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千家诗: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原文译文赏析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51KB
约3页
文档ID:252053632
千家诗: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原文译文赏析_第1页
1/3

千家诗: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原文译文赏析 《淮中晚泊犊头》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解释】 ①淮:淮河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②春阴:春天的阴云垂野,春天的阴云覆盖原野 ③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④古祠:古旧的祠堂 ⑤满川:满河 【译文】 春天暗绿的树阴掩盖了平野,春草无边,一片深青,不时可以观察在偏僻的地方,有一棵幽雅的花树格外鲜亮黄昏中古老祠庙下,系着我孤舟的缆绳,在满川急风暴雨里,我观看那晚潮汹涌而生 【赏析】 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船过夜的情景 诗人表达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覆盖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风光,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出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亮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风光,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观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说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 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行能的了,诗人打算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果真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 观赏这首绝句,需要留意抒情仆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乱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闲适、沉着、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扩展阅读:苏舜钦诗歌理论 在对诗歌的政治作用的熟悉上,苏舜钦与梅尧臣是全都的。

他在《石曼卿诗集序》中说:“诗之于时,盖亦大物所谓“大物”,即是指诗可以反映“风教之感,气俗之变”,若统治者有“采诗”制度,就可以据以“弛张其务”,到达“长治久安”因此,他批判“以藻丽为胜”的文学风气,而大力赞扬穆修等人“任以古道”,石曼卿的诗能“警时鼓众”而且如前所言,他还提出过“文之生也害道德”的颇为极端的意见其实苏氏为人性格偏于豪放开张,并无道学家的气息,他的这些主见与他在仕途上乐观进取的欲望有重要的关系其诗“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并以“高位厌粱肉,坐论搀云霓”与之相对比,直斥权势者的无能与无耻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