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oryA story w刘姝威,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厉以宁的学生,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专长于信贷研究w撰写了600字的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在2001年10月26日的《金融内参》上发表w《金融内参》是《金融时报》的内部刊物,报送范围只限于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银行总行领导和有关司局级领导密级达到“机密”级w2000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是年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是0.770.77w20002000年蓝田股份的速动比率是年蓝田股份的速动比率是0.350.35w20002000年蓝田股份的净营运资金是年蓝田股份的净营运资金是-1.3-1.3亿元w同行业上市公司中的最低水平Ø结论:蓝田股份已经失去了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了,它是一个空壳Ø如果银行继续给它贷款的话,那么蓝田股份的债务负担会越来越重,它会无力偿还这些巨额债务的;Ø那么对于银行来讲,那就更危险了w文章的发表引起银行领导的高度重视,所有银行停止了对蓝田的贷款使得蓝田没有了血液,陷入瘫痪w蓝田事件终于浮出水面击碎了蓝田神话w刘姝威的平静生活也被打破w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 w瞿兆玉吼道:你把蓝田搞死了 w2001年12月13日,刘姝威接到了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的传票,案由是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诉刘姝威名誉侵权。
w在起诉状中,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称刘姝威在文章里捏造事实,请求法院判令刘姝威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w她收到一些来历不明的恐吓邮件“1月23日是你的死期”w刘姝威从2002年1月3日开始,向国内100多家媒体发去了她的分析报告《蓝田之迷》w刘姝威与蓝田的纠纷引起了全国各大新闻单位的高度关注w在此期间,有关部门对蓝田造假事件进行了调查w2002年3月26日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驳回了驳回了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的起诉,宣告此案终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的起诉,宣告此案终结结w根据相关法律:w有关机关和组织编印的仅供领导部门内部参内部参阅阅的刊物刊登的来信或者文章,当事人以其内容侵害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根据这一规定,此案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 w启示财务分析信息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作用蓝田造假资料:w1996年,蓝田公司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材料,对沈阳土地局未批准处置的两块公司土地按评估结果计入公司资产,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了公司及下属企业3个银行帐户对帐单,共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占公司1995年财务会计报告中银行存款余额的62%。
w更名为ST生态的蓝田2001年年报对1999年和2000年的虚假业绩进行了大规模的追溯调整,经过追溯调整,1999年、2000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抹去98.31%,利润抹去了94%蓝田之谜----解密蓝田X档案提纲w起因:打开X档案w导火索w焦点一:蓝田股份已无力还债w焦点三:六大生产基地在哪儿?w分析一:蓝田股份造假“历史悠久”w结局:“蓝田神话”走向终结•发现问题•背景:关于中国蓝田总公司•焦点二:资产结构虚假•初步结论•分析二:“蓝田神话”迷雾重重起因——打开X档案w刘姝威,1986年北大硕士毕业后,陈岱孙和厉以宁的学生,一直从事银行信贷研究工作2001年,刘姝威应编辑之约写一本书,名为《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她选取了十几家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其中并没有蓝田 w后来编辑建议,选几个新上市公司的案例此时,正赶上蓝田股份公告说,该公司正在接受证监会调查刘姝威这才把目光投向蓝田发现问题w从蓝田的资产结构看,1997开始,其资产拼命上涨,与之相对应的是,流动资产却逐年下降这说明,其整个资产规模是由固定资产来带动的,公司的产品占存货百分比和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异常高于同业平均水平。
