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动静、虚实手法初探 【摘 要】本文从诗歌的动静、虚实两个角度来探讨诗歌的手法,举例分析了动静、虚实各自的几种形式,攻克了诗歌手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读懂诗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Keys】诗歌 手法 动静 虚实古代诗歌中虚与实、动与静都是常见的手法,但是很多资料都没有讲清他们的关系,本文试图从高考诗歌赏析的角度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探寻这两种手法的妙处一、动与静动与静本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貌似相反,实则相辅相成动与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动态与静态,一是有声与无声动与静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等几种形式一)动静结合绝句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动态景物的描写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静态景物的描写,动态景物与静态景物共同来表达一个主题诗中由黄鹂 、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时空广阔的画面,画面境界阔大,给人以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表达了诗人开朗坦荡的心境看到万里之遥的东吴船只已经来到的蜀川,安史之乱之后水路已经畅通,诗人终于可以驾舟出川会故乡了[来自Www.lw5u.coM],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二)以动衬静入若耶溪 王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以动衬静的道理写声音属于动态的景物描写,比如蝉噪、鸟鸣蝉噪”更显得林中的寂静,“鸟鸣”更显得山间的幽静,写动的目的是写静,细小声音的描写,更突显山林的幽静三)化静为动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条小溪为了保护田地而将田地中的绿色植物环绕着,两山推开院门将青翠欲滴的山间美景送来,这是化静为动的手法化静为动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或将无生命的物件生命化、动态化,刻意将静态的形象化为生动的场景,让人留下人物性格、形象或客观景物方面深刻的印象 赋予小溪、两山一人的情感和动作,运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更具有生机二、虚与实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梦忆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当前为实,过去未来为虚虚与实在一首诗中既对立又统一,既矛盾又和谐‘实’应试基础,实规范了虚,没有一定的实也就无所谓虚;虚应是生发,虚扩展了实,有了这样的生发和扩展而实就显得丰厚[1](一)虚实结合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秋天的蝉凄凄切切地鸣叫,傍晚时分,骤雨初歇,渲染了离别前凄凉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伤离别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有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似乎有千言万语,但又无从说起;在这不得不离别的面前,一切言语似乎又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这两句把一对有情人的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离别前和离别时是实写,也已经道出主题,写尽悲伤,但是诗人更进一步,想象离别后“念去去”、“今宵酒醒何处”、“此去经年”的情景都说时间是疗治伤口的良药,而在柳永的笔下,时间却把离别的悲伤酿造得醇厚悠长在这首词中实写的离别前离别时与虚写的离别后共同表达了离别的悲伤的同一主题,虚实结合,大大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在这一点上,本首词超越了很多诗歌,成为经典二)以虚衬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开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虚写难现真容的瀛洲,来衬托可以一见真容的天姥山,切入写作的主题,以虚衬实。
三)化虚为实欧阳修贬于滁州时写过一首《琅琊溪》:“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实写琅琊溪从山中流出时水面上漂着花草叶,可以想象得见山中应该已经是春[来自Www.lw5u.Com]花烂漫了,化虚为实,以实写虚,勾起了寄情山水的太守对山中美景的向往,几欲前往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就是动与静、虚与实的两方面共同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动与静、虚与实是平等的关系而以动衬静、以虚衬实都是衬托,有主次之分,以动衬静是静为主,以虚衬实是实为主化静为动,描写的对象本来是静态的,用拟人或比喻赋予它动态,使之形象活泼,充满生机化虚为实,要写主体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出来的诗歌中的动静、虚实的关系实在复杂,我这里只是举例来说明,很肤浅,是初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