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张猛龙碑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2MB
约40页
文档ID:510640009
张猛龙碑_第1页
1/40

简介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 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   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正宗北碑书体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立石在山东曲阜孔庙书法劲健雄俊清杨守敬评其:“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沈曾植评:“此碑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康有为谓:“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该碑已开初唐楷书法则的规模《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历史《张猛龙清颂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有额有阴,碑文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功绩,碑阴为题名,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楷书二十六行,行四十六字,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碑文中的“冬温夏清”四字被认为是鉴别有关张猛龙碑古拓、今拓、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据。

据说有些古人拓碑,每拓一次之后就要把原碑上的某字去掉一点或留下某种印记,使后人之拓永远不能与前人之拓相雷同相媲美,更不用说伪造作假了,可见古人用心之良苦 旧拓本第十行“冬温夏清”等字未泐重刻本刻工拙劣,较易分辨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本艺术价值 《张猛龙碑》为北魏刻石精品,书法以方笔为主,兼施圆笔,结字中宫紧收,四面开张呈放射状线条变化多端似无规律可寻,书写“从心所欲”但绝“不逾矩”历代名家对此碑可谓推崇备至,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张猛龙碑》列为“精品上”,并称“《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为正体变态之崇”,“结构精绝,变化无端”杨守敬《学书迩言》说“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则说“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自然磨泐形成的斑驳石花,更给《张猛龙碑》增加了几许含蓄高深和神秘莫测清代至今学习此碑而受益者众,如赵之谦、弘一等是,足证康氏推崇之不虚 近日购得俞丰先生《经典碑帖释文译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收录上自秦汉下讫元代的一百篇著名碑帖,对碑帖源流和艺术风格进行了系统考介,对碑文识认、内容注释做了前贤未逮之功。

是所见该类书中比较好的一种,是学习研究碑帖的重要参考书 由于笔者临习研究《张猛龙碑》的缘故,对其中《张猛龙碑》的注释进行了认真研读,感觉其某些注释和残泐字的识认值得商榷为此,笔者考察了原碑,以原碑及整碑拓片为底本,对照旧拓剪贴影印本进行了研究同时,参考了清王昶《金石萃编》的释文共采用了上海书画出版社《张猛龙碑》(明王孝禹旧藏,何维朴题签本,2000年版)、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碑刻全集?张猛龙碑》(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宝熙题签,2010年版)、北京出版社《中国魏碑名帖精华?张猛龙碑》(欧阳中石主编1997年版)、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自学从帖—正书?张猛龙碑》(1983年版)等四个影印本其后两种虽未注明拓本出处,但其“冬温夏清”之“冬”字第二撇完全无损,“盖魏”二字不连,根据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对拓本的考证,应为明拓本 现将有关碑文识认和注释内容商榷如下: ⑴“汉赵景王张耳,浮沉秦汉之间,终跨列土之赏”:“列土”(图1),《金石萃编》识为“列土”,俞文识为“列士”笔者以为应是“列土”,即分封土地,与张耳封王是相称的《汉书?谷永传》:“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

俞文在注释中说:“列士,即元士古称天子之士为元士《礼记??王制》载:“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这种“附庸”的地位与张耳之封王完全不能类比从残存字形看,其上下两横基本相等,且右侧两横之间有一“丶”,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常有如此写法,汉《新莽嘉量》和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之“土”字与此相同 (图1) ⑵“高祖锺信,凉州武宣王大沮渠时”:“信”,《金石萃编》未识,俞文识为“高祖锺,伪凉州”但是从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碑刻全集?张猛龙碑》(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和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自学从帖—正书?张猛龙碑》残存字形看,右侧是“言” 字,其下部“口” 字比较明显,应是“信”(图2) (图2) ⑶“冬溫夏清”:冬天使其温暖,夏天使其清凉《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俞文注“清”为“凊”之讹近读启功《论书绝句》,有简注:“温凊凊字,碑书作清,与智永千文同,知南北朝时尚不作凊,只是写清读靖耳。

经书传写,偶有异文,后儒墨守,竟成铁案焉启功先生的说法更有道理 ⑷“孤风独起”:“起”(图3),俞文识为“超”,《金石萃编》亦是笔者以为应是“起”本碑中有“超遥”和“月起景飞”句,其“超”(图4)字的“召”部和“起”字的“已”部书写特点都比较清楚,特别是“召”部上面两划的位置和下面“口”部对比十分明显此处残泐字更像“起”字的“已”部,明显不类“超”字的“召”部在与原碑照片、上海书画出版社《张猛龙碑》(明王孝禹旧藏,何维朴题签本)和北京出版社《中国魏碑名帖精华?张猛龙碑》中看得更加明显孤风,孤高的风格起,有凸起、耸立的含义从文意联系看,“孤风独起”更加通顺 (图3) (图4) ⑸“化感无心,草石知变,恩及泉木,禽魚自安”:此指教化使泉木禽鱼都有所感触俞文将“木”(图5)识为“水”此字比较清晰,与“南阳白水”之“水”的书写特点明显不同无论从书写特点和文意理解,均是“木” (图5) ⑹“黃侯不足比功”:黄侯,俞文注“当指黄霸”笔者认为不是黄霸列入《汉书?循吏传》,循吏者,奉公守法之吏也黄霸曾为西汉河南太守丞,颍川太守《汉书?循吏传》:“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

但为御史大夫、代丞相,却无寸功 “风采不及丙(吉)、魏(相)、于定国,功名损于治郡” 俞文此前已经以黄霸来释“京兆五守,无以克加,河南二尹,裁可若兹”,是对的碑文中,在“黄侯不足比功”句之前,是“易俗之□”若将黄霸单独提出来重复说明“易俗之□”,则嫌勉强笔者认为此处应是指东汉桓帝时司徒、太尉黄琼(86-164年)《后汉书?黄琼传》载,黄琼,孝子黄香之子,饱学之士争议朝堂,莫能抗夺”,立身严正,整肃官风,“海内由是翕然望之”封邟乡侯,死后谥忠侯黄琼才是有“易俗之□”的功臣 ⑺“式阐□□”:“式阐”后面二字残泐不清《金石萃编》未识,俞文识为“鸿猷”从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碑刻全集?张猛龙碑》(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之残存部分看,前字似像“鸿”,后字似像“徽”(图6),明显不是“猷”但无法确定 (图6) ⑻“神秀春方,灵源在震”:震,俞文注“通‘娠’,怀孕文意无法理解,应该不是此处应是指八卦之震《说卦》:“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用在此处,与“神秀春方”有呼应连接之意此喻他的相貌和精神像春天的大地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他有可以担当大任的的气质风度 ⑼“妙简唯人,剖苻儒乡”:“唯人”(图7),《金石萃编》未识,俞文识为“唯贤”。

但上海书画出版社《张猛龙碑》(明王孝禹旧藏,何维朴题签本)的残存字形,比较明显的显示是“唯人” (图7) ⑽“义主”:俞文引清蒋超伯《丽(注:应为“麉”)澞荟录》为“义主”做注但是此段文字出于毕沅、阮元《山左金石志》:“颂后列义主十人,皆其属吏魏齐之世,凡敛资刊石,出资者率称曰主如造像称像主,刊经称经主,劝缘称功德主,此则郡人颂太守之德,事近于义,故称义主也《山左金石志》成书于1797年,而此时蒋超伯(约1821-1875)尚未出生,显然是蒋录自《山左金石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