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九年级上册·课本亮题拾贝课本中的例、习题是经过编者反复琢磨,认真筛选后精心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立足课本,充分发挥课本例、习题的教学功能,可以有效地防止题海战术,不但有利于巩固根底知识,而且还能增强同学们的应变能力,开展创新思维,提高数学素养.21.1 二次根式题目 计算:.〔人教课本P8 2〔4〕题〕解 原式=.点评 大家知道,当a≥0时,有意义,且.而当a<0时,也有意义,此时,进一步的,如此等于-a〔-a>0〕.为了预防解题粗心出错〔如〕,通常是根据平方〔或立方〕的意义,先处理掉〔好〕符号,再按有关顺序和规定运算.演变变式1 填空:〔1〕=;〔2〕=.〔答案:〔1〕 〔2〕〕变式2 当x时,式子在实数X围内有意义? 〔答案:>〕变式3 假如是整数,求正整数n的值〔至少写出3个〕.〔答案:n = 1,2,9,17等.〕变式4 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是有理数?假如存在,求出一个n的值;假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 假设存在正整数n,使是有理数,如此因为3n + 2是正整数,所以3n + 2应该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假设3n + 2等于k〔k≥3,k是正整数〕的平方,如此k = 3p或者3p + 1或者3p + 2,也就是说k除以3余0或者1或者2,而〔3p〕2 除以3余0,〔3p + 1〕2 = 9p2 + 6p + 1,〔3p + 2〕2 = 9p2 + 12p + 4 除以3都余1,所以没有数的平方除以3余2.明确3n + 2不是完全平方数,从而假设不成立,因此,不存在正整数n,使是有理数.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题目 计算:.〔人教课本P15 6〔4〕题〕解 原式== 15.另法 原式=.点评 进展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时,根据乘法、除法规定〔〔a、b≥0〕,〔a≥0,b>0〕〕,可以从左往右正向使用〔如另法〕,也可以从右往左逆向使用〔法一〕,往往可视其具体题目的数字特点和结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情况是尽可能先把根式化简,大数化小,遇到字母开平方时,必须注意字母的正、负性〔或讨论〕.演变变式1 填空:〔1〕=;〔2〕=. 〔答案:〔1〕 〔2〕〕因为原式=,2 + 3 = 5,所以设2 = a,3 = b,如此 5 = a + b,题目可演变成如下形式:变式2 化简:.解 原式== b〔a + b〕= ab + b2.假如赋予a一些不同的值〔相应的可得到b的值〕,如此可得到一组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试题.变式3 甲、乙两同学在化简 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甲: 因为x,y是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且在分母上,所以x>0,y>0,于是令 x = 1,y = 1,代入可得,原式=.乙: 原式=.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果.请指出甲、乙同学的做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解 甲,乙两同学的做法都不正确.甲同学犯了以特殊代替一般的错误,虽然最终结果是.乙同学对题目形式上的意义理解错误,通常是一个整体,是被除式.正确解法是:原式=.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题目,,求如下各式的值:〔1〕x2 + 2xy + y2; 〔2〕x2-y2. 〔人教课本P21 6题〕解∵,,∴,x-y = 2,xy = 2.于是 x2 + 2xy + y2 =〔x + y〕2 =,x2-y2 =〔x + y〕〔x-y〕=.点评 此题属于“给值求值〞类型,一般不宜直接代入算值.通常的思路是:先把式和待求式进展适当的等价变形化简,充分挖掘出式和待求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看情况灵活地代入,往往能简捷而巧妙地求值.演变变式1,,求:〔1〕,〔2〕的值.解 由可得a + b = 2,,ab =-1.〔1〕原式=.〔2〕原式=.变式2 如果实数a,b满足a2 + 2ab + b2 = 12,,求的值.解 显然b≠0,于是由,得,∴,即 ,有,因此.说明 上述解法,既抓住了式的特征〔两个等式的左边有公因式,约后能降次,但要注意是否为0啰!〕,又防止了解方程组的难点.此题还可以进一步求出a、b的值.∵,∴〔x-1〕2 = 3,得x2-2x = 2,结合x≠0,两边除以x,得,注意到,如此=,,得变式3 假如实数x满足,试求:〔1〕;〔2〕;〔3〕的值.〔答案 〔1〕8 〔2〕 〔3〕〕22.2 降次 —— 解一元二次方程题目 无论p取何值时,方程〔x-3〕〔x-2〕-p2 = 0总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吗?给出答案并说明理由.〔人教课本P4612题〕解 原方程可化为x2-5x + 6-p2 = 0.方程根的判别式为 △=〔-5〕2-4〔6-p2〕= 1 + 4p2,对任何实数值p,有1 + 4p2>0,∴ 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x1 =,x2 =,且两个根不相等.另法 由 p2 =〔x-3〕〔x-2〕= x2-5x + 6 =,得 ,无论p取何值≥,因此.点评 解一元二次方程有配方法,公式法或因式分解法.一般来说,公式法对于解任何一元二次方程都适用,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主要方法,但在具体解题时,应具体分析方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1〕要判定某个二次方程是否有实数解与有几个解时,常常只须考查方程根的判别式.〔2〕见到含字母系数的二次方程,在实数X围内,首先应有△≥0;假如字母在二次项系数中,如此还应考虑其是否为0.