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比较与翻译 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比较与翻译陈婷(湛江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广东湛江524048)摘要:双关语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的文学作品中,都被频繁使用它通过一个词或词组将互不关联的双重含义结合起来,并巧妙地表达出来因其一语双关,在翻译时造成一定的困难 如何正确理解和翻译英汉文学作品中的双关语,对忠实表达文学作品的意旨和风格至关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古今中外部分文学作品的例子来比较英汉双关语的特点,并对其翻译方法作一探讨 关键词:英汉文学作品;双关语;比较;翻译一、引言英汉文学作品在修辞手法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英语的绝大部分常用修辞格在汉语中都能找到与其相同或相似的对应修辞格双关就是其中的一种(陈定安2004:47)所谓双关,即俗语所说的“一语双关”,是指用一个词、一个语言片段或一个句子同时指代两种或多种事物,使其具有双重或多重含义,兼备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单其昌1990:230);其中,字面释义是表面意义,隐含意义才往往是作者想表达的真正深义双关语的使用,既可增强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耐人寻味,启发读者思考,又能充分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通过文学作品饱满的层次感体现作者的睿智深刻和文字驾驭能力。
但也正由于其意义的多层性,翻译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以下,笔者将列举一些英汉文学作品中的双关语使用实例进行比较,并就英汉互译中双关语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二、英汉双关语的比较英汉的双关都主要分为谐音双关和词义双关两种,而在汉语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歇后语双关形式 1、谐音双关英语和汉语常利用同(谐)音异义词形成双关这样就可以使一个字词除了本身所含有的意义外,兼含另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词的意义词语的本意是表面的,谐音词语的意义是内涵的如果运用得当,颇富谐趣所以在小说、民歌、戏曲等通俗文学中最为常见例如: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其中“晴”和“情”谐音,加深了整首诗的语言魅力,余味无穷 2)“And then there’s that women with the Paganname,”said my aunt,“that Peggotty,she goes and getsmarried next...”(Charles Dickens:David Copperfield)其中Pagan指的是异教徒,而Peggotty这个人名与其同音这样读者对人物的印象就进一步加深了 在日常生活中,谐音双关的修辞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各类广告用词中,以此来突出商品的特点,吸引顾客的眼球。
例如:默默无蚊(闻)———蚊香广告词,随心所浴(欲)———热水器广告词,快治(脍炙)人口———口腔药广告词,等等这些广告口号多采用一些常见的词语或成语,根据产品的特点进行改造,能使观众在脑海中不自觉地将该产品与此词语关联起来,从而达到显著的宣传效果 2、词义双关英语常利用同形异义词形成双关,而汉语则常利用词的多义性使词语同时兼含多层意义,表达言外之意例如:1)We must all hang together,or we shall hang.这里hang是一词多义,既可作“紧紧团结在一起”解,又可当“被绞死”讲,在此一词两义,构成词义双关 2)Perhaps from some vague rumor of his collegehumors,which has been whispered abroad on his firstarrival because he was unmarried unencumbered gen-tleman,he had been called the bachelor.(Charles Dick-ens:The Curiosity Shop)在此bachelor包含了“学士”和“光棍”两种含义,使得人物的特点鲜明起来。
3)人一到西非,气氛就有点不同,团中人自我解嘲地说:“渐入差景”因为以往所到各国都是非洲的黄金地带,此后要开始尝试非人生活了 郭敏学《非洲七十日》中的这段话,“非人生活”兼含“非洲人的生活”与“不是人过的生活”两层意义,使人会心一笑,感同身受 4)“碰壁?”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伯父说,“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么?”“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你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句子中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么?”表面上似乎是说“因为光线不足所以碰了墙壁”,实际上是语义双关,暗指“在旧社会黑暗势力猖獗,因此容易受到打击迫害3、歇后语双关歇后语是汉语双关中独特的表达形式,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比喻和会意,很大一部分歇后语都具有双关效果在双关式歇后语的说明部分一语双关,既有照应比喻部分的意义,又有其他引申意义字面意义是对前半部分作解释说明,但其实际表达的却是与整个上下文完全不同的语义双关式歇后语也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例如:1)生活的海里起过小小的波浪,如今似乎又平静下去,一切跟平常一样,一切似乎都是外甥打灯笼———找舅(照旧)周立波:《暴风骤雨》)2)他这一阵心头如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显而易见,英汉双关语存在许多相似之处首先,它们都是有意识使用的有效修辞手段,在文学写作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其次,它们的修辞功能和主要形式相同,均是利用音(形)或义的巧合,进行同音异义或同形异义的偷换,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双重含义,以显义为表征,以隐义为目的,达到言此而意彼的特殊效果最后,它们的使用途径很宽泛,既可用于表达严肃的思想、深邃的感情、辛辣的讽刺,也可以用于说服、抱怨、泄愤等 恰当地使用双关语可以使语言活泼生动,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三、英汉双关词的主要翻译方法翻译不单是语言的转换,更深层次地讲,是文化的转换由于中文和英文有其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发音和词义使用的范围不同),加上多数双关语受译出语和译入语所反映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差异的限制,使得双关语的翻译比较困难(难于找到对应成分),常常会带来一定的不可译性有时无论译者采取什么样的折衷手段,都难以确保不失去原文的特色。
