向前:泥盆纪岩层(中下统D1-2茅山组 D1-2m)出露,主为石英砂岩,此处为一逆断层,用罗盘测得岩层产状为:走向约NE 76°左右,倾向 SE174 °,倾角 SE88 °⑶公路旁某电线杆处: 从出露的岩石看应属于志留纪时期形成的砂质页岩,为黄绿色,质地细腻,由此可推断在静水环境下形成,页岩因成分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硬度,此处硬度较大, 可推出是还原反应 此处构造为背斜谷, 两边为单面山, 究其成因主为核心部位有一层石英砂岩外壳,且较厚,又因石英砂岩质地较软,顶部裂隙向下侵蚀,掏空内部,引起崩塌⑷由公路前进路旁岩壁: 由出露的岩石观察可见岩性为紫红色裂纹灰岩,向上泥质增多,在浅海环境下形成,主为氧化反应⑸自来山背斜核心位置: ①.首先可见滑坡, 呈半环内凹型, 明显见滑坡体, 滑坡壁;主要因为人工修筑公路开挖坡脚,引起坡体不稳使上面土壤,植被失去支撑,经暴雨冲刷形成滑坡②此处为自来山背斜核心, 从滑坡体下壁出露的岩石来看主要为奥陶纪石灰岩形成于海洋环境中(浅海大陆架,深度大于200m ),是此区地层最老的地点,据地层厚度估算该地可能曾海拔一度高达6000m 左右,单经亿万年不断侵蚀风化成为现今高度。

⑹白洋小水库:该处地层为志留纪,岩石属志留纪S 下统 S1高家边组 S1g,以黄绿色松散沙质页岩为主,中下部为倾斜褶皱,上部为砾石,顶部有风化沉积 可见该处先受内力挤压发生褶皱,后在河流中下游沉积作用下发生沉积⑺华督岭 :轴部在华督岭断裂线,轴线走向沿NE55 °延伸,核部最新地层为三叠系,自核部向两翼地层分别为二叠系、石灰系和泥盆系,整个向斜构造向西南扩展,向东北收敛,两翼地层、在华督岭汇合,形成内倾转折端,西北翼翼角较缓,东南翼翼角较陡,常见岩层有直立、倒转现象,本向斜在地表构成向斜山地从岩石上看,石灰岩中有燧石结核( sio2),这是二叠纪地层独有的标志⑻采石场:该处为牵引构造垂直向断层,三叠纪地层,由于强烈构造运动,在以石灰岩为主的人工削平的山壁上清晰可见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正断层⑼六峰山 CU矿:六峰山铜矿位于华督岭向斜西北翼;泥盆纪地层该矿品位很高, 含 CU 量高达 30%左右,主要以 CUCO3,CuSO4等成分为主⑴贫矿变富矿原因:①原生:位于断裂带上,与褶皱平行,由于中生代燕山,印支运动造成大规模岩浆入侵,主成分为黄铁矿(FeS2),黄铜矿( CUFeS2)等,但品位较低。

②后生:风化,淋溶,电击,富集(黄铜矿氧化作用形成硫酸铜、硫酸铁,硫酸铜向下淋溶,经电击,再富集形成块状分布的铜矿,主要为灰铜矿,蓝铜矿,斑铜矿及孔雀石等),而铁矿则停留在地表,由褐铁矿(Fe2O3)形成一层“铁盖”,成为发现CU矿的重要线索⑵开采时注意问题:重金属污染、地表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实习二:大王洞地区实习概况:大王洞地区位于北纬30 度 21 秒,东经 117 度 15 秒附近,境内南高北低,神仙河发源于南部边界海拔593 米的棺材尖,北流经大王洞(洞口海拔135 米),伏流 2000 米至大王洞(洞口海拔65 米)流出地面,自大王洞以上,流域面积3.34 平方公里,发育了以喀斯特漏斗,地下河及缓丘为主的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实习观察点:⑴盘山公路对面:可见一喀斯特漏斗,长约50~60m ,宽约 50m,深约 20m,底部植被丛生,可见有大量泥沙沉积,但依然存在落水洞与底下大王洞相连特征及成因: 呈环状封闭, 坡度和缓为溶蚀型漏斗, 下无大型溶洞仅由落水洞与之相连;节理发育较突出,岩石破碎,便于流水侵蚀⑵路旁岩壁:观察知泥盆纪地层,不远处为单斜山,石英砂岩构成⑶索道中继站上:向下可见大型溶蚀洼地,长约80~100m ,宽60~70m, 深约 30~40m 。

