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一、自然质朴的创新美,一语自然万古新陶诗在诗歌题材上、语言锤炼上、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亮的创新性其田园诗继“风骚”,承“三曹”,开创了田园诗歌的先河如《归园田居》(三)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苏轼与友人读毕此诗,在《书渊明诗》中无限深情地写道:“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劳作的甘苦,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首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歌颂四十四岁后诗人连遭不幸,阅历日深,对衣食和劳动有了更加现实深刻的理解《于西田获早稻》劈面提出“人生归有道,衣食故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诗人高于晋人和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之处,就在于他以躬耕不懈查找到了人生的新意境他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语言上通俗、朴实、精练、深情而近似“田家语”的白描手法,达到了“一语自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语)的艺术效果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的信笔拈来,“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等用质朴的语言形象创新性地反映了诗人对劳作的新生疏、新感情,给人以清爽自然之感二、质朴无华的语言美,豪华落尽见真淳陶诗中凡俗农事、田园风光以及那恬淡的心境,都是通过浑朴、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诗人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概括,表现出了韵味的含蓄与隽永如千古名句“闲适见南山”中的“见”字,精确地传达出诗人在采菊时那俯仰得意的情趣,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偶然发觉的内心喜悦一个“见”字让意境有意想不到的趣味《归园田居》(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一句,假如是“戴月”,就只是披星戴月的意思,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而“带月”则是把人与月亮紧紧联系到一起,这样把人的形象与月景融成一个整体,以人的情趣掩盖整个诗歌的画面一个“带”字表明人带着月行走这样就把人的一片情意流露出来了,使诗歌的主观颜色变得浓郁陶诗很少用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词藻和对仗典故,往往一切照实说来描写的景物,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如村庄、鸡犬、豆苗、桑麻、小巷,然而这些平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看似平平淡淡,细细咀嚼却平淡之中见绮丽,另有一番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三、情真味永的情感美,给人亲切质朴之感陶诗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都质朴无华,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题材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真实深厚陶渊明的作品多以农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以一般的乡村景物为题材,写的都是平平经常的、习见日闻的事物,如草屋、鸡鸣、狗吠、小溪、春风、冬雪、松菊、飞鸟等极一般的田园景物,以及劳作、憩息、饮酒、读书、邻里往来等日常农村生活。
平凡无奇的乡村景象,第一次作为重要的审美意象消灭,诗人把田园作为腐败官场、污浊社会的对立面着意描写,并进行赞美极其一般的景物,他却能体会到其中难以传达的人生真意,经过他的描写,便构成了一幅安静的田园风光图字里行间欢快地流淌着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之情,不必进行刻意的雕琢,不必加以过分的渲染,却把对生活的真情与美意静静地传达出来农业生产劳动在诗人这里,也有一种“欣慨交心”的感受,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到新苗健壮成长,感受春风的拂面,有着星月的陪伴,诗人的内心该有多么满足田园那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那披星戴月之形象,让我们感到多么亲切和质朴四、情景交融的手法,达到物我两忘境界陶渊明在诗中描写景物不求形似,也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在叙事上不讲究情节的完整与故事的曲折,只写习见之物,叙平常之事,却表达了世间之真情,人生之真实感悟他无意于精确传神地模山范水,只是要抒写心中的一片天地在他的笔下,宏伟的南山,野地盛开的菊花,月光下荷锄归来,依依升起的炊烟,夏日贮满清阴的堂前林,以及在诗中时常消灭的青松、野草、飞鸟等都承载着诗人的主观情感,体现了诗人的共性,不仅是具体的物象而且具有理性的光线。
如《饮酒》(五)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闲适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在喧嚣的环境下始终保持内心的安静,不受尘世纷争的干扰,独自漫游到野外赏景,心与南山闲适相见,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夕阳西下的山间岚气升起,倦鸟纷纷飞回巢穴,此情此景,在诗人心里构成一道奇特的风景,通向无限的愉悦,人生若此,夫复何求陶渊明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说教,是其在生活中的真实体验,通过情与景烘托渲染,自然而然地道出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文字五、田园诗艺术风格,开创前所未有时代陶渊明诗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审美方式与艺术境界,为中国诗歌的进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之前的一些诗人已经留意了要通过自然来体会生活的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田园诗的萌芽但是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投向平凡恬淡的田园生活只有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首次作为审美的第一视角陶渊明把农业劳动看做是淳朴的生活方式,并歌颂其美的意趣,这种审美方式为后人开拓了一片意味独特的空间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就定性为“朴实、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受到民歌影响,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他的“自然”哲学所打算的。
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意识破坏了社会生活中的自然性,人类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中的自然性,诗歌在外观形式上的过度追求,破坏了感情的自然性所以在他的诗中就很难找到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浅显的语句陶诗中也常用对仗的句式,但比较古朴,并不刻意追求精致陶渊明的诗歌布满了感情,但他的感情并不是激荡而缺乏理智的,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并且与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清明、淡远的意境这种美学境界在他的那个时代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创性的陶渊明的诗作启示人们追求现实奇特生活,否定、抵制黑暗社会平淡、自然、朴实的风格是其基本主题,针砭时弊、实现抱负是其主要内容,还有“金刚怒目”之作则是他性格果敢刚毅的表露,这一切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本文:鹿守权工作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