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家贫子读书逆境淬炼栋梁材-著名卫星总设计师、科学院院士闵桂荣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9.61KB
约15页
文档ID:257054076
家贫子读书逆境淬炼栋梁材-著名卫星总设计师、科学院院士闵桂荣_第1页
1/15

          家贫子读书逆境淬炼栋梁材著名卫星总设计师、科学院院士闵桂荣                    1933出生于福建莆田1952毕业于莆田市第一中学1956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1963年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热物理学研究生毕业,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起长期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开创了空间热物理分支学科,解决了中国各类人造卫星的热控制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各次飞行任务80年代领导和主持了中国摄影定位卫星总体的研究和发展工作,以及返回式卫星微重力搭载试验的总体工作,完成空间飞行任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90年代主持国家863 计划航天领域工作,完成了大量创新科研成果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与空间技术专家,中国航天器热控制技术学科创建人之一廖芳芳 卫星与网络=S 闵桂荣=M“世界是平的”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作者汤马斯·佛里曼在21世纪到来之初就提出了这个著名的观点,被人们广为流传在汤马斯·佛里曼看来,通过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手段,整个世界正在被逐渐抹平,可能最后只剩下一种语言、一种货币、一种文化……。

在世界变成地球村的过程中,科技的力量举足轻重,甚至在很多时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就好比人造卫星的出现,可以使得南极的企鹅同北极的熊可以同时看到彼此也可以使得太空、深海、高山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风景,还可以让明星们不仅是红遍大江南北,也可以影响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说世界正在变平,那么航天科技就像是一把魔术刷,正在一笔一笔把整个世界刷平我国的航天科技最早起步于火箭导弹的研制,而人造卫星则发轫于上世纪60年代正是这时闵桂荣结缘了人造卫星,到现在已经有近半个世纪了,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见证人闵桂荣虽然是独子,有4个父母,可是在求学的路上依然甚是坎坷,深受“家贫子读书”的家乡文化影响,他坚持了下来,终于成就了今天我国著名的卫星总设计师、热控技术专家、科学院院士本期《大家》栏目与读者分享的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科学家、工程管理学家——闵桂荣前辈”也靠白手起家S : 闵院士, 您好我们《大家》栏目自创立以来,采访过不少的院士,从中我发现,很多院士最开始从事的工作,并不是他们最终成就的最大的领域比如一些研制卫星、火箭的专家,他们在此之前,很多人都曾研究过导弹、广播电视、雷达等我就想知道您是不是也像他们那样,之前并不从事卫星研制呢?M:我也差不多吧,我是1963年从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毕业的,获得了副博士学位。

而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是从1965年正式开始的之间大约2年多的时间,我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工作一直到1965年,我终于进入到卫星研制领域,开始了我一生的事业S:是一个怎样的契机让您进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的呢?M:我国卫星研制工作可以说是“零起点”,完全是一片空白,几乎没有专业对口的专家因此,只有挑选最接近的专业人才,组成团队,摸着石头过河我还记得1965年的时候,力学研究所的领导让我转领域,去研究人造卫星的热控技术要知道,在此之前,我连人造卫星什么样都没见过S:当得知自己即将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您心里面有过纠结吗?M:人造卫星研究是个陌生领域,领导要求我牵头组织一个卫星研究室,着重研究卫星的温度控制,也就是现在的热控技术一方面必须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一方面领导赋予众望,我突然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路可以选择,只有咬着牙,鞭笞自己往前走S:您负责成立的这个卫星研究室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M:整个研究室加上我大约就二十来个人,我当时刚过而立之年,已经是室里面最年长的了其他的同事是一群刚毕业选出来的大学生,年龄都在25岁左右S : 您成了研究室里面的“ 前辈”,整个工作压力都压在您一个人身上吧?大家都没有接触过卫星,你们研究的突破口在哪里?也就是说你们是怎样开始研究工作的?M:每一批新同事来了,我最开始做的事情都是带他们到北京天文馆参观,让他们更立体、感观地了解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让他们从最基础的的知识开始琢磨,边学边干。

S:真的很难相信,一群搞卫星的人竟然是从天文馆开始入手的您着手筹建这个研究室最大的困难在哪里?M:跟你说到的一样,我们搞卫星却是从天文馆开始的人才是当时面临最大的困难,我虽然是他们的“前辈”,可依然要在卫星热控领域“白手起家”另外一个很难的事情就是没有大型计算机和实验设备卫星上天之前一定要做分析计算,要做模拟实验要在地面模拟宇宙空间环境,进行热平衡试验但是我们没有太阳模拟器,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技术设备虽然国外有,但非常昂贵为了卫星的顺利研制,我还特地去了一趟法国,希望能够购买到太阳模拟器可人家就是不卖给我们如果按照国际上的思路自己研制太阳模拟器,起码需要十多年时间,我们拖不起虽然法国一行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但我明白了我国卫星热控技术应该走自己的道路S:既不能购买,也不能按照国际原有的思路研制,那这自己的路是怎样走出来的呢?M:我们的实验必须考虑到条件、设备落后这个前提当时我根据实际情况,经深入研究,提出了轨道热流积分平均的方法,运用红外加热的理论,大概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就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外加热笼和一套崭新的红外加热和测量系统利用这种设备我们成功地对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进行了热真空和热平衡试验。

