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柏拉图的文艺论 王念益 张家港开放大学 摘 要: 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祥地, 而古希腊的文艺理论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史的源头, 也是其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高峰关键词: 文艺; 灵感; 社会功用; 作者简介:王念益, 江苏省张家港市, 张家港开放大学波普尔曾说:“柏拉图著作的影响, 无论是好是坏, 总是无法估计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 或者是柏拉图的, 或者是反柏拉图的, 可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著作的内容涉及哲学、伦理、美学和文艺理论等方方面面柏拉图的文艺论包括很多内容, 有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文艺本质论, 具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文艺创作论, 以及极端功利主义为特征的文艺功用论一、文艺本质论“理式 (念) 论”是柏拉图文艺本质论的重要基础, 柏拉图的内心里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感觉世界”, 一个是“理式世界”他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源, 物质是虚幻的, 即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 那么作为对现实世界模仿的文学艺术, 就是“模仿的模仿”, 与真理隔了三层, 因而不是真实的这就是柏拉图在理式论的基础上, 提出的“模仿说”柏拉图认为, 艺术家是模仿主体, 但是他们对模仿对象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知识。
即使像荷马这样的“悲剧诗人的领袖”, 也不过是“影象制造者”, “和真理隔着三层”, 并在《斐德若篇》中把“诗人或是其他模仿的艺术家”排在第六, 地位仅仅比奴隶和他的仇敌稍微高一些文艺的真实性一直不被柏拉图所承认, 其实是为了维护神权以及贵族阶级的统治与利益, 都是为其政治目的和利益服务二、创作的原动力———灵感在《伊安篇》中柏拉图提到:“凡是高明的诗人, 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诗歌, 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 有神力附着可见柏拉图认为文学创作主要靠灵感, 极具宗教神秘主义色彩而“灵感说”的核心是迷狂柏拉图在《斐德若篇》里曾经指出四种迷狂, 第一种是诸如女巫的神谕那样的预言迷狂, 第二种是组织祈祷去灾时祷告者心理的宗教迷狂;第三种是诗兴;第四种是爱美迷狂在柏拉图看来, 领悟最高的美, 绝对的美, 显然不能仅仅依赖肉眼, 直觉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也不能依赖清醒的大脑, 而是要依赖迷狂的心理因此, 这种迷狂是不同于诗人迷狂的哲学家的迷狂柏拉图的灵感论触及了灵感所具有的亢奋性、非理性、非自觉性和独创性等特征三、文艺的社会功用柏拉图的文艺功用论, 与他的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柏拉图一直知道文学艺术可以对人心产生深刻的影响, 认为文学创作的内容应该成为政治统治和教育年轻人的工具良好”而“适合”的文艺教育, 一可以陶冶人的性情, 美化人的心灵;二可以培养审美趣味, 提高鉴赏能力因此, 柏拉图要求文学艺术家“真正能给人教育, 使人得益”, 并根据处于上层社会的奴隶主的思想, 严格审查古希腊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 指出了文艺的三大罪状首先, 柏拉图如前所述指责模仿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 诗人没有真知识, 文艺不能给人带来真知真理, 只能欺骗愚笨人和小孩子, 为文艺列举了第一大罪状其次, 在柏拉图眼中, 古希腊的文学艺术对神灵造成了亵渎, 对英雄进行了丑化和抹黑, “最严重的毛病是说谎, 而且谎还说得不好”在柏拉图心目中, 神是其理想国中“哲学王”的化身, 神权是奴隶主贵族专制的象征他还特地制定了两条“法律”, 对诗人描写神灵的做法进行了规范第一, 神在本质上是善的但古希腊诗人大多违反了这条法律荷马在《伊利昂纪》中写道:宙斯宫门前摆着两个大桶, 一桶装着福一桶装着祸;宙斯既赐福, 也降祸埃斯库罗斯也曾说国:“神要想把一家人灭绝, 先在那人家种下祸根柏拉图认为, 这些谩神的话都是不能允许的。
第二, 神在本性上是真的这条法律古希腊诗人也没有遵守荷马在《奥德修纪》中写道:神们乔装异方的游客, 取各种形式周游城市埃斯库罗斯笔下的阿波罗, 也曾预言忒提斯受众神保佑, 会终生幸福, 她将儿女满堂, 都无灾无恙;但后来阿波罗却亲手杀了她的儿子柏拉图认为, 这些渎神的描写都应该激起义愤柏拉图认为, 文艺作品中的英雄应该是理想国保卫者崇拜的偶像, 他们必须具备勇敢和节制等“正义”的品质所谓“勇敢”就是要“不怕死”, “宁愿死不愿败”;既不能遇灾祸就“痛哭流涕”, 也不要动不动就“大笑不止”所谓“节制”, 就应该不贪婪, 不傲慢;就应该不“爱财”、不“受贿”, 不沉溺食色, 也不要谩神犯上, 不敬父母然而, 荷马史诗中就描写了阿咯琉斯的贪婪、残暴、傲慢等柏拉图说:“所以我们必须禁止这类故事, 免得青年人听到容易做坏事再次, 柏拉图还认为, 古希腊文艺对理性造成了严重摧残, 并在无形中滋润了情欲, 这不利于美好心灵的塑造, 理性是人性中最好的部分, 无理性部分是低劣的, 理性部分不好模仿, 而模仿无理性部分却非常容易, 由此一来, 文艺家为了满足群众的要求, 谋求名利, 就要迎合人性中的低劣成分。
悲剧作品滋养了感伤癖, 一些人看到悲剧表演, 就取笑别人的痛哭, 然而, 别人的悲伤会让自己受到影响, 进而养成女子习气喜剧性的作品满足“诙谐的欲念”看到喜剧表演, 便逢场作戏, 尽量让这种欲念得到满足, 结果就不免染上小丑习气所以, 柏拉图对模仿艺术家下了逐客令:必须严格禁止一切模仿性诗进入理想国这样柏拉图就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强调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 一方面又坚决地否定艺术但他否定的只是那些以现实为蓝本的摹仿艺术, 那些在现实中起了伤风败俗作用的低劣的艺术;相反他提倡一种新的艺术, 一种符合建立理想国需要的艺术, 一种能够担负起培养人们的美好、高尚心灵的艺术柏拉图作为一个极力维护传统的哲学家, 强调“理念”是本源, 将艺术视为对上帝的模仿, 使文艺理论更具宗教色彩, 完全沦为宗教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