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对象与特性1.地球表层“五圈” (岩石、水、大气、生物、智慧)——“三流”(物质、能量、信息)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侧重研究自然因素及地域系统——自然地理学;侧重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及地域系统——人文地理学3.人对地的索取与建设,地对人的约束与促进人——一定地域上的人类活动(政治、经济、文化等) ;地——自然地域综合体(水文、气候、土壤、生物等)定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和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a.区域性显著地理学的基本特性,内在的、固有的特性举例:埃及、印度等古代文明发祥地;藏族的民族服装特征认识区域性的作用与意义:1.因地制宜(中心是区域性)2.时间序列3.空间序列b.综合性突出最基本的特征,1.开放的巨系统——子系统众多2.科学性质(边缘科学, 跨自然、社会科学)3.研究方法(宏观整体性、具体方法:制表、模拟等)4.研究内容(复杂多样,名多纷繁)c.统一性鲜明学科特性d.现代人文地理学科学预测性强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人口发展预测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第二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1.西方人文地理学三个时期划分a.古代( 19 世纪上半叶)——近代(20 世纪 50 年代)——现代b.划分依据:A.古代与近代人文地理学区别特征: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的出现;地理学三原则的创立;李特尔开创了人文地理学。
B.近代与现代人文地理学区别特征:空间科学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制图、计量化革命2.古代西方的人文地理学希罗多德埃拉托色尼《地理学》17 卷3.近代西方的人文地理学:地理大发现扩大视野;产业革命、科学的进化论,研究方法的进步;内部条件:涌现了大批奠基人,三原则(因果、范围、综合)4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举例:国家、代表人物、作品、流派)A:德国流派:李特尔拉采尔《人类地理学》 《政治地理学》地理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和分布的影响;赫特拉区位学派;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经济区位论”B:美国流派:辛普尔亨丁顿;巴罗斯(人类生态学);索尔(文化、生态);鲍定、鲍曼 (计量革命,计量地理学) C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研究人类的生活方式—或然论可能论的适应发展)《地学》《人地学原理》 “三纲六目”地面上的建设事业---房屋与道路; 动植的利用事业—耕种与畜牧; 经济上的破坏事业---动植物的滥杀与矿产采掘D 英国流派:创始人:麦金德大陆腹地说《地缘政治学》《商业地理学》奇泽姆《商业地理手册E 前苏联流派:罗蒙若所夫提出“经济地理学”的第一人;区域地理学派:巴朗斯基、萨乌什金;阿努钦 —社会经济地理学;格西莫夫—建设地理学(应用地理学)5.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内容:研究方法上的计量革命与技术革新(用数字来表达人地关系,说明区域差异与变化);对统一地理学的重新认识;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应用不断加强,涌现大量的新的学科(资源、生态等地理科学,为社会生产建设提供方便) ;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主攻新课题,更加重点强调人对地的影响。
第三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 历史学的依据划分:1.我国古代时期的人文地理观:a.先秦以前的古籍中的人地观思想萌芽古代的民族部落选址、《尚书 .尧典》中尧舜治水传说、《夏小正》因时制宜、 《周易》“地理”二字的出现b.春秋战国时期地理学中的人地观《尚书 .禹贡》 、 《山海经》专门地理著作,侧重于山川、河流、湖泊古代人地观的四种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c.秦至南北朝时期的地理中人地观《史记 .货值列传》、 《汉书 .地理志》;地志体例;地理命名的著作,统一地理学d.唐——清时期的人文地理学方志学大发展、游记,《大唐西域记》 、 《徐霞客游记》 、《梦溪笔谈》 —沈括我国古代地理学的总结:萌芽早,提出很多人地关系观点但生产力束缚,思想局限,使得人文地理多以记叙性为主,缺少理论概括,所以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2. 我国近代人文地理学:a.国内学者著书立说b.引进传播西方人文地理思想c.创办和成立地理研究与教育机构3. 发展中的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a.以经济地理取代整个人文地理b.人文地理学的复兴 c.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对学科的机遇与挑战第四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总的主要任务: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积极参加社会经济建设实践二、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实践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一节文化的概念与文化结构一、文化的概念古:文化 =教化1.泰勒(英国)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艺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接受的其他知识的复合体)2.克罗伯与克鲁克洪的定义: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来传播的行为模式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价值—历程与选择二、文化的结构1.物质文化: 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特点: 物质性, 触摸到实体;基础性,物质条件;时代性,变化迅速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表现为各种制度以及实施这种制度的组织机构特点:强制性;权威性3.精神文化(价值观念):道德、民族、性格等,是人们的一种文化心态(文化心理、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基础意识形态(民族等)、上层意识形态(艺术、宗教、哲学等))精神文化的外在形式:1.书面文化:以书面形式而凝固了的精神文化(符号)2.行为文化:语言、动作、礼仪、风俗、服饰等行为模式3.艺术文化: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4.心理文化:思维方式、价值标准第二节文化的形成与特点一、人类的出现与其对环境的适应南方古猿:( 300万— 150 万)直立人( 150 万— 30 万)早期智人( 30 万— 5 万)晚期智人( 5 万—今)两个基本特征:直立行走,脑量增加—生物适应(体质);工具和火的使用—文化适应(驯化动植物)。
