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上册第17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设计 荣成二十九中学 孙洪强一、课标解读:《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其中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识记层次;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七七事变开始,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属于历史学习的理解层次二、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其二是南京大屠杀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从此,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本课在整册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成为热点,应注意培养学生珍爱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重点: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难点: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三、学情分析1、初始能力: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广,在语文课上已经接触卢沟桥事变,而且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对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课堂应顺应学生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具有朴素的爱憎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插入与教材相关的现实素材或相应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情感2、信息素养:学生已具备上网查找资料等信息素养,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在课前做了很大努力去收集关于日本侵华的一些资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采用诱导探究策略,并辅以创设情景、小组合作探究、启发类比、当堂操练策略教法: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获取新知─汇报交流,整合信息─质疑释疑,分析探究─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学法:课前查询信息、阅读、讲述、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四、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达到:1.通过观看图片、挖掘史料信息和阅读教材,掌握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识到卢沟桥事变是日军发动的侵略战争2.通过史料研习,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七七事变开始,了解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
3.通过史料论证和学生辩论,掌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提高学生学会收集、调查、整理、甄别、取舍资料的方法4.通过图片举证和史料研习,理解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五、评价设计根据“评价设计优先于教学设计”的理念,达到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设计了四个评价活动:1.为了实现对目标一的评价,设计了活动:“侵略还是共荣”的思考探究,通过学生展示活动,进行课堂评价活动,90%以上学生完成识记层面的学习任务2.为了实现对目标二的评价,设计了活动:“合作还是对抗”的思考探究,通过史料研习创设问题,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进行学生的即时性评价3.为了实现对目标三的评价,设计了活动:“事实还是谎言”的思考探究,90%以上的学生完成理解层面的学习任务4.为了实现对目标四的评价,设计了活动:“遗忘还是借鉴”的思考探究,通过学生情感体会表述进行评价反馈,90%学生达到理解层面的要求六、教学流程:(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展示: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教师:歌曲中提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中国人民发出了怎样的“吼声”,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7课,走进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和革命志士共同践行----“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板书)(二)教师引领 合作探究第一篇章:处心积虑 鲸吞中国展示:事变目的的比较侵略还是共荣?事变经过的比较事变结果探真相在这一板块中,我们通过事变目的的分析比较、事变经过的比较、事变结果的探寻,思考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还是要实现共同繁荣?(一)事变目的的比较—日本方面:材料一:“日本在诸多战场的胜利,给了东南亚和印度人民通往独立的梦想和勇气”,“解放饱受压迫的邻国和人民”。
材料二:“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1927年田中义一的《田中奏折》问题思考:(1)依据材料一回答,日本宣扬的对东南亚包括中国在内国家战争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满蒙就是指我国的东北地区,日军征服“满蒙”的任务完成了吗?标志是什么?它的目标是侵略全中国,为此,日军必定南下,那么下一步将侵略我国什么地区?事变目的的比较—中国方面:材料:《卢沟桥歌》歌词: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问题思考:这首歌是根据哪一事件创作的?依据材料回答,中国人民进行顽强抵抗的原因是什么?(二)事变经过的比较—日本方面: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记载:“七七事变”,将其起因说成是“中国军队不断向日军开炮,日军属于“忍无可忍”的防卫举动!问题思考:依据日本教科书的记载,七七事变的起因是什么?事变经过的比较—中国方面:展示:视频《卢沟桥事变》片段问题思考:作为中国人,你有义务还原事变的真相,请大家阅读课本填写表格,叙述事变的详细经过?其他同学提炼有效信息,填写表格事变名称时间地点发动者简单经过结果(设计意图:让学生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丑恶野心的认识)问题提升:七七事变后中国进行的抗战,与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有什么不同?(三)事变结果探真相从课本P89页,你能找出多少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史实?展示: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进一步了解抗战英雄佟麟阁和赵登禹:【百度百科】佟麟阁 在卢沟桥忏悔的日本老人卢沟桥的东端有碑亭,石碑为清代乾隆皇帝所书,正面为“卢沟晓月”,背面为卢沟桥诗但卢沟桥能成为燕京八景之一,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日本老兵为什么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上下跪忏悔呢?综上,我们可以知道,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战争是侵略还是实现共荣?结论:日本处心积虑 ,企图鲸吞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二篇章:国共合作 共同抗日展示:问题探究:你知道图中的标识是为哪两支部队设计的?这两支部队的由来?以改编八路军和为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同时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那么,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其实,在七七事变之前,国共两党还存在着分歧,面临着对抗还是合作的抉择?我们通过一组材料,看看双方的态度:国民党的态度:1937的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准备抗战的演说,提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由此你判断国民党的选择是?共产党的态度:还在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了抗日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由此你判断共产党的选择是?面对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国共两党抛弃成见,走向联合。
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问题拓展: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发生时有什么变化?中国:国共内战停止,再度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日军:已由进攻东北发展为准备进攻华北乃至整个中国国民党军队:由“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局部抗战全面抗战结论:第三篇章:兽类集团 灭绝人性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城南京是中国民国的首都,城破之时,国民党把国民政府从南京前往了重庆,于是,重庆成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陪都观看视频百度视频】纪念南京大屠杀 后事之师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惨痛教训足够我们警醒77年过去了,对于这段血泪的历史……遗忘还是借鉴?今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无理取闹试图扩军备战,大有再和中国一争高下的态势你希望战争爆发吗?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七七事变卢沟桥,抗日烽火全国现佟麟阁和赵登禹,血肉之躯为国捐国共两党再合作,再把统一战线建中华儿女永难忘,南京屠杀三十万铭记耻辱当自强,与人为邻应和善七、板书设计第15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第一篇章:处心积虑 鲸吞中国第二篇章:国共合作 共同抗日第三篇章:兽类集团 灭绝人性第四篇章: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