w蓝田股份的偿债能力越来越恶化;扣除各项成本和费用后,蓝田股份没有净收入来源;蓝田股份不能创造足够的现金流量以维持正常经营活动,也不能保证按时偿还贷款本息导火索w出于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刘姝威觉得应该提示一下银行于是,她撰写了600字的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2001年10月26日在《金融内参》上发表w文章的发表引起银行领导的高度重视,所有银行停止了对蓝田的贷款使得蓝田没有了血液,陷入瘫痪蓝田事件终于浮出水面w《金融内参》是《金融时报》的内部刊物,报送范围只限于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银行总行领导和有关司局级领导密级达到“机密”级背景——关于中国蓝田总公司 w1994年8月,沈阳市政府批准蓝田股份公司为农业企业,归农业部管理 w1997年5月26日,农业部持有蓝田股份公司1828万股国家股,拥有该公司配股认购权548.4万股,用中国农业物资供销总公司的净资产认购本次配售的全部股份,并要求对物资公司的资产进行评估立项w1997年6月30日,沈阳中沈资产评估事务所对物资公司的资产及负债进行了评估,结果净资产为5306.9万元人民币,此结果已取得国家国资局认可 w1997年11月20日,农业部决定,将物资公司的全部资产、人员等划转蓝田股份公司,法定出资人变更为蓝田股份公司,划转后物资公司为蓝田股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w1998年初,瞿兆玉将物资公司的法人代表换成自己,并开始办理物资公司名称变更为中国蓝田总公司的手续此时的物资公司仍在运作 w1998年2月名称变更结束,中国蓝田总公司由此诞生 w1999年初,农业部将所持蓝田股份公司中的国家股交中水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取消蓝田的代理但最终将股权无偿划转给湖北洪福公司 焦点一:蓝田股份已无力还债Ø 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是0.77,这说明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是0.35,这说明,扣除存货后,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净营运资金是-1.3亿元,这说明蓝田股份将不能按时偿还1.3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焦点二:资产结构虚假w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是同业平均值的约1/3;而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约3倍;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绝对值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w蓝田股份的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和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异常高于同业平均水平,所以蓝田股份的在产品和固定资产的数据是虚假的焦点三:六大生产基地在哪儿?w蓝田总公司声称建立了六大生产基地:湖北洪湖30万亩水产品种植、养殖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湖北随州10万亩银杏和200吨黄酮、500公斤萜内酯生产加工基地,湖南临湘10万亩黄姜及500吨皂素生产基地,湖南常德奶牛、乳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广东珠海优化农业试验基地,北京昌平国际高科技农业基地。
w实际上,有的基地尚未奠基,有的基地计划投资,可以讲所有基地到目前为止未有盈利初步结论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w第一,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没有净收入来源蓝田股份的现金流量流向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中国蓝田总公司的提款机w第二,蓝田股份没有足以维持其正常经营和按时偿还银行贷款本息的现金流量源w第三,基于高明的骗术,和某些权力因素,蓝田可以向银行贷款10~20亿精彩在后面分析一:蓝田股份造假“历史悠久”w一亩水面年产出能达到3万,是骗;一只野鸭能换一台彩电,是骗;只见广告不见产品的野藕汁号称销量5亿,是骗;把主营收入18亿而应收帐款只有800万解释为现金交易,还是骗w事实上,自从蓝田股份被查出在上市过程中弄虚作假被处罚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就一直没有好过 w1999年10月,中国证监会宣布,因企业上市存在造假行为,对蓝田股份主要责任人处以警告并罚款10万元 w随后,蓝田股份三度申请配股,均未获得证券监管部门的核准去年9月21日,证券监管部门再次到蓝田股份进行调查w从上市之初伪造政府批文,到公司为此受罚,没人相信凭蓝田自己的胆量就敢如此,蓝田替谁背的黑锅不言自明,而沈阳蓝田那么轻易的就变成了湖北蓝田更让人感受到内幕交易的分量,就是这么一个在证券市场上有前科的污点公司竟变成了相关人士谋取“政绩”的跳板。
w由以上事实,可以看出蓝田在历史上就是一个不干净的公司分析二:“蓝田神话”迷雾重重 w市场质疑之一:看不到野藕汁卖,何来上亿元的利润蓝田股份年报显示,公司的蓝田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亿元之巨在一般人的眼里,全国应该到处都卖蓝田野藕汁、野莲汁,而且很热销,但是全国很多地方的投资者表示,并没有看到这种热销场面,甚至在当地市场根本没有见到过野藕汁,看到的只是中央电视台连篇累牍的广告 l市场质疑之二:鱼塘放出来的是“高产卫星”资料显示,蓝田股份有约20万亩大湖围养湖面及部分精养鱼池,仅水产品每年都卖几个亿,而且全都是现金交易然而,鱼网围着的20万亩水面到底装了多少鱼,没有人能说清楚,也就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存货了 l市场质疑之三:部分财务数据为何如此偏离常规?对于蓝田股份的“业绩神话”,近年来一直有很多投资者和研究人员在分析比如,有人分析认为,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是同业平均值的约1/3;而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约3倍;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 结局:“蓝田神话”走向终结 w2002年1月12日,该公司董事长保田、董事兼财务负责人黎洪福、董秘王意玲等三名高管,以及包括公司财务部长在内的七名中层管理人员共10人被公安部门拘传,接受调查。