二、从生物适应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相同之处: a.保持特性的稳定性(群体奉行)b.在变化中增强适应性c.竞争、选择以 新旧更替为基本途径d.环境起关键作用不同之处: a.传递与继承的方式不同b.生物适应性—纵向,文化适应性—横向遗传c.生物以新代旧, 文化是群体接受即可d.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生物适应性—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又影响生存环境;文化适应性—受社会的制约,但人类社会是由人自己创造的,自觉性提高,创造就适应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体一、人文的空间观察—文化区1.形式文化区—核心、模糊边界2.功能文化区—有明确范围3.乡土文化区—无功能中心,无明确的边界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1.文化的扩展扩散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心在外、就在内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与人有很大关系特点:空间上的不连续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根本错误有: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但不能导致民族性格的不同);用发展、变化慢的东西来解释、论证发展快、变化快的东西,是逻辑性的错误2.可能论(或然论) :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3.和谐论: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四、文化景观文化集团叠加文化产品;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聚落景观;文化史层第四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一 、人文地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1.传统方法的特点a.具备记叙、 描述功能b.定性描述多于定量分析c.静态分析多于动态分析d.分析客体 的精确性不高2.野外考察也社会调查法a.室内准备阶段(物质、思想、组织准备):确定地域范围与课题;拟定提纲与工作计划;确定人员,建立组织。
b.实地考察与调查阶段:随时收集,亲自观察,考察重点内容、认真整理资料(绘图、核对) ,开座谈会,调查访问c.考察与调查总结阶段:统计图表法;地图法;资料分析法(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二、人文地理学的现代研究方法1.系统方法:结构分析;关联分析;过程分析2.计算方法3.遥感地方法特点:从传统的手工操作解放出来;扩大研究领域和视野;有利于宏观和动态研究;效率高、速度快第三章人口与发展第一节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正增长、负增长、零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人口的位置移动(迁入、迁出),对人口的分布、制定人口政策及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世界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征1.缓慢增长阶段(包括奴隶社会的整个以前时期),特征:自然增长起主导作用,儿童死亡率高,平均寿命短,增长极为缓慢2.稳定增长阶段3.迅速增长阶段近 100 年除迅速增长外还有一下特征:人口数量稳步上升,极少出现大的波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流行病减少) ;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明显,前 50 年生产力水平差异,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迅速增长,亚非拉冠达地区处于殖民、半殖民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发展慢后 50 年,资本主义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增长减缓,亚非拉民族独立,进入增长时期;人口逐步进入有计划的新阶段,生产力、经济水平的发展,控制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减缓,人类有意识的控制人口发展,将会使人口稳定发展。
二、人口增长的类型多产多死型—少产少死型1.年轻型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低—高”型)2.成熟型特点: “三低型”(工业化成熟时期、经济发达国家)3.衰老型特点:死亡率有低水平的回升(等于或超过出生率)增长率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德国、卢森堡、英国、比利时、丹麦、匈牙利、挪威、瑞典)4.布莱克(英) : “五阶段”模式图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1.自然生理因素2.人口政策的影响“生育行为”3.社会生产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的作用4.婚姻、生育观念等意识因素“社会交际、高水平生活享受、保持体型,而不愿生育”第二节人口的构成一、人口的性别构成性比率:平均每100 个女性所相应的男性的个数凡是中老年人口比较高的国家,女性高于男性封建意识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男性高于女性,性比率比较高另外还收战争、移民等因素的影响二、人口的年龄构成国际上分组: 0—14 岁 少年儿童组; 15—64 岁 青年、成年组;65 岁以上老年组我国分组: 0—6 岁 学龄前儿童组;7— 15 岁 适龄中小学生组;16—59 岁(妇女54岁)适龄劳动人口组;60 岁以上老年组抚养状况、劳动力状况,人口老龄化:4%年轻型7%成年型10%以上初步老化型三、人口的职业构成就业人口在各个产业部门的人口比例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第一产业人口比较多,第二、 三产业人口比率少。
经济发达的国家正好相反,农业水平高第三节人口理论与人口预测一、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及简评1.马氏人口理论1798 年代表作《人口原理》核心:人口的增长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生活资料增长是以算术级数增长的2.马氏理论的根本错误:机械的对比掩盖了生产力的水平提高是可以超过人口增长的;为当时的反动统治阶级起到了辩护作用;他本省提出的两个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是错误的(积极抑制的办法:战争、饥饿、瘟疫等方式;消极抑制的方法:没有能力的人即无产者不要组织家庭) ;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降低出生率20 世纪 60 年代:新马尔萨斯主义同样公开的为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理论根据3.对马氏理论的肯定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要与人口自生生产相适应(保持平衡);资本主义社会也还是有人口过剩;用道德抑制控制人口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具体方式是反动的4.现代控制人口与马氏理论的区别根本不同:目的不同,控制人口是为了增加或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而不是消灭过剩人口; 倡导采取的方法不同,有计划的合理方式,而不是战争、 瘟疫等;所得的结论不同,发展中国家的落后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殖民主义的压迫造成的,要发展经济, 发展生产而人口增长并不是唯一的决定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人口问题是社会问题它受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制约三、人口的合理容量适度人口:最有利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口数量耕地水资源气候类型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合理增长与自然环境的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