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抗日战争与中国工业近代化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31.04KB
约10页
文档ID:45539675
抗日战争与中国工业近代化_第1页
1/10

抗日战争与中国工业近代化薛? 毅??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对外国侵略者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期间, 中国政府和一批爱国企业家将部分沿海地区工矿企业迁到内地, 并在抗战后 方建起了一批工矿企业建立了水力发电、 冶金、 机械、 化工、 电器仪表、 石油及石油炼制等上百种工业门类, 生产涉及当时中国有能力生产的所有产品, 形成了基本能够自给、 比较完整、 独立性较强的工业体系, 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工矿企业管理人才, 增强了中国 的科技力量, 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进程关键词 ? 抗日战争? 中国工业? 近代化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对外国侵略者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 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 对中国沦陷区人民进行了极其残酷的掠夺, 聚敛 了大量的财富, 侵占了为数众多的工矿企业, 对中国的工业化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和一批爱国企业家在全国人民和各政党的支持下, 将一批沿海地区工矿企业迁到内地, 在抗战后方建起了一批工矿企业, 建立了水力发电、 冶金、 机械、 化工、 电器仪表、 石油及石油炼制等上 百种工业门类, 生产涉及当时中国有能力生产的所有产品, 形成了基本能够自给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些工矿企业在抗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进程一从经济角度而言, 一部中国近代史堪称是一部近代化史近代化涉及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主要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 政治领域的民主化、 社会领域的城市化、 价值观念领域的理 性化等鸦片战争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社会之所以被称为近代社会,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一时期中国有了新的生产力? ?? 机器大工业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变迁最本质的表现就是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工业化是国力强盛的基础, 也是经济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 19世纪 60年代开始, 一些有见识的洋务派首脑人物希望通过重工业建设使中国走上工业化道路, 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为此洋务派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创建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辛亥革命后, 中国曾出现了一个短期的发展工业的热潮, 工矿、 交通等部门出现 了不少资本主义企业到了 20世纪 30年代中期, 中国数量有限的工矿企业中的约 80 % 集中在东部沿海和沿江城市全国工厂总数的 60 % 集中在上海、 天津、 武汉、 无锡、 广州等大城市这些企业大多资本少、 规模小、 技术水平落后。

这些工业的门类主要是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 重 工业则主要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到抗战全面爆发前的 1937年, 在国民政府实业部注册登记的符合5 当时工厂法规定标准, 即拥有动力或工人超过 30人以上的工矿企业, 全国共有 3935家, 其中分布在长江下游江苏、 上海、 浙江三省市的就有 2336家, 占全国总数的 56 % 而上海一地就有 1235家,占全国的 31 % 在当时, 上海工业 ∀资本额为 148464000元, 占全国资本总额的 39?73 % ; 工人为 112030人, 占全国工人总数的 31?78 %由此可见, 无论是工厂数量、 资本还是技术水平, 当时的上海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重工业决定着整个工业的发展水平早在 1936年初, 主管全国重工业建设的资源委员会就拟订了发展经济必须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 ( 1)中国经济建设, 必须以工业化为中心 ( 2)工业化必 须以重工业建设为中心 ( 3)重工业建设必须以国营事业为中心∃并确定了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尽量利用外资和尽量利用外国技术这一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有关部门也曾先后制订过多个与发展工业相关的计划例如建设委员会的 实业部的 全国经济委员会的 如果这些工业基础毁于战火, 势必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大伤元气, 必将使中国的抗战实力遭到重创; 如果这些企业沦入敌手, 就等于将中国约 80 % 的民族工业用来加强日本侵华的实力, 其后果不堪设想。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随着形势的发展, 由上海民营企业家颜耀秋、 胡厥文、 支秉渊等 11人发 起组建的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于 8月 1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这 11名人士都是上海企业界的佼佼者在成立会议上, 与会者推举颜耀秋为该会主任委员, 胡厥文、 支秉渊为副主任委员, 负责上海民营工厂内迁事宜第 2天, 日军开始进攻上海此后, 上海要求向抗战后方转移的工矿企业日益增多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 为了尽可能多的将沿海地区及中国中部地区的工矿企业迁至抗战 后方, 同时安排好迁移企业尽快在新的地方恢复生产, 支援抗战1937年 9月下旬, 国民政府决定成立工矿调整委员会, 具体负责工厂内迁事宜关于内迁的路线, 当时主要有陆路和水路陆路主要是铁路自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争爆发后, 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就将上海西、 北两个火车站的铁轨拆除用于构筑工事; 沪宁铁路和沪杭铁6 刘鸿生的大中华火柴厂、 上海水泥厂、 章华毛织厂、 华丰搪瓷厂; 郭顺的永安纺织厂; 王云五的商务印书馆; 吴蕴初的天原电化厂、 天利氮气厂、 天厨味精厂、 天盛陶瓷厂;项康元的康元制罐厂; 胡厥文的新民机器厂、 合作五金厂、 长城砖瓦厂等。