公司的会计资料也被查封用于办案 w由于群龙无首,公司大部分员工已经提前放假另据了解,公司的董事长职权现已授权其他人行使 中国上市公司报表粉饰典型手段w报表粉饰的传统手段报表粉饰的传统手段•收入确认收入确认•虚拟资产虚拟资产•期间费用资本化期间费用资本化•存货及应收账款存货及应收账款•其他应收应付款其他应收应付款w报表粉饰的现代手段报表粉饰的现代手段•资产重组资产重组•关联交易关联交易•资产评估资产评估•补贴收入补贴收入•八项准备八项准备•会计调整会计调整中国上市公司报表粉饰典型手段(例) 资产减值准备案例 --财务图象 (单位:万元) 年度 净资产主营收入净利润1999 20,709 6,757 20,0102000 3,014 6,797-16,5852001- 198,868 5,187-225,724 资产减值准备案例 --公司2001年度减值明细表(单位:万元) 项 目 年初余额 本年增加数本年转回数 年末余额坏账准备 其中:应收账款 其他应收款 42,724 32,667 10,057 166,049 128,055 37,994 --- --- --- 208,773 160,722 48,051存货跌价准备 其中:原材料 12,606 10,855 14,953 12,572 83 83 27,476 23,34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351 1,335 --- 3,686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 7,657 --- 7,657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 232 --- 232 合 计 57,681 190,226 83 247,824资产减值准备案例w A公司对巨额坏账的解释公司对巨额坏账的解释– 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关联公司 欠款单位名称 本年 增加 本年 余额账龄以前年度累计准备 本年计 提准备累计坏账准备香港XX自行车 有限公司 19,298 59,816> 5 y 11,739 48,077 59,816DB (HK) Co.Ltd 6,138 24,155> 5 y 1,808 22,347 24,155XX国际 有限公司 --- 13,940> 5 y 3,523 10,417 13,940 合 计 25,43697,911 17,070 80,841 97,911资产减值准备案例w A公司对巨额坏账的解释公司对巨额坏账的解释– 非关联方欠款:S Co.Ltd, Au Co.Ltd,其他出口经商商、– 国内客户 欠款单位名称本年增加 本年欠款余额账龄以前年度累计准备本年计提准备累计坏账准备S Co.Ltd* 4,822 9,793> 5 y --- 9,793 9,793Au Co.Ltd --- 4,166> 5 y --- 4,166 4,166其他出口经销商* 3,674 12,711> 5 y 123 12,588 12,711国内客户** --- 35,648> 3 y 15,425 20,223 35,648 合 计 8,496 62,318 15,548 46,770 62,318资产减值准备案例w A公司对巨额坏账的解释公司对巨额坏账的解释– 其他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关联公司 欠款单位名称 本年 增加 本年 余额账龄以前年度累计准备 本年计 提准备累计坏账准备XX复合材料制品(深圳)公司 --- 6,128> 5 y --- 6,128 6,128深圳XX工贸发展有限公司 --- 5,029> 5 y 1,807 3,222 5,029香港XX自行车有限公司 --- 3,089> 5 y --- 3,089 3,089 合 计 --- 14,246 1,807 12,439 14,246资产减值准备案例– 其他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非关联公司 欠款单位名称 本年 增加 本年 余额账龄以前年度累计准备 本年计 提准备累计坏账准备S Co.Ltd* --- 22,004> 5 y 6,449 15,555 22,004ML Co.Ltd * --- 3,006> 5 y --- 3,006 3,006其他** --- 6,817> 3 y 1,762 5,055 6,817 合 计 --- 31,827 8,211 23,616 31,827资产减值准备案例:公司疑点w巨额坏账准备与以前年度收入确认的关系?w本年度对关联方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计提的坏账准备高达93,280万元,主要理由是联系不到。
为何联系不到?谁应当承担责任?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以前年度坏账准备计提比率为何如此之低?w本年度对非关联方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计提的坏账准备也高达70,386万元,主要理由是联系不到或资不抵债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以前年度坏账准备计提比率为何如此之低?w全额计提的坏账若今后又收回,如何进行会计处理?w对这样的丧失持续经营能力(净资产-225,724万元)、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缺失、随意计提巨额坏账的公司,CPA发表无保留意见的依据何在?中国: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业绩w新准则使上市公司2006年报表的所有者权益增加了近33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增加了20.43%,这份“大礼”主要来自于新准则对少数股东权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