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萍乡市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分析邬伟萍(东华理工大学,08017148)摘要:介绍了一下萍乡的概况,并且探讨了该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摘要:介绍了一下萍乡的概况,并且探讨了该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该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对策:提高城市化水平,完善城市结构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该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对策:提高城市化水平,完善城市结构体系;调整空间结构,协调好生产力布局;建立体系;调整空间结构,协调好生产力布局;建立“一主、一副、多中心一主、一副、多中心”的城市的城市发展空间框架发展空间框架关键词关键词::萍乡萍乡 城市体系城市体系 空间结构空间结构 1 1、区域概括、区域概括1.11.1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气气候候萍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天气类型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极端最高气温达41.0℃,极端最低气温为 —9.3℃,年平均气温为 17.3℃全年平均降水量为 1603 毫米,日照数约 1600 小时,无霜期 270 天 水水文文有袁河、萍水、草水、莲江、栗水五条河流,地表水径流量为26.46 亿立方米/年,水能源可开发量 5 万千瓦,地下水储量为 10 亿立方米。
自自然然资资源源萍乡矿产资源丰富全市耕地面积5.27 万公顷,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铜、钼、钨、铝、石灰石、高岭土、花岗岩、矿泉水等36 种,煤炭远景储量达 8.52 亿吨,铁矿储量 6760 万吨,各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潜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55.4%,植物物种 1200 余种历历史史沿沿革革据说春秋战国时期 楚昭王渡江时,江中漂来一物,又红又圆,大小如斗他问遍了满朝文武都无人知道,于是派使者到鲁国问孔子道:此物为 萍实,是吉祥物,只有称霸的人才能得到萍实是集天地精华而成,千年难得一遇,现在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 于是,后便把楚王得萍实的地方称之为萍乡,即“萍实之乡”远在 5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三苗族在萍乡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息 西周时,萍乡属扬州,春秋属吴国,战国为楚地,汉高祖刘邦时属豫章郡宜春县地 三国吴帝孙皓于宝鼎二年( 267 年)设立萍乡县,县治设芦溪古岗 唐武德二年( 619 年),县治从芦溪古岗迁至萍乡凤凰池(今市治所)唐贞观元年属江南西道 袁州府 元元贞元年( 1295 年)萍乡由县升格为州 明洪武二年( 1369 年)由州改为县。
清属江西省袁州府民国 3 年(1914 年)属庐陵道民国 15 年直隶于省民国 20 年,属第八行政区民国 24 年属第二行政区 建国后属南昌专区,1959 年 1 月,南昌专区改名为宜春专区,萍乡属之 1960 年 9 月撤县设市,由宜春专区代管 1970 年 3 月萍乡为省辖市1971 年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设立4 个区1.21.2 人口及行政区划人口及行政区划萍乡市辖 2 个市辖区, 3 个县,7 个街道办事处、 28 个镇、18 乡另有 1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萍乡经济开发区截至 2008 年底,全市总人口 185 万人,非农业人口 55.74 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1 人全市从业人员 94.45 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 30.99 万人,农村从业人员 63.46 万人 市区人口 50 万全市民族以汉族为主1.31.3 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清末时期, 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业初兴 1890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创办汉阳铁厂 1896 年 9 月,为解决 汉阳铁厂冶炼燃料之需, 盛宣怀派德国矿师赖伦前往萍乡勘探煤源 1898 年 3 月,盛宣怀向清廷奏请正式创办 安源煤矿,并引借外资,购买西方机械设备,聘请德国工程技术人员,大举开采煤矿。
1905 年,中国最早的铁路之一——株萍铁路建成通车,株萍铁路与安源煤矿合称为安源路矿两年后,萍乡煤矿建成投产,成为中国最早采用西方机器的大型煤矿之一1908 年,萍乡煤矿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股份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 汉冶萍公司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萍乡遂为中国南方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如今,萍乡形成了以煤炭、机械、冶金、化工、建材、陶瓷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钢材、电瓷、工业瓷、烟花鞭炮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1978 年至 2001 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构成的比例由1978 年的33.3:43.8:22.9 变为 2007 年的 9.1:61.1:29.8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9 年全市生产总值 421.49 亿元,人均 GDP 在全省排第四位,财政总收入41.33 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23.43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72.7 亿元,主营业务收入 585.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53.3 亿元2 2、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对区域经济具有促进和带动作用,这种促进与带动作用又不是孤立地决定于单个城市,而是取决于城市体系结构是否合理和城市群区相互协作的整体效果[1]。