中国著名的平民教育 家晏阳初将此比喻为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在当时, ∀所谓内地, 就是指平汉、 粤汉两路以西地带而言 )∃抗战初期, 国民政府主管工业建设的资源委员会所属的工矿企业中的相当一部分全部或部分迁到了后方据统计, 资源委员会仅在抗战爆发初期迁建的工矿企业及这些单位拆迁的器材、 机器见下表:表 1厂矿名称器材数量 (吨 )机器数量 (吨 )总计 (吨 )钢铁厂迁建委员会35000中央机器厂2500中央电工器材厂2500中央无线电器材厂240中央电瓷制造厂16165226中央钢铁厂20005002500钨铁厂1000恩口煤矿公司250125375萍乡煤矿局5000辰溪煤矿383高坑煤矿局700明良煤矿公司382自流井电厂118昆湖电厂8608807 抗日战争与中国工业近代化!#∃潘仰山: 矿业企业有 5家, 拆迁的器材和机器总量为 6840吨; 电力企业有 6家, 拆迁的器材和机器总量为 2200?5吨这些工矿企业迁往的地址分别是: 中央钢铁厂迁往湖南辰溪; 中央机器厂迁往云南昆明; 电工器材厂迁往广西桂林; 中央电瓷厂迁往湖南沅陵; 中央无线电厂迁往桂林 在大力组织工矿企业内迁的同时, 资源委员会还制订了征集技术人员的办法。

办法提出, 凡化学、 机械、 电器、 矿冶、 土木建筑、 纺织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或具有相当学识经验者, 均予安排工作抗战初期, 经资委会和该会所属工矿企业招募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达 3000名以上从 1938至 1940年, 由官方资助迁移到抗战后方的工矿企业约有 450家, 各种器材 12万多吨,各类技术人员 3万多人各主要工业部门转移的机器设备数量见下表:表 2门类1938年 (吨 )1939年 (吨 )1940年 (吨 )煤矿工业483362687457钢铁工业281523715237242机械工业51621325418587电力及电器工业305253005375纺织工业261503082232116化学工业650680939756其它工业622851485842总计80083106037116375? ? 资料来源: 翁文灏: 机电企业包括机器、 电工器材、 无线电机、 电瓷等; 化工企业包括液体燃料、 化工材料等矿业企业可分为金属 矿和非金属矿两大部类金属矿包括金、 铜、 铁、 锡、 铅、 锌、 钨、 锑、 汞等矿; 非金属矿包括煤炭、 石油等矿电业企业包括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两类。

关于经营工矿企业的资金, 其来源主要有三: 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从 1937年 7月到抗战胜利, 国家每年拨给主管全国工业建设的资源委员会的资金占当年国家财政总预算的 0?7 % ? 2?8 % 之间, 预算内的投资近 12亿元, 折合成战前币值为 6821万元二是银行借款抗战前期和中期多 为零星借款, 从 1943年起, ∀ 始由中、 交 2行承放本会工贷截止 1945年止, 共借工贷 90亿 )∃三是对外借款主要是资源委员会向苏联、 美国等国家出口钨、 锑、 锡、 汞等特种矿产, 换取外汇, 从9 抗日战争与中国工业近代化!#∃详见陈真编: 俞再麟是中国第一位洗煤专家; 江厚渊是中国第一个喷油系统生产组织者, 并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代高速中等功率柴油机抗战期间, 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还聘请了一批外籍专家, 直接指导抗战后方的工业建设这些外籍专家包括闻名世界的水电专家、 美国垦务局工程师萨凡奇 ( John Lucian Savage), 美国奥立岗州立大学电机系主任麦米伦 ( Fred O?Mcm illen)萨凡奇以 65岁高龄冒险考察了长江三峡, 提出了三峡开发计划, 得到抗战后方上下一致的赞同, 并对三峡开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麦米伦在华工作了3个月, 此间他研究并指导了昆明区战后电气网的设计及井宜输电线的铺设, 设计了雷电纪录器,并在中央电工器材厂试制成功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仅有的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终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期间,为了发展民族工业, 有效地抵御日本的侵略, 在政府与人民之间、 中央与地方之间、 各个政治派别之间建立起了密切合作的关系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 万众一心, 表现出中国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纵观抗战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 可以总结出以下一些特点:第一,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在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 独立性较强的工业体系, 具有争取民族经济独立的重大意义抗战以前, 中国的重工业主要是采冶业和少数电力工业抗战期间, 中国先后创办了一批钢铁、 机械、 石油、 电器、 化工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 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工业近 代化的进程, 扭转了此前中国的重工业几乎完全被外国资本垄断的局面第二, 初步改变了近代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抗战前夕, 在中国工业的部门中, 重工业占工厂总数的 16 % , 占资本总额的 4?4 %, 占工人总数的 7?3 % 其中机器工业的工厂数虽然占到全国工厂总数的 8?6 %, 但资本额不到全国工厂的 1 % 。

与此相反, 轻工业的比重相当大, 仅纺织与食品工业企业的数量就占全国工厂总数的 60 %以上抗战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重工业一般而言, 发展重工业投资大, 收益慢, 有些行业甚至亏损, 民间难以举办抗战期间, 主管工业建设的部门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 着眼于民族工业的未来, 主要经营重工业, 初步改变了近代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第三, 发展西部地区工业, 改变不平衡格局抗战以前, 全国符合工厂法规, 即采用机械为动力、 雇佣工人 30名以上的工矿企业 80 % 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只占全国总数的 6?03 % , 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 4?04 % 和 7?34%而到了 1944年, 西南地区 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 88?63 % , 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 93?52 % 和 85?61 % ∃正如经济12 到 1944年底增至 1518家据统计, 截止 1945年, 在国民政府有关部门注册登记的工矿企业已有 4382家极大的改变了此前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格局, 使中国拥有近代工业的地域有了大面积的扩展第四, 建立并发展了一批新兴产业, 推动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进程。

抗日战争以前, 中国没有强有力的工业主管部门, 工业门类残缺不全, 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抗战爆发后, 由于沿海地区相继被日军占领, 中国对外经济联系被切断, 迫使中国在抗战后方主要依靠本国的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