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23KB
约5页
文档ID:556439520
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_第1页
1/5

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第一、“发面〞原理这是语文教学应遵循的第一大原理过去北方人发面,不用酵母粉,而是用“面肥〞它是上一次发面特意留下来的一块活酵母和面的时候把它搋进去当时不见什么效力,过上几十分钟,面就发起来了学语文也是如此人在幼年期、儿童期、少年期记忆力非常强,而理解力却很弱随着年龄增长理解力逐渐变强了,相反记忆力却在减弱因此学习语文就要在小学、初中阶段多多阅读、背诵一些精美的语料尤其是背诵,这个时候不必要求他们全部理解,应充沛利用儿童记忆的最正确期,能记多少就记多少,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不理解就不理解,囫囵吞枣就囫囵吞枣吧,吞下去就行就像发面一样,当时没有什么明显作用,但是假设干年后就会“发〞起来,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地变得文从字顺,晓畅通达语文学习远期效应这个规律我国古代的私孰教育早就掌握并运用纯熟比方,明末清初的大教育家陆世仪曾说过:“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那么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即开,物欲渐染,那么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即使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假设年稍长,不惟不肯诵读,必不能诵读矣。

〞这个道理讲得多么透彻啊!可惜自从戊戌变法以来,现代学校的语文教学把古代的这些优秀传统全部抛弃了近百年的语文教育大反“死记硬背〞,不分青红皂白,全都一棍子打死其实,小学到初中这一段主要是积贮语料、搋“面肥〞的时候,不应该提倡“理解以后再记忆〞学生只要多读多背就行现在的语文课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分析课文,结果事倍功半,把时间都让教师给占了该背诵的东西没背多少,不该记的东西,如老师分析课文的答案等,倒装了一脑袋这真是本末倒置语文教学不能“近视眼〞眼前懂得少一点没有大碍,只要名篇佳作背得多,日后语文能力自会有个“飞跃〞这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大规律,万万不能违反谁违背它,谁就要受惩办我们现代学校语文教学为什么效果不佳?最大的失误就在这里第二、“难易不序〞原理语文教育的过程应如何安顿?很多人一想到它,头脑里立刻就跳出“循序渐进〞这个念头于是,很多语文改革者便冥思苦想,孜孜以求,费尽心力想要找到语文教育应如何渐进的“序〞然而,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难道“循序渐进〞果真是一个最根本的教学原那么,对它连一点疑心都不行吗?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学大多是这样讲的语文教育自然也就人云亦云这个观念太深入人心,太根深蒂固了,人们习以为常,对疑心它连想都不敢想。

其实,这是教学理论上的一个误区学习并不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循序渐进并不是一个普遍性的真理语文学习即是如此比方,现今的语文教材编者认为文言难,所以就安顿到后面,白话文易,就安顿到前面小学只有三十多首古诗,初中才有三十来篇古文,高中多一点,约有五十多篇文言文实际上,古文学习需要背诵,年龄越小才越好这个顺序就应该是倒的,由难到易为对再一个是小学教材,低年级以识字、识词和句的教学为主,中年级以段的教学为主,高年级才进入篇的教学字—词—句—段—篇〞,这个顺序完全是编者主观上的臆想儿童学习母语,五六岁的幼儿期学习口语时,就已经掌握了它的根本语法规律因此,基本不必像学习外语一样,由一句句的话开始,到一段段的话,再到一篇篇的文章明明可以一步到位的事情,偏偏给拉成了六个年级这样的循序渐进怎么不少慢差费呢?古代蒙学教育,一上来的集中识字就是编成“篇〞来进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都是如此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速成现行教材的这个序又是不妥当的它应该采用跳跃式的“序〞,而不能一点点地、爬行式地“渐〞进由此看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这两个主“序〞都有问题。

语文教学是有“序〞的,但是这个“序〞却不一定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语文教学要有效率,就得寻找自己独特的“序〞难易不序〞这是语文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原理第三、“不求甚解〞原理陶渊明先生曾云:“好读书,不求甚解〞这里借过来,用于表述语文教学的一个规律,十分恰当中小学的学生正处于心力飞速开展的成长期学习语文,有很多东西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消化这里面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遇到一些难点,不一定非得马上就解决有的时候跳过去,不必管它,接着学别的文章看着看着,读多了,这个难点自然而然地自己就解开了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要搞繁琐哲学,不能形而上学教语文课别斤斤计较,抓住一点纠缠不休否那么,执着于小的芝麻,就会把大的西瓜丢掉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不高跟这个“力求甚解〞有很大关系许多教师把一篇课文肢解万段,编出大量的问题,掰开揉碎,分析来分析去,惟恐学生有一点遗漏,有一点不明白这样的教学,必然侵占了学生珍贵的时间学生读的少了,背诵的少了,他的语文能力怎么能快速进步呢!更何况语言文学的东西历来就有“诗无达诂,文无定解〞的说法,每个读者的阅读过程都是一个再发明的过程,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非要学生完全接受统一的观点,这就是强加于人,就是抹杀个性,抹杀发明性。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是不会有大长进的不是说语文教学不能求“解〞,而是不能求“甚解〞,当适可而止第四、书面语开展原理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于是,人们就此又产生了一个误解:读写是书面语能力,听说那么是口语能力包括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在内,对这个问题的表述也是含糊不清的其实,无论听说还是读写,需要开展的都是书面语能力因为,儿童学习母语的幼儿期已经根本掌握了口语,上学以后主要是书面语的开展问题了听和说,是口头交际,但它使用的语言却不一定是口语;反之,读和写,是书面交际,但它所用的语言也未必是书面语听说读写是指的言语行为,而口语和书面语指的是语言形式两者有一致的时候,但是,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完全一致,它们不是一回事口语和书面语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当中,都是有区别的汉语也一样儿童学习口语的时候,是他言语能力开展的低级阶段,而进入学校学习书面语,那就是高级阶段了汉语的口语与书面语大体上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不同:第一、发音方面口语是方言,书面语是普通话第二、词汇方面口语的词汇范围狭窄,主要是日常生活的词汇,总量也少同时它的很多词语是方言土语,其交际作用受到地域的限制第三、语法方面口语由于有语境的辅助,所以它的语法比拟简单、宽松、不标准。

