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_钱学森忧虑_学术交流民主

jiups****uk12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43.67KB
约2页
文档ID:38498353
_钱学森忧虑_学术交流民主_第1页
1/2

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走后,各界群众深情送别钱学森生前对美国授予学术荣誉称号和国家勋章全不在意的钱学森,唯独看重是否能成为“人民的科学家”现在,钱学森的这一心意可以如愿以偿了然而,还有让他放心不下的事,就是学术教育和学术民主因为这一问题事关重大,在此我以“钱学森忧虑”称之钱学森忧虑的学术民主是什么呢?先让我们引述钱学森关于学术交流民主的几段话在上世纪6 0 年代和7 0 年代的科研活动中,钱学森身体力行,实践着学术交流民主上世纪8 0 年代之后,在科学管理工作中钱学森极力倡导学术交流民主例如他说,“在我们思维科学这个新的领域里,没有什么权威,不能搞一言堂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互相交流,争吵一下也没有关系暂时统一不了认识,也不要紧,慢慢来总之,我们既要严肃认真,又要生动活泼,充分发扬民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钱学森:《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载于《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7 月版第1 6 2 页)他又说,“在我们国家,不但是学术讨论气氛不浓,就是一个集体当中,封锁、闭塞、闭关自守等现象也非常严重这是违反社会思维学的规律的 《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7 月版第1 3 2 页)1 9 9 6 年,已经卸任中国科协主席职务的钱学森,多次讲话指出,“我从前在中国科协工作过几年,感到学术不够民主,教授、权威压制得太利害。

我在中国科协上讲过不只一次,但还是解决不了这是科学向前发展的一个大问题《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九州出版社2 0 0 9 年2 月版第1 1 4 页)还可以举出一些钱学森对我国学术民主、学术风气反思以至抨击的话从上述钱学森言论可以看出,国人对学术交流民主尚未取得共识,可以说不同认识之间的差距还相当大!而且这种认识上的差距,存在不是几年,而是几十年了至今这个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苗头为此,什么是学术交流民主,我们应当有什么样的学术交流民主,应当有什么样的学术交流风气,这个问题就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大问题了!首先,要选准思考的方向、确立思路就是说,用什么思路来分析,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学术交流民主正确与否呢?我以为,目前可以将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 0 周年大会上的一句话,即“把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效统一起来”(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 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 0 0 8 年1 2 月1 5 日),用作衡量学术交流民主正确与否的标准,因为这里面有科学、人才、制度3 个因素的衡量标准,是我党对科技社团发展方向提出的正确要求,并有社会广泛共识。

那么,钱学森对这一标准把握的如何呢?好在有大量钱学森的行动和言论可以考查其中,他对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的建议可以作为重点考查之一他说,“科学技术工作也必须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我1 9 5 5 年归回祖国后,深感我们党的民主集中制也是科学技术工作的客观规律;我在美国从我的老师T h e o d o r ev o nK a r m a n 那里学到的也实际上是民主集中制,只是那时在外国还没有明确地阐述我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从事导弹卫星工作,深感周总理在工作中是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典范但我们许多工作,都没有执行这一规定:既不民主,也不集中;讨论工作,既不能让大家在统一目标下充分各陈己见,最后也不能集中到一个目标高峡■1 2科协论坛深切怀念钱学森主席“钱学森忧虑”:学术交流民主任务的完成结果是各干各的,分散而低效 (摘自《钱学 森 书 信 选 》 , 1 9 9 6 年 2 月 2 2 日 致 张 玉 台)钱学森这个讲话所举实例,既有西方的积极因素,又有中国的积极因素,既有科技规律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制度因素,这两方面因素有效统一起来了它清楚地表明,钱学森对学术民主标准的把握是很准确的我们还可以从钱学森几十年如一日的学术民主作风看出,钱学森的学术民主理念和实践完全符合上述标准,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继承与发展。

钱学森是社会主义制度学术民主的标杆!学术民主既是学术发展的目标,也是学术繁荣的手段钱学森倡导学术民主,核心在发展科技而在发展科技中,他特别看重的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就是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可以说,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钱学森科技活动的重中之重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最后担忧的还是人才培养问题在《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中,钱学森有着对科技创新独到的洞见他说:“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 我 看 , 这 是 中 国 当 前 的 一 个 很 大 问 题 ”()钱学森认为科技创新关键在培养人才,而这正是最让钱学森放心不下的总之,“钱学森忧虑”集中有两点:一、办学模式“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二、学术民主问题“是科学向前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如果说钱学森在去世前留下了最后一份珍贵遗产的话,那么这个遗产就是“钱学森忧虑”。

它可能有如“李约瑟难题”一样,激励后人不断地进行反思与研究正是这种问题意识和哲学反思,不断促进着中国科技创新蓬勃发展h t t p : / / w w w . c a s t . o r g . c n / n 3 5 0 8 1 / n 3 5 4 7 3 / n 3 5 5 1 8 / 1 1 5 8 4 8 8 7 _1 . h t m lh t t p : / / s o c i e t y . p e o p l e . c o m . c n / G B / 1 0 3 2 0 4 7 5 . h t m l(作者单位:重庆市科协)近日,中国科协发布《关于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 开展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科协按照通知要求,研究制定本地区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整合资源,扎实推进服务站建设为进一步凝聚、引领和帮助农村基层科普组织更好地开展科普惠农服务,探索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2 0 0 8 年,中国科协组织部分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和带头人率先开展了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推动了科普惠农工作的深入发展在试点工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科协制定了《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惠农服务站方案》)。

《惠农服务站方案》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率先在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带头人所在单位中建立起科普惠农服务站;其他在农村科普工作方面积极性高、组织基础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积极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加及时、周到、长期、有效的科普服务,推动科技发展惠及“三农”通过引导、帮助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各级科协对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的凝聚力明显增强,为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开展科普服务的能力普遍提高,农村科普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和能力建设有较大推进,科普惠农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惠农服务站方案》中指出,科普惠农服务站是在各级科协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培训基地和带头人所在单位等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建立的,长期面向农民开展科普服务的场所,应按照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标准和管理办法(试行)》中关于村级科普活动站的要求进行建设与管理,并且要围绕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基层建站,服务农民;搭建平台,资源共享的3 个实施原则建立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由中国科协部署、指导,督导各地区实施。

省、地级科协结合本地农村科普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工作实施方案县级科协根据省、地级科协制定的实施方案,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并动员农村科普工作方面积极性较高、组织基础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培训基地和带头人所在单位等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惠农服务站方案》中还对科普惠农服务站的基本条件、职责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作了具体要求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以长效机制服务“三农” 中国科协开展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1 3科协论坛深切怀念钱学森主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