当时试验条件很艰苦,我们在远郊区做模拟试验,每天都做到后半夜才能回家由于没有地方住,我们每天都是40多个同事一[来自WWW]起乘坐卡车去工作的地方记得有一次,卡车开翻了,还好我们几十个人都比较冷静,保持秩序爬出了车,只有一个同事的眼镜被碰坏了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扎实的工作却取得了许多项科研成果,包括先进热管、多层隔热、温控图层、百叶窗等即使到了今天,当时的研究成果也还有用武之地S:可以说,你们在简陋的条件下,顶着巨大的压力,终于掌握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热控技术这样的成就,当时在那国际上有什么样的反响呢?M:热控技术的突破对于卫星研制来说真的是非常关键法国第一颗卫星上天,因电源结冰而停止工作;日本第一颗卫星上天,因“发高烧”到60oC,只转了6圈就停止了工作;苏联第一颗卫星上天,依靠电源和风扇调温代价太高……我们依靠自身的力量,短短2年的时间,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的卫星热控技术之路,当时世界都为之震惊记得1979年,我率领我国的空间热物理代表团去美国参加宇航学会热物理年会,我们带去了热控技术方面的三篇论文,并在大会发表了演讲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返回式卫星成功飞行,的确让发达国家对我们刮目相看。

当时整个饭店同时召开好几个不同的会议,等到我们代表团开始演讲的时候,其它的几场会议都停了下来,那些专家特意过来听我们的演讲S:据我们了解,您当时研究的热控技术都得到了应用,很多技术目前都还在使用攻克了热控技术,您接下来又进入返回式卫星这个全新的领域.研制返回式卫星最大的技术难题在哪里?M:返回式卫星可以回收信息、资料、实验物品,比如照片、生物等既然需要回收,那么卫星就必须有精确的落点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比较顺利,一次就发射成功了但是返回式卫星就没这么顺利了,头次发射的时候,火箭爆炸了,我们这些科研工作人员都心疼得要命经过一年多的改进,虽然在发射的过程中没有出现问题,但是在回收环节还是暴露出落点不精准的问题本来应该落到四川的,结果落到了贵州,幸好落在了空旷的地方,没有对人员和房屋造成损失而且,卫星拍摄的照片竟然还可以用6年成功点亮12颗星S:您有想过有一天会从技术岗位走上管理岗位吗?M: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没有主动争取过1985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作为试点单位,公开投票选院长我被大家给选上了,就担任了院长,这个过程很简单S:从1985开始,您担任了6年的院长,在您看来,院长与您之前纯粹的攻技术有何不同呢?M:最大的不同就是,院长除了管科研外,还要管理人。

研究院下面还有很多研究所、研究室之类的,每个研究所、研究室都会有不同的特点,在管理的时候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搞技术我认为很单纯,可以一心一用,但是一旦走上了管理岗位,就需要去协调人力、物力,一旦方法不对头,直接影响的是整个研究院的效率S:担任院长期间,您觉得最难办的事情是什么?M:上万人的研究院,经费问题非常突出由于国家科研项目很多,而总的经费有限,很多的科研项目就是因为没钱而无法研究下去,导致科研技术和人员的无形浪费S:您当时面临的经费问题具体造成了什么样的困扰呢?M:我们那时的经费不足现在科研经费的10%经费缺乏,就没有好的实验室和设备,更别说员工的福利和住房了那时候没有钱,院里盖不起房子,我们就借了中国农业大学的房子,虽然感觉居无定所,但好在有了落脚之地我也经常告诉同事们,困难是暂时的,面包和房子都会有的S:您是怎样解决经费问题的呢?M:一方面我逮到机会就找领导汇报,告诉领导我们研究院的困难以及科研项目价值高,让领导觉得确实应该给我们经费;另一方面我们开发一些民品,比如家庭电器之类的,也可以补充一部分经费不足S:我知道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很大,他们基本上可以不问国家要钱,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很好。

M:当然了,如果民品开发好了,不仅可以“丰衣足食”,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而且还可以给员工更好的福利和待遇就好比美国的GPS导航系统,就是民用带动发展的模式军用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的资源开发民用、军民结合,不仅可以活跃市场,而且也是一个“循环发展”的过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S:您对自己担任院长期间的表现满意吗?取得了哪些成就?M:前几任院长一般都是3年,而我一做就是6年,6年里面,我做过很多的事情,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成功研制发射了12颗卫星S:平均一年就发射2颗卫星,这确实了不起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我发现您担任院长的时间恰好是我国卫星从实验阶段走向应用阶段的时期,这个转变的背景是什么?M:从纯粹的“放卫星”到应用卫星,一方面是响应时代发展需求8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不仅提出了市场经济的概念,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了解放;另一方面,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射卫星已经商业化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我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必须走向卫星应用S:我国卫星的发展、应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M: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8-1970年为卫星研制起步阶段,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太空时代,并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能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71年-1984年为开发太空技术阶段,通过返回式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掌握了一系列卫星关键技术,包括各种姿控、变轨、热控、电源、结构、测控、回收及载荷技术;1985至今为发展应用阶段,我国已经独立自主地发展了多种应用卫星,包括资源、气象、通信广播、导航定位、军事、科学与技术试验等卫星,成果在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S:目前,我国卫星应用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M:虽然我国卫星数量增加很快,但是在应用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当今全球卫星产业的产值已超过了2700亿美元,而我国占据百分之十不到其实,卫星本身产值不高,想要产生经济效益,就必须发展大规模的地面终端应用,让天地真正的结合S:看来,我国卫星应用的发展还是任重道远,将来的发展趋势如何?M:应用卫星将是新世纪中国航天发展的重点,主要是研制各种新型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等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射卫星的数量比“十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