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东欧电影(下)

wm****3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15.54KB
约2页
文档ID:47184008
东欧电影(下)_第1页
1/2

东 欧 电 影Ξ(下)文/〔 英国〕迪娜· 约尔丹诺娃 译/李小刚第6单元.社会主义政治与带有道德焦虑感的日常生活电影带有道德焦虑感的影片多与波兰导演的姓名紧密相关然而,如果细加观察就会发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前5年的所有东欧国家影片都有类似的倾向 — — — 关心朦胧的道德感和社会主义体制的微小调整(这一点倒是持续不断的)由分工细致的官僚体制来控制人们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逐渐变成许多人习惯接受的成见不可能指望激烈、 迅猛的变化,除非你愿意成为持不同政见者,也就是说,很难不随大流电影制作者在银幕上将乏味的老套赋予了政治意义这样的电影制作是一种政治上的抵制;它们揭示这个体制靠的是表现无助的人民所面对的令人压抑的现实:人们努力工作,只是想得到一间一居室的公寓或一辆二手车,或许还得挫败所在单位里正在酝酿的某种阴谋Ξ自1989年起,随着对于带有道德焦虑感影片的关注逐渐淡化,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那就是,几乎忘记了还有这样一种影片,忽略其重要性这些影片并不是按照编年体记录过去的时光,而是表现了东欧电影一个最重要的时期,其中包含最终会影响国际影坛的诸多因素这一点可以在克日什托夫· 基耶斯洛夫斯基这样的导演身上得到证明。

开始时,他是扎努西的学生,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已是这种带有道德焦虑感影片的代表人物然后,他逐渐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波兰电影人之一,就知名度而言,远远超过了他的导师基耶斯洛夫斯基最初拍的是纪录片,而后才转向涉及时代典型问题的故事片:关注日常生活,表现出明确的政治信念他的 《伤痕》(又译 《伤疤》)讲的就是发生在一座面临工业入侵的小镇上的事,那样的入侵极有可能是一场生态灾难 《摄影爱好者》(又译 《影迷》,1979)探讨的是对个性进行控制的机制 《盲打误撞》(又译 《机遇》,1981)是围绕单身主人公三种貌似合理而实际上在政治上行不通的生活方案展开的《没有终结》(又译 《无止无休》,1984)是一部疗伤治痛的作品,描写微妙的政治迫害造成的令人压抑的现实但在这后两部影片中,基耶斯洛夫斯基Ξ 本文选译自 《电影与录像杂志》1999年春季号作者是 《东欧和俄罗斯电影指南》(伦敦,FBI ,2000)以及即将出版的 《电影、 大众传媒与巴 尔干危机》 的编写者她在英国莱斯特大学讲授 传播学课程,著述多涉及东欧和巴尔干电影方面 网址:di4 @Le.ac. uk— — — 编者影 视 教 育148 世界电影 WORLD CINEMA有一种转变,从关注被专制的官僚主义扭曲的日常生活转向命运,超验和灵魂转世。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自传中指出,在社会主义体制下,选择面很窄也很直白但是,到了80年代中,他已厌倦了单一的政治观念:到这个时候,我已经可以到国外旅行,看到的是整个世界范围的多极化和不确定性我考虑的不是政治而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在彬彬有礼的微笑后面,我感受到的是相互之间的冷漠,有一种感受越来越强烈,我正在观察着的这些人们并不清楚究竟为什么活着引自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第143页)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基耶斯洛夫斯基结识了克日什托夫· 皮塞维琴,后者成为他长期的合作者,从那时起,他们创作了使基耶斯洛夫斯基扬名世界的影片,其中包括 《十诫》(1988)、《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1991)、《三色:蓝、 白、 红》(1993、1994、1995) ,直到他1996年英年早逝基耶斯洛夫斯基只是在社会主义政治同他所关注的事物之间游移不定,而所采用的手法中,存在主义的色彩更浓厚些他拍摄的影片看似雷同,然而所承载的信息和意义却丰富而深远他所做的,无非是放弃直白的政治,冒险涉足支配东西方人生活的观念及其不确定性 — — —这样一种认识可以说是所有拍摄带有道德焦虑感影片的导演抱有的成见在 《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 中,基耶斯洛夫斯基探讨的是命运和超验的亲和力这类问题。

《三色》 专注的是外伤后的独自恢复(《蓝色》)、 欺骗的阴谋(《白色》)和命中注定的遭遇及相互吸引(《红色》)1988年为电视拍摄的 《十诫》 代表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转变,从一位社会主义政治导演变成专注普遍道德观念的导演以华沙房屋群落的灰色院子为背景,讨论的却是上帝的意志和愤怒、 对与错、 生与死 《十诫》 中最著名的两部也作为可在大银幕放映的电影发行 《关于杀人的短片》 讲的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被一个年轻人毫无意义地谋杀,之后,这个年轻的杀人犯饱受煎熬,被判死刑直至被枪决杀人的7分钟暴力场面与法律允许的执行死刑的暴力场面没有什么不同严酷的故事表达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反对死刑的强烈诉求 《关于爱情的短片》 说的是一个有窥淫癖的离群索居者对其充满自由精神的邻居如何痴迷这里所涉及的有异化、 沟通不良以及微妙的权利斗争可资利用的与道德焦虑影片相关的波兰作品有:安杰伊· 瓦伊达的 《大理石人》(1976)、《指 挥 家》(1980) ,《没 有 麻 醉》(1980)和 《铁人》(1981) ;克日什托夫· 扎努西的 《水晶的结构》(1969) ,《家庭生活》(1971) ,《平衡》(1974) ,《节日彩灯》(1973) ,《中期结算》(1975) ,《伪装》(1977)和 《忠诚》(1980) ;阿格尼茨卡· 霍兰的 《外省演员》(1979)和 《孤独的女人》(1981) ;费利克斯·法尔克的 《获胜者》(1978)和 《年度英雄》(1985) ;雅努什 · 基约夫斯基的 《功夫》(1979) ;理夏德· 布加伊斯基的 《一个女人和一个女人》(1980) ,还有匈牙利的安德拉什·耶莱什的 《小瓦伦蒂诺》(1979) ;若尔特· 凯兹迪-科瓦奇的 《好邻居》(1979) ;彼得· 戈塔尔的 《不同寻常的一天》(1980) ;雅诺什·罗萨的 《周日女儿》(1980)。

参考书目:达努西亚· 施托克编 《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伦敦/波士顿,费伯出版社,1993) ;B.米哈韦克和F.图拉伊的 《当代波兰电影》(布鲁明顿,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88)网址 — — —http :∥wwwpersonal. engin. umich. edu/~zbigniew/ kieslowski/kieslowski. html.东 欧 电 影(下)世界电影 WORLD CINEMA 149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