它是由多个溶蚀漏斗合并形成究其原因可能为:开始在峰从之间可能形成一些由岩溶漏斗、落水洞集中的小凹地,而后小凹地水流集中,使地表及地下的岩溶作用均强烈发展,漏斗、落水洞逐渐扩大,形成溶蚀洼地,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溶蚀洼地面积越大 该地是石英砂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溶蚀作用强烈,所以形成了众多漏斗,这些漏斗最后连成一片形成了溶蚀洼地,下面有大规模溶洞和地下暗河同时,溶蚀漏斗洼地成串珠状发育说明有大规模断层和节理发育⑷索道三站台向前公路旁:该处又见一小型喀斯特漏斗,底部泥沙沉积,植被茂盛,由于内部没有积水则一定有一个或几个落水洞存在,该漏斗长约 70m,宽约 40m,深约 10m,从边际出露岩石看含有燧石结核,可知为二叠纪地层⑸天生桥:该区属石炭纪地层,石灰岩厚度大,质纯;天生桥是由地表喀斯特塌陷形成的,在天桥内部,顶部有天窗、有石钟乳,洞底有石笋,洞壁有石幔神仙河流经此地⑹大王洞内部:①:大王洞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1.地质基础:本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在石炭,二叠,三叠纪时沉积了总厚度达千米左右的碳酸岩,质纯,层厚,中粗晶质,不溶物含量少,溶解度大;神仙河穿行于石炭纪及二叠纪灰岩中;燕山与喜山运动影响,一方面使地壳呈波动性抬升, 一方面造成岩层中众多断层和裂隙,为地表径流渗入地下, 洞穴发育,岩块崩塌提供有利条件。

2.气候因素: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雨雨量充沛,利于生化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形成3.植被土壤:提供大量有机酸和CO2,利于溶蚀 4.地貌条件:地势的起伏制约了地表 ,地下径流的汇集,排泄及相互转移②内部成因: 1.洞底边槽: 洞底下切到砂岩, 流水稳定,洪水来临时,河水携带沙砾而下侵蚀形成 2.洞内大厅:岩性质地纯,单层厚度大,多组解理交汇, 地下水水平流动常在此流过, 地表水源丰富且有溶蚀洼地与之连通实习总结 :1.经验总结:1.判断向斜与背斜:岩层(地层)在正常情况下是一层层由下 (老)到上(新)水平排列着,但当岩层 (地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一般来说,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糟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但只要记住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即可 2.判断岩层的新旧:一般情况下,岩层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背斜的中心老两边新;向斜的中心新两边老(即:取一水平线,从岩层弯曲的中心向两边,如果岩层中心老两边新为背斜,如果岩层中心新两边老为向斜) 。

特殊情况下,岩层经过地壳运动,上下层序被打乱,这时,就要依靠地层中的化石来判断岩层的新旧3.使用罗盘方法⑴测走向:确定岩层的层面,用罗盘的长边紧靠岩层面,端平罗盘,使其中的水泡居中,指针停止后读北针(南针也可)的指数(在北半球,绑有铜丝的是南针,这是由于地球磁倾角所导致的)2)测倾向:测定好走向,将走向线画在岩层面上,将罗盘的短边靠近这条线,让罗盘水平静止,这时注意必须读北针2,实习心得:此次实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同时也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 (1)对书本知识不够熟悉,导致不能跟上老师实地讲解的步伐;(2)不能很好的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地实践中 因此在以后的野外地质实习中我们应该做到:(1)在实习之前应该仔细阅读实习指导书;(2)实地记录时应抓住重点记录;( 3)实习结束要及时联系书本知识整理笔记;(4)加强小组团队合作精神,注意野外实习的安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