而书面语的语法相对那么复杂、严格、标准化如果从儿童言语能力开展的角度具体地讲,这个低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主要有七点差别:(1)口语的一般词汇量少书面语的一般词汇量大,特别是同义词、反义词丰盛2)口语冗余度大,允许出现大量的luō@①嗦、重复口头语、插入语及多余的重复成分比比皆是书面语那么要求精练、准确,限制或基本禁绝这种现象3)口语语序不严格,可以颠三倒四,语言成分的位置不固定书面语各种语言成分的位置是确定的,不允许随意出现倒装4)口语有语境的帮忙,允许任意省略书面语成分省略是有条件的,不能有随意性5)口语的句子,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很少有齐备或重叠使用的现象而书面语,尤其在议论文体中,那么普遍存在6)口语用“意合法〞组织复句,不使用关联词书面语复句一般都用关联词语7)口语中复句使用得很少,关联词语数量也少书面语中复句使用得多,关联词语总量也大儿童上学以后,学习写字、阅读,则他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开展主要就是在这七个方面的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原理现行的中小学大纲和教材之所以不很成功,就是没有按它办事第五、“先用后理〞原理一般学科的学习都是“先明理,后使用〞而语文学习的过程却相反,是“先学使用,后明道理〞。

语文课程波及很多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理论,最主要的大约就是语法、修辞、逻辑了这些都属于归纳性的理论它们的那些原理、法那么,都是从大量的语言、思维现象中归纳、抽象出来的因此,要想明白这些抽象的“理〞,就必须首先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在这里,学习使用是第一位的,是感性层面的活动,而懂得理论那么是第二位的,是在感性根底之上的理性的活动所以,中小学语文课不能上成语言、文学理论课,而只能是在语言、文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课、应用课不讲或少讲语言理论,却要让儿童学会正确运用汉语,这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不讲这些“语、修、逻〞的,可它的教学效果却很好比方,蒙学要“作对〞,就是学习词语、语法、修辞、逻辑的一个有效办法这些珍贵的经验应该认真研究,加以继承近百年的语文教学,总是想让学生“先明理,后会用〞,实在是南辕北辙,走了一条弯路语文教学要提高效率,非得按照“先用后理〞原理来安顿课程内容不可而且,最好是往后放,高中阶段讲一点就算了千万不要像现在这样,死抠许多语修逻的名词术语,结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却提高不大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是必须改掉的第六、“八股文〞原理“八股文〞从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就被废除了。

它作为封建王朝考官取仕的选拔制度当然是有害的,理应取缔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从语文教学办法的角度来考虑,“八股文〞却并非一无可取八股文〞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一种议论文的模式它把“代圣人立言〞这种议论文规定出一些相对固定的格式、套路,要求学生“照着曲子填词〞用这种办法去考试、选拔官吏当然不科学,考不出学生的发明性,鉴别不出人才但是如果从教学生学习写作方面看,却大有好处小孩子学语言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式化〞那么是模仿学习的最正确途径按照预先设定的格式去“套〞写文章,可以让学生“入门〞阶段变得容易起来虽然开始会有些生搬硬套,显得僵化可笑,但是“套〞来“套〞去,由生变熟,他就会驾轻就熟,生发出许多发明性来八股文〞教育尽管培养不出“李白〞“杜甫〞,可是受教育者却很少有“文理不通〞“词不达意〞的这就是它的成功之处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为什么效果不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继承“八股文〞教育的合理内核——“模式化〞教学的缘故实际上,传统语文教育中有许多采用“模式化〞教学的地方,都获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比方,现在经常受到人们批评的应用文教学过去有一种书叫做“尺牍〞,把常用的应用文设定出一些“套词〞,让初学者去照猫画虎地“套〞用。

一开始当然写不太妥帖,但是“套〞长了自然而然就运用自如了现在的应用文教学抛弃了这个好传统,于是有些人学问很大,可在这方面却每每闹出笑话来这就是“八股文〞教学原理的一个有力的反证再比方写字教学如今的中小学生字写不好是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历史上的情况不是这样,小孩子习字先“描红〞,即拓“仿影〞描红〞差不多了,才“临帖〞,通常“临〞颜、柳、欧、赵四体这四体是什么?不就是书法的四种根本“模式〞吗?初学书法不能提倡什么发明性,就是临摹四大家的“八股〞什么时候临帖过关了,发明不发明那就看学习者个人的禀赋了这种“模式化〞习字教学,虽然大多数人并无创新,但是写的字有体有式,总比现在的“螃蟹爬〞要好得多由此可见,“八股文〞原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理遵循它与不遵循它,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我国目前的教育政策是“一纲多本〞,以后才会向“多纲多本〞开展语文教学都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制的一个大纲则,这个大纲贯通的语文教育理念是否合乎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就对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作用合乎的地方,教材就编得科学,教学就有效率;反之,那么不科学,没有效率我以为现今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有些东西是违背上述根本教学原理的,所以才造成了全国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

语文课程要改革,首先应该从这里开始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口加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