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从黄洋界保卫战看井冈山时期党的群众动员工作试析从黄洋界保卫战看井冈山时期党的群众动员工作试析从黄洋界保卫战看井冈山时期党的群众动员工作本文来源:论文 论文关键词:黄洋界保卫战;井冈山;共产党;群众动员 井冈山时期,红军先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地粉碎了敌人四次“进剿” 和两次“会剿” 黄洋界保卫战更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之战正是这场战役有如此总要的“标本”意义,所以,有必要透过这场保卫战的胜利来回顾和探寻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的群众动员工作 一、黄洋界保卫战的群众动员 1928 年 8 月下旬,在红四军主力远离井冈山,冒进湘南时,留守根据地的红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在得知敌人即将发动四个团的兵力实施第二次“会剿”的消息以后,立即率三十一团一营的 2 个连把守井冈山的北大门――黄洋界 当时的敌我形势可谓是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红军只有两个连,敌人却有 4 个团的兵力,光前卫的湘军就有两个团,而且使用的全是步枪、机枪、迫机炮而我们却人手不足一杆枪,就算人手有一杆枪的话,平均每杆枪也只有一颗子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我们却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靠什么?其中,除了靠我们工农红军英勇善战之外,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援在紧张的备战过程中,当年的宁冈县委领导群众进行坚壁清野,大陇、乔林两个乡的乡政府更是连夜发出一道道十万火急的动员令,要求群众连夜赶削竹钉,布置“竹钉阵” ;同时,组织群众组成担架队、运输队等等结果只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将原有的哨口工事全部加固修筑,从大陇、茅坪两方向通往山上的两条小路上都筑起了“竹钉阵” 、竹篱笆障碍、滚木擂石、壕沟、射击掩体五道防线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就是人民战争的胜利这次战役中我们成功地击退了湘赣两省敌军发动的第二次“会剿” ,从而极大地振奋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为根据地的保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井冈山时期党的群众动员 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党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动员这么多群众参与到黄洋界保卫战中来,从而帮助我们红军赢得这场战斗呢?要探索这个深层次原因,还是绕不开我们党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所实施过的一些得力的宣传策略、惠民的分田举动、严明的军队纪律,正是它们才感动着、感召着井冈山的老百姓紧密地团结在她的周围,形成了不可战胜的力量。
(一)以得力的宣传策略,启迪民意 1925 年 10 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善不善于引导群众 ”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党就十分注重启发群众的革命觉悟 《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专门就“宣传问题”作出规定,指出“共产党是要在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 强调“苏维埃、土地革命、共产主义、红军、暴动队,都须制定专门的宣传纲要,加紧宣传,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到群众的脑海中,并且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据统计,当年有 150 多位位黄埔军校生、留洋生和来自讲武堂、农民以及全国许多大学生和中专生都汇集在井冈山的军队和地方党政机关中,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搞调查,写决议,贴布告,办学校,翻印马列著作,组织文艺演出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官兵和地方群众的革命积极性通过这批文化人的宣传教育,着重解决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为谁革命”的问题通过宣传,当年一个只有 5 万余人口的宁冈县,参加红军和各种地方武装的就达 1 万余人 (二)以惠民的分田举动,凝聚民力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问题,认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 “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为此,毛泽东当年一来到井冈山就立即着手永新调查和宁冈调查毛泽东结合《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对边界的土地占有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边界土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掌握在少数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的土地才掌握在我们广大劳苦大众手里因此,毛泽东得出一个结论:要想在井冈山这个地方站住脚、扎下根,就非得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不可如果不这样做,那好,农民迫切要求土地,你说我们是搞武装斗争的,是搞革命根据地的,不管土地问题其结果必然是“两张皮” ,因为你的行动与群众利益无关,群众就不拥护你,不支持你于是,红军打到哪里,田就分到哪里井冈山根据地全盛时期人均分到了 3 亩田为了表达对我们党实施分田政策的感激之情,当年桐木岭有个叫邱启山的农民写了副对联,这副对联上联是“分田不忘共产党” ,下联是“幸福牢记毛委员” ,横批为“共产党万岁” ,过年的时候,许多农民都将这幅对联作为春联贴在了自家的大门上。
之所以发生这种现象,到现在来讲一点都不难理解因为我们的农民是最纯朴的,他们是通过事实以及自己切身利益的满足来认识我们党,来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来主动拥护我们党的领导的 (三)以严明的军队纪律,激励民心 当时,党和红军十分重视纪律教育,而且执行很严,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军事纪律、群众纪律和保密纪律除了经常性的大会宣传教育之外,还抓好坏典型,举办生动形象的展览会许多红军战士用毛笔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写在包袱布上,天天对照,自觉遵守有时,行军到游击区,群众误为白军而躲避起来红军在老百姓家里借了大米,写上数量,连钱一块放在米缸里群众为红军这种秋毫无犯的一言一行所感动这说明了我们党自建军之初,就非常重视加强与老百姓这种秋毫无犯的新型的军民关系于是,男女老少,积极参军参战,侦察敌情,筹集钱粮,运送物资,慰劳伤员,成了边界斗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所以,毛泽东曾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红军就是用这样的行动影响着人民,使自己的队伍越来越大而广大人民也就是因为红军有这样严明的纪律,才甘愿倾其所有支援红军。
三、启示 上述得力的宣传策略、惠民的分田举动、严明的军队纪律无不表明我们党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就始终把人民群众摆在首要位置,把人民利益视为最高利益可以说,当年我党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群众动员工作,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根本上解决了我们这个党为了谁、依靠谁、革命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施一系列正确的举措,将中国农民当年生存和生活的最起码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从而赢得了民心、代表了民意、凝聚了民力 值得警醒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大大增加了能否正确处理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经成为我们党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为此,2003 年,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我们的力量来自人民,我们的智慧源于人民,我们的权力属于人民因此,只有真正做到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我们党的事业才能万古长青,所向披靡 中国论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