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1-3]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3]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瑫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1]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3]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1分布: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年11月26日)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4年11月11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1956年11月30日)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1956年12月31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1963年7月1日)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7日)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11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0日)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年)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年)[1] 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6年12月13日)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87年2月19日)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1月)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1月)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1月20日)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2月)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1988年10月31日)总括:中国西南山区是主要分布区域。
这些区域主要集中在贵州省地理分布特点与民族特色的关系:一方水土一方人,物质决定意识古代部族之间战争的遗产就是“部落迁徙”;弱肉强食,胜者一方占领肥沃的平原和盆地,享受着坦坦江河的滋润;战败一方则退居穷山恶水,过着不断迁徙与不断定居的颠沛生活苗族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上的苦难民族,他们也是一个极其坚韧不屈聪明智慧的民族,在物质相对资源不足,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地区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产生活系统,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信仰这些信仰对反过来对他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表现最为强烈的就是苗族的服饰,或者说是最为直观和鲜明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3]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 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3] 特点总结:1、 便装和盛装相得益彰,彰显苗族是一支欢乐民族,也是一支勤劳的劳动民族;2、 女装银饰,是苗服最大的特色,光彩照人的各式首饰,和银饰百褶裙充分彰显苗家女人的美丽,我们也可以由此推断苗族也是有母系氏族发展而来,而由于长期的迁徙和部落动荡导致这些母系氏族的蛛丝马迹留存在目前,也就是男子服装以素为主,而女子以华贵为主3、神秘感,历史感苗族是一个和汉族同岁的兄弟民族,但是由于苗族长期没有一块固定的领土和一个相对强大的军事政权,所以他们没有一个系统的文字历史记载而把历史事件和重要祖先以及历史崇拜通过一定的符号记载在衣服上,所以有人称苗服为一部无字的历史书,而这些符号至今日不能完全为世人准确解读这位苗族服饰蒙上了一块神秘的面纱。