因此,一个出色的译者,应力求在全面深入了解受译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和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理解原文意旨,仔细分析关键词的确切含义,透过表层参透本质,领会其中精髓,推敲出适当的词句,以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或采用其他补偿手段,力争将原文信息的失真率减至最低笔者认为,最实用也是最好用的翻译方法有如下几种:1、对等直译法即借助上下文将一种语言的双关语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双关语,可作适当转换,也可不作转换谐音双关语的翻译一般多采用完全意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双关的效果例如: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可译为: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love-sick heart;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t has notears to shed.原文“丝”谐音“思”,一个“丝”字既表达蚕丝之意,又表达相思之意英语译文无法一词二意,故分译成两个词:silk和love-sick但此译文的巧妙之处还在于silk和sick在发音上极为相似 2)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
“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地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么事的桂圆?”(茅盾:《动摇》)译文:Madam Hu gave a sigh and watched herhusband anxiously pacing as before.“What did Chang Tieh-tsui say?”she asked timidly.“He gave me very good news.We need not lookfor trouble.I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 member ofa Committee.”“What’s a common tea?”asked the wife,who onlyvaguely caught the sound.(钱歌川译)这里,译者巧妙地将汉语中“委员”与“桂圆”的谐音变成了英语中committee和common tea的谐音,以强调谐音趣味,显得自然贴切,又不着痕迹,达到了译文与原文“形似”与“神似”的统一 2、变通译法由于语言的特殊性,有时无法保持原文的修辞效果,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双关语中隐含的意思,可以在译文以外加注释。
例如:Why are lawyers all uneasy sleepers?Because theylie first on one side,and then on the other side,and re-main wide a wake all the time.(转引自王明树、李春阳:《英汉双关之对比及翻译》)译文:为什么律师都很难入睡?因为他们首先在这一边撒谎(躺着),然后又在另一边撒谎(躺着),并且还要一直保持高度的清醒 lie既可译作“躺着”,也可作“撒谎”解所以这句话的第一重语境是解释律师为什么入睡很难,因为律师在床上老是翻来覆去,这边躺躺,那边躺躺,岂能安然入睡?而另一重语境则是说律师在帮人打官司时两边说谎,而且还要一直保持高度的清醒,才能不使谎话说错了被人戳穿 3、意译法有些双关语受译出语和译入语所反映的文化限制,在翻译时很难兼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时就得弃形求义,这种情况在翻译汉语歇后语时多见歇后语式双关,这是汉语中独特的表达形式,主要是指其结构上的不同:喻体在前、主体在后,利用双关修辞手法来突出主体(孙珊、王庆新2007)例如在“外甥打灯笼———找舅(照旧)”这个歇后语中,明义“找舅”与暗义“照旧”在英语中的对应语分别为“to look for hisuncle”和“things will be back for what they were be-fore”,显然两者无法形成双关。
灯笼”是一种照明工具,“舅舅”在英语中的指称对象也很模糊,若采用明义直译,会令读者迷惑不解因此该译文舍弃双关修辞法,选用后一种翻译即意译法来传递原文信息,虽然遗憾不可避免,但不失为一种补偿的手段 四、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翻译英汉文学作品时,想准确贴切地翻译出双关语并不容易既要照顾行文的便利,使上下文语气连贯,还要尽可能完整表达原文真义,保留其独有韵味因此,除了上述几种常用方法外,译者还应该灵活地运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寻求一些变通手段,来体现原文的主要语言功能同时,要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特别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不断增加词汇积累,增强文化积淀,掌握最新颖的表达方法,以满足日常翻译所需参考文献:陈定安,2004.英汉修辞与翻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单其昌,1990.汉英翻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孙珊、王庆新,2007.英汉双关修辞格对比浅析[J].潍坊学院学报 王明树、李春阳,2008.英汉双关之对比及翻译[J].重庆工学院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