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一)中医病名:消渴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系机体禀赋不足、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肝郁气滞、劳逸过度、感受外邪等因素所致以口干多饮、多尿、多食易饥、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症:其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瘀血贯穿病程始终,后期可致多脏腑的病变而变征百出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在稳定血糖、改善症状、延缓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惨率、死亡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二)西医病名:2型糖尿病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会进一步引发并加重胰岛素抵抗及/或胰岛B细胞机能不全或衰竭,导致致残或者早亡二、中西医诊断(一)中医诊断(参照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诊疗标准) 消渴病是由体质因素加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年高劳逸、外感邪毒或药石所致等多种病原所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尿有甜味为典型症状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二)西医诊断(参照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标准进行诊断)1.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音、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1)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11.1mmol/L;(2)空腹血糖(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7.0mmol/L或;(3)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检查明确诊断 三、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一)辩证论治1、肺热津伤型: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溲赤便秘,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滑数治疗: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加减 天花粉15g 黄连10g 生地15g 葛根20g 天冬15g 麦冬15g 玉竹12g 黄芩15g 沙参30g 知母10g 生石膏20g 桑皮15g2、气阴两虚型;疲乏无力,汗出气短,易感冒,少食腹胀;心悸失眠,咽干舌燥;小便正常,大便正常或稀溏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饮加减沙参15g 麦冬20g 五味子10g 天花粉15g 生地15g 葛根20g 茯苓10g 黄芪20g 山药15g 炒鸡内金10g 知母12g 炙甘草6g3、气阴两虚兼瘀型;疲乏无力,汗出气短少食腹胀,心悸失眠,咽干舌燥;肢体麻木或疼痛;舌淡暗或有瘀斑点、苔薄白,脉沉细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药:益气降糖活血汤加减黄芪20g 黄精20g 北沙参20g 葛根15g 当归12g 赤芍12g 川芎12g 丹参15g益母草20g 木香6g4、肝肾阴虚型;咽干舌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双目干涩,视物模糊,遗精,潮热盗汗、烦躁失眠;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法;滋养肝肾方法:六味地黄汤加减 生地15g 山茱萸15g 山药15g 茯苓15g 泽泻15g 丹皮10g 当归15g 黄精15g 肉苁蓉15g 制首乌15g 枸杞15g 女贞子15g5、阴阳两虚型;小便频数尿浊如膏,腰膝酸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水肿、阳痿或遗精,大便溏泄,面色黧黑,耳轮干枯,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治法;阴阳双补方药;肾气丸加减;制附片20g(先煎2h) 桂枝10g 牛膝15g 车前子15g(包煎)熟地15g 山药15g 泽泻15g 山茱萸15g茯苓15g 丹皮15g 仙茅15g 仙灵脾15g(二)中成药、中药静脉制剂治疗 1、使用集团内中成药,据症状辩证使用院内降糖丸 2、中药静脉制剂(1)气虚阳徽者给参附注射液40ml─8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气阴两虚者给生脉注射液40ml─1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3)瘀血阻滞者给丹参酮40mg─100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或丹红注射液。
血栓通注射液等活血化瘀静脉制剂等三)中医外治; (1)耳穴压豆治疗;取穴;神门、心、内分泌穴用于症见心悸失眠、烦躁、潮热、汗出等症者 (2)灸法;取穴足三里用于气阴两虚脾胃湿热及阴阳两虚症见疲乏无力,食少腹胀,畏寒肢冷、水肿、大便溏泻者 (3)中药浴足;中药水煎浴足,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肿胀、疼痛症、皮肤干燥、瘙痒症四)调摄护理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应该指导患者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对于老年患者,提供合适的能量和营养并要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膳食总热量中20%--30%应来自脂肪,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5%—65%,对碳水化合物总能量的控制比种类更重要蛋白质不应该超过需要量,即不应该超过总热量的15%要限制饮酒,可用无热量非营养型甜味型剂食盐控制在6g/日以内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改善血糖和减少降糖药的用量运动治疗是糖尿病患者管理方案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力运动为每日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如慢跑、快走、游泳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血糖所有胰岛素和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应该每日监测血糖3—4次。
血糖>17mmol/L时要同时检测血酮或尿酮 其他如指导患者注意外阴卫生、足部卫生、使用“合脚”的靴袜、避免意外受伤、避免烫伤皮肤等定期到医院就诊、复诊等调摄情志、适宜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极和外界不良刺激,不宜观看紧张刺激性的电视、小说、医护人员要做好解释劝导工作解除思想顾虑,使病人心情舒畅地配合治疗、护理四、中医药治疗难点分析 (一)单纯中医治疗难于迅速使血糖下降达标,也难于长时间保持血糖平稳; (二)单纯中医治疗尚不能用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救治; (三)单纯中医治疗是否能减少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疗效不肯定;五、治疗难点中医药改进措施(一) 吸取云南近代中医学家“温扶阳气”的学术思想,从恢复气化的角度研究中药维持血糖平稳的长期疗效二) 吸取张锡纯学术经验,用养阴清热法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三) 将科研思路“从脾论治糖尿病肾病”理论运用于临床,争取在糖尿病肾病并发症治疗上取得疗效六、疗效评价(一)血糖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的相关血糖疗效标准】(1)显效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2)有效空腹血糖≥6.1mmol/L<8.0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6.5%<7.5%3)较差和无效空腹血糖≥8.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二)症候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消渴病”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