〔3〕关于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问题,一般有三种处理方式〔何时选择那种方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特点来确定〕:① 利用求根公式求出根来;② 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将这两个根的和与积表达出来:x1 + x2 =x1x2 =,以便后继作整体代换;③ 将根代入方程中进展整体处理.演变变式1 分别对p赋值0,2,等,可得如下确定的方程:解方程:〔1〕x2-5x + 6 = 0;〔2〕x2-5x + 1 = 0;〔3〕4x2-20x + 21 = 0.变式2 当x取什么X围内的值时,由方程〔x-3〕〔x-2〕-p2 = 0确定的实数p存在?请说明理由.解 对任意实数p,有p2≥0,所以只需p2 =〔x-3〕〔x-2〕≥0,利用同号相乘得正的原理,得x应满足 或 解得x≥3或x≤2. 明确,当x取x≤2或x≥3X围内的实数时,由方程〔x-3〕〔x-2〕-p2 = 0确定的实数p存在.变式3 指出方程〔x-3〕〔x-2〕-p2 = 0的实数根所在的X围?解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 =,x2 =,且对任意实数p,有1 + 4p2≥1,∴有x1≥,x2≤,即方程的实数根所在的X围是x≤2或x≥3.变式4 试求y =〔x-3〕〔x-2〕的最小值.解 由 y=〔x-3〕〔x-2〕= x2-5x + 6 =,得 y的最小值为,当时取得.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题目 如图,要设计一幅宽20 cm,长30 cm的图案,其中有两横两竖的彩条,横、竖彩条的宽度比为3:2,如果要使彩条所占面积是图案面积的四分之一,应如何设计彩条的宽度〔准确到0.1 cm〕?〔人教课本P5310题〕分析 结合图形,阅读理解题意〔数形结合〕.矩形图案中,长30 cm,宽20 cm.现设计了横、竖彩条各2条,且其宽度比为3:2,于是设横彩条宽为3x cm,如此竖彩条的宽就为2xcm,其长与矩形图案的长宽相关.等量关系式为“使彩条所占面积是图案面积的四分之一〞.解 根据题意,设横向彩条的宽为3x,如此竖向彩条的宽为2x,于是,2x 2x3x3x3020建立方程,得 ,化简,得 12x2-130x + 75 = 0.解得 .因此横向彩条宽1.8 cm,竖向彩条宽1.2 cm.另法 如图,建立方程,得 .法三 如图,建立方程,得 .点评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为:〔1〕设:即设好未知数〔直接设未知数,间接设未知数〕,不要漏写单位;〔2〕列:根据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注意等号两边量的单位必须一致;〔3〕解:解所列方程;〔4〕验:一是检验是否为方程的解,二是检验是否为应用题的解;〔5〕答:即答题,怎么问就怎么答,注意不要漏写单位.演变变式1 矩形图案的长、宽不变,但设计的两横两竖彩条的宽度一样,如果彩条的面积是图案面积的四分之一,求彩条的宽. 〔答案:〕变式2 矩形图案的长、宽不变,现设计一个正中央是与整个矩形长宽比例一样的矩形,其面积是整个矩形面积的四分之三,上下边等宽,左右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的宽度?解 因为矩形图案的长、宽比为30: 20 = 3:2,所以中央矩形的长、宽之比也应为3:2,设其长为3x,如此宽为2x,所以 ,得 ,从而上、下边宽为,左、右宽为 .xx变式3 如图,一边长为30 cm,宽20 cm的长方形铁皮,四角各截去一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将四边折起,可以做成一个无盖长方体容器.求所得容器的容积V关于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x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x的取值X围.解 根据题意可得,V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xV =〔30-2x〕〔20-2x〕x.即 V = 4x3-100x2 + 600x,x的取值X围是0<x<10.变式4 在一块长30 m、宽20 m的矩形荒地上,要建造一个花园,并使花园所占的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小明的设计方案如图甲所示,其中花园四周小路的宽度都相等.小明通过列方程,并解方程,得到小路的宽为2.5 m或22.5 m.小亮的设计方案如图乙所示,其中花园每个角上的扇形〔四分之一圆弧〕都一样.解答如下问题:〔1〕小明的结果对吗?为什么?〔2〕请你帮小亮求出图乙中的x ?〔3〕你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20 m30 mx20 m30 m20 m30 m甲 乙解 〔1〕小明的设计方案:由于花园四周小路的宽度相等,设其宽为x米.如此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得 ,即 x2-25x + 75 = 0,解得x =或x =.由于矩形荒地的宽是20 m,故舍去x =,得花园四周小路宽为m,所以小明的结果不对.〔2〕小亮的设计方案:由于其中花园的四个角上均为一样的扇形,所以设扇形的半径为x米,列方程得 ,所以m.〔3〕略.23.1 图形的旋转题目 如图,△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BE与DC有什么关系?你能用旋转的性质说明上述关系成立的理由吗?〔人教课本P679题〕BCDAE解∵△ABD是等边三角形,∴AB = AD,∠BAD = 60°.同理AE = AC,∠EAC = 60°.∴以点A为旋转中心将△ABE顺时针旋转60° 就得到△CAD,∴△ABE≌△ADC,从而 BE = DC.另法∵△ABD,△AEC都是等边三角形,∴AB = AD,AE = AC,∠BAD =∠EAC = 60°,于是∠CAD =∠CAB +∠BAD =∠CAB +∠EAC =∠EAB.从而有△CAD≌△EAB,∴DC = BE.点评 由于旋转是刚体运动,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所以藉此可以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发现等量〔或全等〕关系,或通过旋转〔割补〕图形,把分散的量聚合起来,便于打通解题思路,疏通解题突破口.CBAED演变变式1 如图,△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