同理,一个城市取决于构成城市的县区等城市体系结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内,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构成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市有机体城市体系的发育程度和完善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前提[2]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城市在地域空间中的组合形式和构造,相互的分布位置及联系的网络状况,它是职能类型和规模等级结构在区域内空间组合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它的特征主要取决于这两种结构,同时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条件及城镇化水平等在地域空间中的差异影响和制约,以及人文因子 (如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政策 )的影响[3]因此,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区域城市体系的特征和主要问题,有利于促进城市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2.12.1县区分布密度小,且差异显著县区分布密度小,且差异显著截至2008年底,萍乡市有2个区,3个县(8个镇、18乡),平均密度为 765.4县(区)/km2 ,147.19镇(乡)/ km2远低于江西省的 1685.86县(区)/ km2除县区的分布密度较小外, 萍乡的城市空间分布还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大致以浙赣线为界,萍乡市可以分为中部 、南部、北部三部分,南北面积相当,全 市5个县(区) 中,有3县(区)位于中部 ,而南、北各有一县。
若以城镇人口密度计, 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1人2.22.2 县区空间分布呈明显的交通指向性县区空间分布呈明显的交通指向性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交通条件的关系密切, 萍乡市铁路以浙赣线 、320国道、319国道为主轴,形成十字型骨架 全市5县(区),有3县(区)沿浙赣铁路分布,有2县分布在319国道在全市所有的5县(区),全部沿十字型骨架分布 表明萍乡市的县区分布具有明显的 交通指向性2.32.3 城镇基础好,但结构不合理城镇基础好,但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随着 萍乡市经济的稳步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萍乡城镇是由多个分散、相对独立的工矿城镇逐步发展起来的城镇结构不合理,城镇职能定位不明确,城镇分工协作不畅,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是当前城镇体系中较突出的问题同时,萍乡又是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2008年底,城镇化水平为 53.05%,列全省第四3 3、城市体系结构的优化对策、城市体系结构的优化对策3.13.1 提高城市化水平,完善城市结构体系提高城市化水平,完善城市结构体系周一星、杨益生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城市的等级规模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4]合理的城市化水平和完善的城市规模结构将更好地扮演区域的增长的角色,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5]。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是实现萍乡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市域层面建立中心城市 、次中心城市 、重点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结构体系,形成南、中北城镇发展区 ,完善城市结构体系,提高城市化水平, 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增大城市规模,扩大其城市队伍;积极发展小城镇,增强其接受辐射和自我辐射的能力要有计划地增加对 各县区的投入:科学规划、基础改善、优势整合,为适时捉住发展时机奠定基础同时根据各 县区自身的特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整个城市的产业群整体发展要注意其有目的地培养在发展各个县区产业时,要避免走 “先污染后治理 ” 老路各县区要依据自身的特色和已有产业,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革,走新型的产业发展道路3.23.2调整空间结构,调整空间结构, 协调好生产力布局协调好生产力布局城市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是某一体系内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联系和组合状态,完善合理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确立合理的空间依托[6]在中北部城镇发展区,突出建设由 “一主、二副、六片 ”组成的萍乡都市区即一个中心城市,芦溪、上栗两个副中心城市和六个各具不同职能和特色的城镇片区通过组团式的城镇空间布局,协调城镇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协调生产力在区域中合理布局。
建立市政府主导下的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生态安全建设协调机制,科学、合理地在全市域布局生产力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通信、能源等 )的步伐拉快,扩大原有城市的规模,同时促使新城市及小城镇发展3.33.3建立建立““一主、一副、多中心一主、一副、多中心””的城市发展空间框架的城市发展空间框架在中心城市层面, 建立“一主、一副、多中心 ”的城市发展空间框架 ,即以安源区、萍乡经济开发 区为主体的主城区和以湘东区为主体的城区,形成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萍乡城镇空间发展三大战略:极化中心、培育萍乡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壮大中心城市实力,优化中心城市结构,完善中心城市综合功能通过培育都市区,促进中北部城镇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全市域城乡一体化按区域统筹的要求,协调全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实现全市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89—93[2]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97,124,126,129[3]曹艺民.试论区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的主要内容口].城市规划, 1989,(1):54~57.[4] 彭勇,肖玲.中国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研究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21。
[5] 王发曾,郭志富.基于城市群整合发展的中原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优化[J].地理研究,2007,26(4):63[6] 李震,顾朝林,姚士谋.当代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