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读华为年报想农机行业发展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22KB
约7页
文档ID:316091647
读华为年报想农机行业发展_第1页
1/7

    读华为年报,想农机行业发展    夏木华为公司无疑是截至目前当代中国最成功的企业与华为同时代的企业要不已褪去光泽,要不更是被新秀企业所替代真正意义上具有全球影响力,且仍处于上升期的中国当代企业非任正非先生领导的华非公司莫属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机会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当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机会型的企业并不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华为公司成立接近30 年,拥有17 万员工,业务遍布5 大洲,连西门子、摩托罗拉、朗讯科技、爱立信、贝尔等一个个让人高山仰止的跨国电信巨头也臣服在华为的脚下,显然并非机会型的企业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关注华为,也没有理由不去学习华为虽然不是一个公众公司,但华为每年都会向外界发布自己的年报前几天华为2015 年年报对外公布后又引起了企业界、资本市场的极大的关注年报可以集中反映一个公司在一个阶段的经营成果,也能透露企业的战略部署、经营模式和营销策略等重要信息,在这里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下华为公司2015 年的辉煌战绩,并且从中找到值得我们学习的亮点表现卓越,业绩甚佳报告显示,2015 年华为聚焦管道战略,销售收入3950 亿元人民币(608 亿美元),同比增长37%,净利润369 亿人民币(57 亿美元),同比增长33%。

对比来看,欧洲电信巨头爱立信2015 全年销售额只有290.3 亿美元,净利润也不过是16.1 亿美元具体业务结构来看,华为三大业务均实现了高速增长受益4G 网络建设加速,运营商业务收入2323 亿元,同比增长21%;企业业务收入276 亿元,同比增长44%,主要得益于公共安全、金融、交通、能源行业的布局消费者业务成为华为2015 年业绩增长的亮点,1.08 亿台智能销售,带来1291 亿元人民币收入,同比增长73%当前华为在通信行业已经成为产值和销售规模最大的企业,一骑绝尘,原来欧美的老牌竞争对手已经被华为远远甩在后面;在消费类产品智能领域,华为凭借扎实的技术硬实力和犀利的营销攻势,已经成为全球出货量和产值第三的制造企业,并且得益于其“麒麟CPU”和较强的内部配套链,让华为的研发速度、迭代周期和产品性价比都优于苹果和三星,相信华为后期在消费类产品领域表现会越来越卓越聚焦主业,发展新业务从业务结构看,华为立足于通信数码高科技领域,业务分为电信运营商业务、电信企业业务、移动数码消费者业务三大类其中核心业务,也是华为赖以发家和扬名立万的电信运营商业务占比5[来自WW]9%,并且同比有21%的增长率,说明该公司主业突出,并没有偏离公司的主航道,且主业仍是良性发展,处于中高速增长通道。

这类业务应该是该公司的现金牛业务,每年将为公司贡献巨额现金流、可观的利润,尤其重要的是为公司维系数以万计的老客户和衍生出大量的新客户华为的企业业务,也就是大客户业务占比7%,增长率达43.8%,这类业务也属于电信业务,是华为的传统业务范畴,不同的是这类客户属于高端客户,这类客户属于集中采购的专业型客户,需求高端,一次项目采购需求量大,并且对服务要求高华为公司在这类客户中的占有率水平,代表着华为在电信业务领域真正的江湖地位,可以看出来,华为的大客户业务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运营商业务,说明华为在传统主业领域也在做客户结构的调整,大客户战略是其战略重心第三类是消费者业务,占比33%,已经占到华为整体业务的三分之一,并且同比增长73%,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得益于华为智能的卓越表现,2015 年华为智能出货量达到1.08亿台,仅次于美国苹果公司和韩国三星集团,而小米、魅族、中兴等企业无论从出货量,抑或发展后劲,都没法与华为相提并论,华为公司超越三星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而华为公司真正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苹果公司对于典型红海市场的智能领域,华为公司作为一个长期浸淫于通信市场的企业,进入消费者领域,其本身也是跨界竞争者,但是华为的表现让我们不得不相信“没有传统的行业,只有传统的观念”。

从华为的产品结构可以看出来,华为立足于通信类产品行业,在主业领域精耕细作的前提下,借助其在电子行业雄厚的技术背景和深厚积累,积极向消费领域延展业务,做到了通信与消费两条腿走路在两个相互关联而又性质各异的领域经营,一是可以进行技术的嫁接,减少研发费用,二是可以分散经营风险,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三是消费领域属于聚焦眼球的市场,在消费领域的成功会带来极大的品牌知名度,而这种知名度对于华为争夺通信领域的专业市场也是非常有利的通过分析华为公司的经营结构、产品结构,可以给农机企业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一是发展新业务的前提是要做好自己的主业,这山更比那山高的“好高骛远”和“狗熊掰棒子”的做法要不得,毕竟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才会轻车熟路,而在“隔行如隔山”的陌生领域成功的机率绝不会太大;二是传统业务也要进行结构调整,大客户和高端客户才能带来超额的利润,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就要做其它企业做不来的业务,就如农机行业,如果现在不重视合作社、农业开发公司、种粮大户等高端用户,随着土地越来越集中,你服务的用户就只能是那些被边缘化的个体用户,这类用户需求低端,产品价格上不去,服务难度大,收款也困难;三是敢于跨界经营,敢于创新发展,创新是企业永葆青春的唯一法门,并且对新业务要足够的耐心,当然要想成功,就要有大手笔的投入,华为的业务不是一觉睡醒就突然成功了的,事实上华为也是经营了十年时间的砥砺。

