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悬型液体药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 1.掌握混悬型液体药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熟悉按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稳定剂3.熟悉混悬剂的质量评定方法二、实验原理混悬液型液体制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0.1〜10ym)分散于液体 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药剂分散介质多为水,也可用植物油优良的混 悬剂其药物颗粒应细微、分散均匀、沉降缓慢;沉降后的微粒不结块,稍加振摇 即能均匀分散;黏度适宜,易倾倒,且不沾瓶壁由于重力的作用,混悬剂中微粒在静置时会发生沉降沉降速度V符合Stoke's 定律:式中,r-微粒半径,何竜2)-微粒与液体介质的密度差,g-重力加速度,基- 混悬剂粘度故要制备沉降缓慢的混悬剂,首先要减小微粒半径r,其次是减小■ ・・、・・・、 ・・・*微粒与液体介质的密度差(辽弹2)或增加介质粘度鮭如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除使 分散介质黏度增加外,还能形成一个带电的水化膜包在微粒表面,防止微粒聚集 此外,还可采用加润湿剂(表面活性剂)、絮凝剂、反絮凝剂的方法来增加混悬 剂的稳定性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有:分散法与凝聚法其制备操作要点如下:(1) 助悬剂应先配成一定浓度的稠厚液固体药物一般宜研细、过筛。
2) 分散法制备混悬剂,宜采用加液研磨法3) 用改变溶剂性质析出沉淀的方法制备混悬剂时,应将醇性制剂(如酊剂、 醑剂、流浸膏剂)以细流缓缓加入水性溶液中,并快速搅拌4) 投药瓶不宜盛装太满,应留适当空间以便于用前摇匀并应加贴印有“用 前摇匀”或“服前摇匀”字样的标签三、实验内容(一) 实验材料与仪器1.材料 氧化锌、甘油、甲基纤维素、西黄蓍胶等2•仪器电子天平、乳钵、具塞量筒(50m 1)、烧杯(100ml、200ml)、量筒 (10ml、100ml)、试剂瓶等二) 实验部分加液研磨法制备氧化锌混悬剂[处方]表 2-1 氧化锌混悬剂各处方处方号1234氧化锌(g)0.50.50.50.550% 甘油(ml)—6.0——甲基纤维素(g)——0.1—西黄蓍胶(g)———0.1蒸馏水加至(ml)10101010[操作](1)处方 1、2 的配制:称取氧化锌细粉(过 120 目筛),置乳钵中,分别加 0.3ml 蒸馏水或甘油研成糊状,再各加少量蒸馏水或余下甘油研磨均匀,最后加 蒸馏水稀释并转移至 10ml 刻度试管中,加蒸馏水至刻度2) 处方3的配制:称取甲基纤维素O.lg,加入蒸馏水研成溶液后,加入氧 化锌细粉,研成糊状,再加蒸馏水研匀,稀释并转移至10ml刻度试管中,加蒸 馏水至刻度。
3) 处方4配制:称取西黄蓍胶O.lg,置乳钵中,加乙醇几滴润湿均匀,加 少量蒸馏水研成胶浆,加入氧化锌细粉,以下操作同处方 3 配制4) 沉降容积比测定:将上述 4 个装混悬液的试管,塞住管口,同时振摇相 同次数(或时间)后放置,分别记录0、5、10、30、60、90、120min沉降物的 高度(ml),计算沉降容积比,结果填入表3根据表3数据,绘制各处方的沉 降曲线加甘油做助悬剂,会出现两个沉降面,为是因为甘油对小粒子的助悬 效果好,而对大粒子助悬效果差造成的,观察时应同时记录两个沉降体积) [操作注意](1) 各处方配制时,加液量、研磨时间及研磨用力应尽可能一致2) 用于测定沉降容积比的试管,直径应一致3) 由于甘油为低分子助悬剂,助悬效果不很理想,研时力度、时间应保持 一致,否则不易观察4) 各处方在定量转移时要完全[质量检查](1)沉降体积比的测定:将配制好的氧化锌混悬剂,分别倒入50ml具塞刻度量 筒中,密塞,用力振摇1分钟,记录混悬液的开始高度H并放置,按表2-2 所规定的时间测定沉降物的高度Hu,按式(沉降体积比F=Hu /H0)计算各个放 置时间的沉降体积比,记入表中。
沉降体积比在0~1 之间,其数值愈大,混悬剂 愈稳定•以沉降容积比F(Hu/H°)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绘制沉降曲线图 得出什么结果?(2)重新分散试验:将上述氧化锌混悬剂的具塞量筒放置一定时间(48 小时或 1 周后,也可依条件而定),使其沉降,然后将具塞量筒倒置翻转(一反一正为 一次),并将筒底沉降物重新分散所需翻转的次数记于表中所需翻转的次数愈 少,则混悬剂重新分散性愈好若始终未能分散,表示结块亦应记录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将实验结果填于下表中表2-2氧化锌混悬剂不同时间的沉降体积比(Hu/H°)与再翻转次数时间(min )0515 30601202h后再 分散翻 转次数结论Hu/H°处方1处方2处方3处方42.针对各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五、思考题1.影响混悬剂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2.优良的混悬剂应达到哪些质量要求?3.混悬剂的制备方法有哪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