降维打法,反向思维根据区域划分,华为在国内营收为1677 亿人民币,占总营收的42%,是其全球增长最快的一个市场,增速高达54.3%;其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营收合计为128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2%;亚太地区营收为5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1%;美洲地区营收为390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6.4%降维攻击,顾名思义,首先要降维大概来讲我们的世界是个4 维的世界,3 维表示立体,外加1 维的时间,3 维世界能看到2 维世界,但2 维世界却看不到3 维世界,站在3 维世界攻击2 维世界,2 维世界是根本无法招架的华为公司的发展历程就是一种典型的降维打法,并且是先难后易,华为先是抢占国外市场,在有一定的积累之后,与西门子、3COM、贝尔等巨无霸企业正面竞争,在国外高端市场立足之后,开始在国内发力,所以华为绝不是一个“在软处好取泥,硬处好打墙”的机会主义企业,而是一路靠软硬实力冲杀出来的企业在国外高端市场立足之后,面对国内市场,华为就像从3 维世界打击2 维一样,国内市场就会手到擒来这就如水流一样,随着重力的作用,在高处不用费力水就会自然流到低处可以看出来,华为3:2 的市场比例非常合理,如果单看其通信业务,其市场比例也基本上是是3:2。

约翰迪尔、爱科、凯斯纽荷兰等农机行业的巨无霸公司,也是主要立足于欧美本土市场,然后再向全球市场发展,其欧美与海外业务比例也是在3:2 或2:3 之间,没有一家企业只做本土市场就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的对于发展较滞后的中国本土农机制造企业,绝大多数公司的主要面向中国市场,就连有60 年历史的中国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其海外业务连一成比例都占不到当年黄海金马、清拖等企业海外销售比例曾超过30%,但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海外业务已严重萎缩对于华为公司,3:2 的市场比例,可以规避单一市场需求下滑、变化所蕴藏的风险,而国内农机企业纯粹依赖中国市场的单一经营模式极有可能使其在未来本土市场需求变化后面临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灭顶之灾比如国内生产玉米收获机的企业,当国家不对玉米收获机进行补贴时,这些企业恐将在一夜之间关门所以本土农机制造企业也要有意识的去扩大海外业务的比例,虽然很难,但从长远计,这是必需要走的路持续投入,厚积薄发2015 年,华为研发投入596亿元人民币(92 亿美元),占销售收入15%过去十年,华为研发投入累计超过2400 亿元人民币(约370 亿美元),研发费用常年保持在13%-17%。

而以联想为例,过去10 年时间,其研发支出占收入[来自wWW.lw5u.coM]比例从未超过2%,累计投入研发成本44 亿美元,只相当于华为公司2014 年研发支出的一半不同的战略选择,决定了企业差距悬殊的命运2015年,联想利润不到华为的五分之一,在企业丛林中的江湖地位更遑论与华为并肩华为、联想两家企业发展命运差异悬殊的背后,实际上代表了两种战略方向和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华为走的是技术派的道路,是靠产品本身来说话;联想走的是贸易派的路线,即更侧重于营销推广和终端拦截这也就是常说的技工贸和贸工技两种模式的区别,如果套用最近比较火的词,那就是华为走的是供给侧路线,联想走的是需求侧的凯恩斯主义路线两种模式从经济学意义上说无所谓孰优孰劣,但从长周期看,技术派着眼于长远,可以保证企业有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近代史上许多伟大的企业大多选择技术派的路线,而这些企业往往寿命更长远,比如德国的博世,年研发投入比华为还高———年均18%,博世已经是150 年历史的长青树企业了,许多同时代与博世竞争的企业早就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又比如美国福特公司,全世界最伟大的汽车制造商,从成立到现在,一直最关注的是产品和生产管理,福特模式是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代名词,到今年福特仍是全球实力最强的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

华为、联想的对比说明一个趋势:未来竞争的赢家从营销优势转向技术占优的企业这一点对农机企业也有莫大的启示,全球化的迪尔、久保田、凯斯、克拉斯都是以技术和产品立足于农机,这些企业的研发费用都超过年销售额的10%,所以这些企业也是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企业国内农机企业中,一拖股份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5%,雷沃3%,其它许多企业很少有超过2%的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保证了一拖在拖拉机领域领军国内市场,但与那些跨国公司相比,本土企业仍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而且我们的研发投入比他们低的多,试问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去弯道超车呢?走贸易型还是技术型路线,对于国内农机企业来说,是个艰难的抉择,但行业竞争的结果已经能说明问题:在近十年的黄金发展期,那些既靠农机补贴政策,又重视技术和研发的企业不断脱颖而出,而那些只靠模仿和抄袭的企业正在大批的死亡说不完的华为,道不尽的传奇关于华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汗牛塞栋,本文只是撷取华为2015 年年报里的一小部分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给国内农机行业的朋友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